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裝上這套導航系統後,我們合作社的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就能實作無人駕駛了!”近日,在位于楓泾鎮的上海道收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來自上海聯适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正在為農機加裝北鬥導航系統。種植戶王雪峰說,“去年合作社申報了‘無人農場’建設,今天裝置開始加裝,整個過程都很順利。”說着他便迫不及待開始學習起這套自動駕駛的使用方法。
據了解,糧食生産無人農場建設是智慧農業的一種生産方式,也是實作智慧農業的一種途徑。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其建設内容包括:适于無人化作業的設施農田、作物環境傳感系統、無人化智能駕駛裝置、智能決策管控系統等。
今年,楓泾鎮糧食生産無人農場建設總面積達到了2000畝,其中1000畝就在王雪峰的合作社内。作為鎮内首批納入建設的區域,對于此次改造王雪峰充滿了期待。“像這個插秧機,原先需要兩個人操作,現在裝了這套系統後,一個人就可以獨擋一面了,别小看這一個人工,一天能省下600元”。
作為一名70後的“新農人”,王雪峰從事糧食種植已經有十多年。這兩年,随着承包的稻田越來越多,用工成本高和用工難的問題也越發讓他“頭疼”起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我們農業生産也要跟上時代步伐,不能光靠人力,更要實作機械化、智慧化。”王雪峰說,正是因為這樣,早在前些年他就花費10多萬元購置了無人植保機,這次得知有“無人農場”建設後,又第一時間作了申報工作。
向科技要效益,向科技要産量是農業高品質發展的必經之路。這次上海道收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無人農場”建設共涉及改造拖拉機3台、插秧機或穴直播機3台、無人駕駛航空器2台以及聯合收割機2台。裝置安裝投入使用後不僅可以節省人工成本,更可以不受農機駕駛員體力的限制,有效提高作業效率和标準。
“為充分發揮無人農場提質增效的積極作用,結合相關技術發展現狀,目前主要建設設施農田和智能農機兩方面内容。”楓泾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主任魯磊表示,加裝了導航輔助系統後,每台插秧機都配備了一個控制器,隻需要在控制器上按鍵操作,就可以控制插秧機的對正、直行、轉彎等,保證插秧時的作業效率,讓插秧作業充滿“科技範兒”。
談到這麼多年來農業生産方式上的變化,王雪峰感受頗深,“幾個人就實作了1000多畝土地的種植和管理,這都離不開國家對農業工作的重視,離不開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的大力推進。”讓人欣喜的是,去年王雪峰申報的154平方米的農用設施房建設也獲得了準許,開工建設日期近在眼前。“趕上國家的好政策,現在農民種糧也智能了,大家心裡都有奔頭!”王雪峰說。
記者 | 勾瑞
通訊員 | 俞翔
編輯 | 張一琦(實習)
責編 | 程佳域 俞蘿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