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魏忠贤一手遮天,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简单?根本就没任何技术含量

作者:钎城墨客

众所周知,魏忠贤是明朝末期的权臣,以太监身份掌握朝政,号称“九千岁”,权势一时无两、党羽遍布朝野。

然而,1627年仅16岁的崇祯帝朱由检继位,登基后立刻展现出非凡的决断力和政治智慧,终结魏忠贤的权力统治,将大明朝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

魏忠贤一手遮天,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简单?根本就没任何技术含量

回想当年魏忠贤何等风光,整个东林党都被他一人压在脚下,这样一个人为何却被年仅16岁的崇祯拿下?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魏忠贤的巅峰与没落

明朝晚期,魏忠贤这个名字在一段时间内代表着权力和影响力。他虽然是一个皇室太监,却在天启年间通过巧妙把握机会操纵皇权,权势之大前所未有。

巅峰时期的魏忠贤权力有多大呢?从两件事情可以看出一二,其一就是生祠遍布全国,其二就是官员在他面前都要自降身份。

先来看看第一点,在古代生祠的建立通常是为纪念具有杰出贡献的人,魏忠贤仅仅是一个阉人而已,生祠遍布全国可谓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至于为何会如此?原因就是许多官员为了能得到魏忠贤的提拔与保护,纷纷在各地为他建造生祠。

魏忠贤一手遮天,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简单?根本就没任何技术含量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尊敬和心意,诸多的干儿子、干孙子和亲信等自然积极推动,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风气。

《南中纪闻》就曾记录这样一件事情,杭州张掖门内盖建的魏忠贤生祠不仅建筑奢华,甚至还得到皇帝的亲赐匾额,可见不仅仅是民间谄媚魏忠贤,就连当朝的皇帝也十分信任他。

再来看看第二点,天启皇帝时期魏忠贤几乎掌握内外大权,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一般而言,所有重要的奏章和诏书都要避免提及皇帝的名字,魏忠贤享受同等待遇。

下面的人自称“厂臣”,用“九千岁”来称呼他,以示敬畏;官场上的人为讨好魏忠贤,甚至降低自己的辈分尊其叔或兄,《明代杂事诗》中描述许多此类事情。

除上述两种情况之外,某些地方对魏忠贤的崇拜甚至达到荒诞的程度,比如有人会将他的塑像请到宴会现场,塑像通常装有锡制的“肚肠”。

魏忠贤一手遮天,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简单?根本就没任何技术含量

宴会开始后相关人员将酒倒入塑像的内部,通过一种机械装置在适当时,再把塑像内的酒水以“小便”的形式倒出,以供宴会之人享用,可见这种极端崇拜已然成为一种畸形心态。

总的来说,无论是生词,还是官员自降辈分,亦或者说畸形崇拜的心态,都描绘当时官员为接近魏忠贤不惜一切代价的情景,极致展现他的个人权力有多大。

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尽管魏忠贤在宫中和朝政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力,最后还是被刚上位的崇祯皇帝除掉了。

有人说魏忠贤的死是因为,他滥权和腐败行为积累大量的民怨和朝内反对声,再加上崇祯帝继位之初也有心要清除朝廷中的奸臣,所以才会拿魏忠贤来开刀。

清除的手段很坎坷,先是把他的权力一点点架空,随后再联合东林党将其从根本上拔除,其党羽也被一网打尽,从而开启自己的治国之路。

魏忠贤一手遮天,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简单?根本就没任何技术含量

崇祯皇帝铲除魏忠贤一事,还被一些电视剧刻意放大,俨然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清洗,体现了崇祯帝的果断与勇气。

明朝历史上像魏忠贤这样的宦官问题层出不穷,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比魏忠贤还要厉害,而他的落幕仅仅是明武宗一句话的事情,由此观之崇祯皇帝杀魏忠贤也并没有那么复杂。

魏忠贤是大奸臣吗?为何朱由校不杀

很多小说、电视剧都将魏忠贤刻画成一个大奸臣,明熹宗朱由校自幼失去母亲,身边缺少能够暖心、教育他的人,以至于被魏忠贤和乳母客氏趁虚而入。

魏忠贤本是街头混混,进宫后依附权势逐渐跻身至核心层,而他的言行举止和世故手段,对年幼的朱由校产生深远的影响。

进而使得皇帝对权力漠不关心沉溺于个人兴趣,比如因喜欢木工而被称为“木匠皇帝”。正是利用皇帝的这种心态,魏忠贤才慢慢将朱由校控制,使得朝政完全由自己来把持。

魏忠贤一手遮天,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简单?根本就没任何技术含量

魏忠贤的野心并没有止步于控制一个不感兴趣于政事的皇帝,还巧妙地与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结盟,进一步巩固个人的权势。

使得自己在朝堂上肆无忌惮,甚至对敢于反对自己的东林党下手,差点将这一组织一网打尽。

总的来说,小说、电视剧中的魏忠贤、朱由校一个是权力宦官、一个是傀儡皇帝,皇帝成为名义上的皇帝,政权早已旁落至魏忠贤的手里,以至于他的权势达到顶峰,这才有了盖生祠的盛况。

皇帝不理朝政、宦官荼毒百官,以至于造成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最终走向灭亡。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亦或者说朱由校、魏忠贤这对搭档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天启皇帝朱由校的统治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尽管关于他的评价多为负面,但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疑点颇多。

魏忠贤一手遮天,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简单?根本就没任何技术含量

朱由校的在位时间仅七年,这七年的治国之道并非全然荒废,从以下三点就可以看出来。

都说崇祯皇帝除掉魏忠贤是为国除奸,但天启初期却是东林党掌握朝政,他们推行清廉的政治奸臣逐渐被排挤,结果很多政策却对朝廷不利、对百姓不利,政权成为东林党牟利的手段。

特别是在税收政策上,他们维持江南低税收的状态,导致国库入不敷出。朱由校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决定利用阉党来重拾税收的话语权,一举改善了明朝的财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钱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边疆防务上朱由校提拔袁崇焕等人守边。

他还斥巨资修建山海关、宁远到锦州的防线,慢慢稳定辽东的局势并收回诸多军事要地,就连努尔哈赤都是在这个时候被打死的。

魏忠贤一手遮天,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简单?根本就没任何技术含量

崇祯皇帝除掉魏忠贤之后呢?明朝财政陷入极大的赤字泥潭,没有钱关宁锦防线一点点崩溃,满清铁骑随时都能威逼大明朝的边疆,甚至进入内地进行劫掠。

在海外问题上朱由校也表现的十分强硬,比如曾指派明军成功抵御荷兰的侵扰,这个时候的明朝依然军事实力不如巅峰时期,但也不是谁都可以拿捏的。

有一句话叫做“太监的权力来自于皇帝”,魏忠贤的权力之大并不是他控制了皇帝,也并不是朱由校昏庸不堪,或许是二人在私下里达成的一种组合。

魏忠贤在台前为皇帝斩除一切障碍,而天启皇帝则在背后为他撑腰,两人共同的目标就是东林党这座大山。

一旦东林党被铲除,明朝国内的政治隐患便会得到很大改善,所以才会有“天启不死,大明不灭”的说法。

魏忠贤一手遮天,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简单?根本就没任何技术含量

只可惜天启皇帝英年早会,新上位的崇祯皇帝直接杀了魏忠贤,以至于再无人来帮助皇帝抗衡东林党,大明江山一步步走向崩溃,最终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

崇祯皇帝为何要杀魏忠贤

或许很多人会有疑问,既然魏忠贤是皇帝的助手,那么崇祯皇帝为何不用呢?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仅取决于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还取决于一位君王的个人品质和能力。

天启皇帝朱由校与弘治皇帝朱祐樘的成长经历多少有些相似,二人从小经历许多坎坷,同时也都是“受命于危难之间”。

正因为吃过许多苦才对很多事情看得透彻,才知道明朝的隐患并非阉宦而是东林党。

崇祯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小就是皇亲国戚没吃过什么苦,哥哥去世后直接登基称帝,更不参与过夺嫡之争。

魏忠贤一手遮天,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简单?根本就没任何技术含量

再加上他本人刚愎自用、多疑多忌,在许多用人和决策上以自我为中心,难以信任他人常常孤立无援。

简单来说,崇祯皇帝所受到的教育不允许他与魏忠贤这样的阉宦交好,自然也就不再会重用他。

治理天下一个人肯定不行的,那么能依靠谁呢?唯有势力错综复杂的东林党。亦或者说他只能选择这一个,因为朝堂上除了魏忠贤就是东林党。

为了向着一群人表态、纳投名状,崇祯皇帝只有杀了魏忠贤,东林党人少了这么一个劲敌,从此开始横行无忌,甚至连皇帝都不怎么放在眼里。

当崇祯想要向江南豪绅收商业税时,他们集体站出来反对,因为这些商业背后的人都是东林党。

魏忠贤一手遮天,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简单?根本就没任何技术含量

没有钱怎么办?崇祯只能一步步提高农业税,以至于明末百姓的税收负担比天启皇帝时期高出许多。

再加上小冰河时期的到来,中原地区干旱连连农作物歉收民不聊生,自然灾害直接导致大量流民的出现,老百姓无法生存纷纷揭竿而起,形成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军。

外部后金的军事压力也接踵而至,两者共同作用压垮摇摇欲坠的大明帝国。 或许在执政后期, 崇祯帝多少意识到自己不该杀魏忠贤,只可惜那个时候已经晚了。

天启皇帝信任魏忠贤,想要利用他抗衡东林党便给予滔天的权势,与其说魏忠贤权力大,不如说是朱由校默许的。

崇祯皇帝看不到这一点,以为靠着东林党就能治理好天下,在这样的情况下魏忠贤自然没了用处,一句话就将其给全盘否定并抹杀,还能以此来换取东林党的好感。

魏忠贤一手遮天,为何崇祯搞掉他如此简单?根本就没任何技术含量

总而言之,魏忠贤的荣辱皆在于皇帝一句话,因为他的权力来源就是皇帝。

所以魏忠贤虽然号称九千岁且党羽遍布朝野,但在16岁的崇祯面前这些全都是浮云,一句话就可以全部收回来,想要杀他易如反掌。

天子亲军锦衣卫纪纲,天子家奴大宦官刘瑾,二人被杀不都是皇帝一句话嘛!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