天天看點

魏忠賢一手遮天,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簡單?根本就沒任何技術含量

作者:釺城墨客

衆所周知,魏忠賢是明朝末期的權臣,以太監身份掌握朝政,号稱“九千歲”,權勢一時無兩、黨羽遍布朝野。

然而,1627年僅16歲的崇祯帝朱由檢繼位,登基後立刻展現出非凡的決斷力和政治智慧,終結魏忠賢的權力統治,将大明朝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裡。

魏忠賢一手遮天,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簡單?根本就沒任何技術含量

回想當年魏忠賢何等風光,整個東林黨都被他一人壓在腳下,這樣一個人為何卻被年僅16歲的崇祯拿下?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

魏忠賢的巅峰與沒落

明朝晚期,魏忠賢這個名字在一段時間内代表着權力和影響力。他雖然是一個皇室太監,卻在天啟年間通過巧妙把握機會操縱皇權,權勢之大前所未有。

巅峰時期的魏忠賢權力有多大呢?從兩件事情可以看出一二,其一就是生祠遍布全國,其二就是官員在他面前都要自降身份。

先來看看第一點,在古代生祠的建立通常是為紀念具有傑出貢獻的人,魏忠賢僅僅是一個閹人而已,生祠遍布全國可謂是獨一無二的現象。

至于為何會如此?原因就是許多官員為了能得到魏忠賢的提拔與保護,紛紛在各地為他建造生祠。

魏忠賢一手遮天,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簡單?根本就沒任何技術含量

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尊敬和心意,諸多的幹兒子、幹孫子和親信等自然積極推動,以至于在全國範圍内形成一種風氣。

《南中紀聞》就曾記錄這樣一件事情,杭州張掖門内蓋建的魏忠賢生祠不僅建築奢華,甚至還得到皇帝的親賜匾額,可見不僅僅是民間谄媚魏忠賢,就連當朝的皇帝也十分信任他。

再來看看第二點,天啟皇帝時期魏忠賢幾乎掌握内外大權,不是皇帝卻勝似皇帝。一般而言,所有重要的奏章和诏書都要避免提及皇帝的名字,魏忠賢享受同等待遇。

下面的人自稱“廠臣”,用“九千歲”來稱呼他,以示敬畏;官場上的人為讨好魏忠賢,甚至降低自己的輩分尊其叔或兄,《明代雜事詩》中描述許多此類事情。

除上述兩種情況之外,某些地方對魏忠賢的崇拜甚至達到荒誕的程度,比如有人會将他的塑像請到宴會現場,塑像通常裝有錫制的“肚腸”。

魏忠賢一手遮天,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簡單?根本就沒任何技術含量

宴會開始後相關人員将酒倒入塑像的内部,通過一種機械裝置在适當時,再把塑像内的酒水以“小便”的形式倒出,以供宴會之人享用,可見這種極端崇拜已然成為一種畸形心态。

總的來說,無論是生詞,還是官員自降輩分,亦或者說畸形崇拜的心态,都描繪當時官員為接近魏忠賢不惜一切代價的情景,極緻展現他的個人權力有多大。

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盡管魏忠賢在宮中和朝政中有着深厚的影響力,最後還是被剛上位的崇祯皇帝除掉了。

有人說魏忠賢的死是因為,他濫權和腐敗行為積累大量的民怨和朝内反對聲,再加上崇祯帝繼位之初也有心要清除朝廷中的奸臣,是以才會拿魏忠賢來開刀。

清除的手段很坎坷,先是把他的權力一點點架空,随後再聯合東林黨将其從根本上拔除,其黨羽也被一網打盡,進而開啟自己的治國之路。

魏忠賢一手遮天,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簡單?根本就沒任何技術含量

崇祯皇帝鏟除魏忠賢一事,還被一些電視劇刻意放大,俨然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清洗,展現了崇祯帝的果斷與勇氣。

明朝曆史上像魏忠賢這樣的宦官問題層出不窮,明武宗時期的劉瑾比魏忠賢還要厲害,而他的落幕僅僅是明武宗一句話的事情,由此觀之崇祯皇帝殺魏忠賢也并沒有那麼複雜。

魏忠賢是大奸臣嗎?為何朱由校不殺

很多小說、電視劇都将魏忠賢刻畫成一個大奸臣,明熹宗朱由校自幼失去母親,身邊缺少能夠暖心、教育他的人,以至于被魏忠賢和乳母客氏趁虛而入。

魏忠賢本是街頭混混,進宮後依附權勢逐漸跻身至核心層,而他的言行舉止和世故手段,對年幼的朱由校産生深遠的影響。

進而使得皇帝對權力漠不關心沉溺于個人興趣,比如因喜歡木工而被稱為“木匠皇帝”。正是利用皇帝的這種心态,魏忠賢才慢慢将朱由校控制,使得朝政完全由自己來把持。

魏忠賢一手遮天,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簡單?根本就沒任何技術含量

魏忠賢的野心并沒有止步于控制一個不感興趣于政事的皇帝,還巧妙地與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結盟,進一步鞏固個人的權勢。

使得自己在朝堂上肆無忌憚,甚至對敢于反對自己的東林黨下手,差點将這一組織一網打盡。

總的來說,小說、電視劇中的魏忠賢、朱由校一個是權力宦官、一個是傀儡皇帝,皇帝成為名義上的皇帝,政權早已旁落至魏忠賢的手裡,以至于他的權勢達到頂峰,這才有了蓋生祠的盛況。

皇帝不理朝政、宦官荼毒百官,以至于造成明朝末年社會動蕩不安,最終走向滅亡。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亦或者說朱由校、魏忠賢這對搭檔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天啟皇帝朱由校的統治一直以來都備受争議,盡管關于他的評價多為負面,但若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中疑點頗多。

魏忠賢一手遮天,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簡單?根本就沒任何技術含量

朱由校的在位時間僅七年,這七年的治國之道并非全然荒廢,從以下三點就可以看出來。

都說崇祯皇帝除掉魏忠賢是為國除奸,但天啟初期卻是東林黨掌握朝政,他們推行清廉的政治奸臣逐漸被排擠,結果很多政策卻對朝廷不利、對百姓不利,政權成為東林黨牟利的手段。

特别是在稅收政策上,他們維持江南低稅收的狀态,導緻國庫入不敷出。朱由校或許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才決定利用閹黨來重拾稅收的話語權,一舉改善了明朝的财政。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了錢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邊疆防務上朱由校提拔袁崇煥等人守邊。

他還斥巨資修建山海關、甯遠到錦州的防線,慢慢穩定遼東的局勢并收回諸多軍事要地,就連努爾哈赤都是在這個時候被打死的。

魏忠賢一手遮天,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簡單?根本就沒任何技術含量

崇祯皇帝除掉魏忠賢之後呢?明朝财政陷入極大的赤字泥潭,沒有錢關甯錦防線一點點崩潰,滿清鐵騎随時都能威逼大明朝的邊疆,甚至進入内地進行劫掠。

在海外問題上朱由校也表現的十分強硬,比如曾指派明軍成功抵禦荷蘭的侵擾,這個時候的明朝依然軍事實力不如巅峰時期,但也不是誰都可以拿捏的。

有一句話叫做“太監的權力來自于皇帝”,魏忠賢的權力之大并不是他控制了皇帝,也并不是朱由校昏庸不堪,或許是二人在私下裡達成的一種組合。

魏忠賢在台前為皇帝斬除一切障礙,而天啟皇帝則在背後為他撐腰,兩人共同的目标就是東林黨這座大山。

一旦東林黨被鏟除,明朝國内的政治隐患便會得到很大改善,是以才會有“天啟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

魏忠賢一手遮天,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簡單?根本就沒任何技術含量

隻可惜天啟皇帝英年早會,新上位的崇祯皇帝直接殺了魏忠賢,以至于再無人來幫助皇帝抗衡東林黨,大明江山一步步走向崩潰,最終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城。

崇祯皇帝為何要殺魏忠賢

或許很多人會有疑問,既然魏忠賢是皇帝的助手,那麼崇祯皇帝為何不用呢?一個國家的興衰不僅僅取決于曆史條件和政治環境,還取決于一位君王的個人品質和能力。

天啟皇帝朱由校與弘治皇帝朱祐樘的成長經曆多少有些相似,二人從小經曆許多坎坷,同時也都是“受命于危難之間”。

正因為吃過許多苦才對很多事情看得透徹,才知道明朝的隐患并非閹宦而是東林黨。

崇祯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小就是皇親國戚沒吃過什麼苦,哥哥去世後直接登基稱帝,更不參與過奪嫡之争。

魏忠賢一手遮天,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簡單?根本就沒任何技術含量

再加上他本人剛愎自用、多疑多忌,在許多用人和決策上以自我為中心,難以信任他人常常孤立無援。

簡單來說,崇祯皇帝所受到的教育不允許他與魏忠賢這樣的閹宦交好,自然也就不再會重用他。

治理天下一個人肯定不行的,那麼能依靠誰呢?唯有勢力錯綜複雜的東林黨。亦或者說他隻能選擇這一個,因為朝堂上除了魏忠賢就是東林黨。

為了向着一群人表态、納投名狀,崇祯皇帝隻有殺了魏忠賢,東林黨人少了這麼一個勁敵,從此開始橫行無忌,甚至連皇帝都不怎麼放在眼裡。

當崇祯想要向江南豪紳收商業稅時,他們集體站出來反對,因為這些商業背後的人都是東林黨。

魏忠賢一手遮天,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簡單?根本就沒任何技術含量

沒有錢怎麼辦?崇祯隻能一步步提高農業稅,以至于明末百姓的稅收負擔比天啟皇帝時期高出許多。

再加上小冰河時期的到來,中原地區幹旱連連農作物歉收民不聊生,自然災害直接導緻大量流民的出現,老百姓無法生存紛紛揭竿而起,形成規模龐大的農民起義軍。

外部後金的軍事壓力也接踵而至,兩者共同作用壓垮搖搖欲墜的大明帝國。 或許在執政後期, 崇祯帝多少意識到自己不該殺魏忠賢,隻可惜那個時候已經晚了。

天啟皇帝信任魏忠賢,想要利用他抗衡東林黨便給予滔天的權勢,與其說魏忠賢權力大,不如說是朱由校默許的。

崇祯皇帝看不到這一點,以為靠着東林黨就能治理好天下,在這樣的情況下魏忠賢自然沒了用處,一句話就将其給全盤否定并抹殺,還能以此來換取東林黨的好感。

魏忠賢一手遮天,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簡單?根本就沒任何技術含量

總而言之,魏忠賢的榮辱皆在于皇帝一句話,因為他的權力來源就是皇帝。

是以魏忠賢雖然号稱九千歲且黨羽遍布朝野,但在16歲的崇祯面前這些全都是浮雲,一句話就可以全部收回來,想要殺他易如反掌。

天子親軍錦衣衛紀綱,天子家奴大宦官劉瑾,二人被殺不都是皇帝一句話嘛!

對于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