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性·鄉村·人性

作者:星星飛翔
女性·鄉村·人性
女性·鄉村·人性
女性·鄉村·人性
女性·鄉村·人性

合影/聖彼得堡,這隻是關于愛情

女性·鄉村·人性

郵差的白夜

女性·鄉村·人性
女性·鄉村·人性

黑桃皇後

黑色選擇明

北京的秋天悄然降臨,每年的這個時候,"俄羅斯電影節"也悄然舉行,當你發現的時候,也許它基本上已經結束了。組織者顯得謙虛而害羞,恐怕其他人都知道,完全避開了俄羅斯電影觀衆潛力最高的地區,很少做宣傳,悄悄地完成了在電影博物館的這一輪放映,這在地鐵上是無法進入的,也不是文學青年打卡的目的地,就好像電影已經到達進入博物館一樣 - 成為某種"古董", 正如許多人自動将俄羅斯文化歸因于"懷舊"一樣。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伴随着秋季的俄羅斯電影節充滿了近年來的俄羅斯電影。去年的節目以在俄羅斯具有強大票房吸引力的商業電影為特色,今年的節目展出了幾部不同類型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是最近的傑作。

今天的俄羅斯是什麼樣的?反正不是短視訊中的樣子。或許國内觀衆還是習慣性地用蘇聯電影的刻闆印象來想象俄羅斯電影,其實它已經越來越符合好萊塢,很多電影如果改成英文就是美國電影,或者《内飛》制作的那種"鄉村特色"的電影:雖然演員、導演都是從當地的故事出發, 但無論是挪威、意大利還是南韓,其價值觀都是"尼非"。在這種環境下,要保持作者的獨立思考和藝術個性并不容易。

1 個女人

雖然展會上沒有一部電影是"新"的,但它們都是十年的作品。《聖彼得堡,隻有愛》的首映式是一部出人意料的傑作,筆者覺得這是一部非常值得介紹的,無論是對國産電影制作還是觀衆口味都大有裨益。

這部電影由七部短片組成,很像多編劇拼盤電影"六位導演拍攝巴黎"。但不同的是,《聖彼得堡,隻是愛》由七位當代俄羅斯女性導演拍攝女性故事,具有無可争議的女性創作特征。在女性問題日益流行的時代,這部電影的優點特别有價值。

聖彼得堡是彼得大帝在沼澤地上建造的一座美麗的城市。有些人想當然地認為它是歐洲的,但事實并非如此,它非常"俄羅斯"。像俄羅斯其他大城市一樣,女性不僅可以登上半邊天,還可以登上大部分天空。這與俄羅斯人口的性别比例以及婦女在社會、婚姻和家庭中承擔責任的意願有關。

比如,一個盲目的"愛情",或者離婚,或者分手,誰來撫養孩子?通常是女性,這在俄羅斯單親家庭中并不少見。而且,單身母親往往是職場的主力軍,無論是在服務業、商業還是文教行業,女性都不僅僅是"一幅美麗的風景"。在幾十年的轉型中,在資本潮的沖擊下,近期國内僞"大女人"劇賣出了各種焦慮,俄羅斯女性其實都經曆過。

比較一下國内的僞"大姑娘"這部劇,有意思的是,面對焦慮,這些"大姑娘"節目的首選是"愛情",簡單來說,永遠是一個男人的"金手指";簡而言之,必須有一個"人"對"我"的所有不服從負責。這就是典型的奴隸道德,也就是當下所謂《大姑娘》劇所宣揚的。睜眼看,這些劇都是焦急的白臉,滿臉仇恨,很不合時宜,沒有一個女主角配得上"大"字......

當然,這并不是說俄羅斯沒有這樣的戲劇性。"五十度灰"垃圾是全世界的毒品,俄羅斯流行文化産品也在受苦,而正因為如此,"聖彼得堡,隻為愛情"的價值更加突出。這部電影的幾個故事,都是關于當代俄羅斯女性面對各種焦慮販賣"舒服"和"體面"的故事。

例如,其中兩個是關于單身母親(或"土著家庭")的故事。《小女孩》講的是一對母女,母親一直在抱怨,女兒發現丈夫出軌,選擇分手,還堅持要第三個孩子,又不向丈夫要财産,這意味着她要三個孩子才能住在昂貴的聖彼得堡。驕傲的女兒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向男人要錢是她自己的個性,并與她的母親争吵,讓她負責。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古老的俄羅斯概念。她不焦慮嗎?當然是焦慮。

導演向我們展示了她在産前檢查期間如何驚慌失措,并留下了對丈夫的感情,希望能安慰他。但隻有她的母親來陪她。她一直害怕為了女兒而退休,隻是為了随時幫助她。當醫生告訴他們胎兒健康"小女孩"時,母女在那一刻表現出發自内心的喜悅是不是動了?這種幸福不需要社交媒體的濾鏡,更不需要化妝,它是對你生活、性别和生活的肯定!不是"母女終于和解了",她們永遠知道什麼是紐帶,她們的心才是真正的"小女孩"。

《Just a Concert》中的單身母親是聖彼得堡一個建築工地上一台塔式起重機的司機,通常很"粗糙"。有一天,她化了妝,仿佛是度假者,穿着借來的晚禮服,隻是為了聽兒童之聲合唱團的音樂會,她的兒童女高音獨唱是她的孩子。她顯然不熟悉戲劇禮儀,當電話響起時,她很忙。但這不是雞湯式的,讓可憐的媽媽引以為傲的反擊勵志故事。

晚餐時,孩子偷偷取下裹在胸前的繃帶——原來是一個女孩——這是第一次逆轉,仿佛母親為女兒的性别感到羞愧,讓女兒"變成"男孩,進而給她帶來榮耀。不可否認,這給她的女兒帶來了一些性别困擾和焦慮 - 因為随着年齡的增長,她的聲音遲早會出來,她隻會成為一名女高音。然而,母親的話打消了她的疑慮,也形成了第二次反轉,母親并沒有想那麼多,作為一個打工,她隻是想給女兒更多的機會,但是沒有女聲合唱團,隻有男生合唱團。在這裡,你最不需要的就是"你要努力"這種思維模式,沒有悲傷的母愛式的"感動",但這裡的母愛卻很動人。

也許關于女性和職業這個話題最乏味的想象是看似動人而拙劣的成功故事,所有這些都太多了。阿尼奇科夫大橋的主人公是一位講英語的導遊,他通常的工作是參加聖彼得堡的美國團體旅遊。她的問題是,生活太緊張了,就像一個固定的鬧鐘,按時把遊客送到一個旅遊景點,說評論就像背書一樣。有一天,一位司機的逾時給了她一個新的了解。她不得不迅速帶領遊客參觀聖彼得堡的象征之一,即阿尼奇科夫橋上四座巨大的馴馬師青年雕塑。但當她很快完成評論時,幾位遊客從自己的角度重新解讀了它,所有這些都是有道理的。就在這時,她繃緊的琴弦終于松開了,美國人用"體面的胡說八道"逗她笑了起來。她開始嘗試以一種新的"放輕松"的心态重新審視這座熟悉的城市,并給自己倒了一杯紅酒。

有趣的是,這部電影叫《這隻是愛》,但裡面所有的女人都是單身。那是什麼意思?一方面,"愛"這個詞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浩瀚、非常高貴的内心溫暖;

中國女性觀衆害怕有深刻了解的一點是,幾十年前寶島愛情小說輸出的"愛情太大了"(你剛剛失去了一條腿,但子玲失去的是整個愛情啊!這完全是一種公共滋擾,尤其是對女性的貶低和傷害。然而,時至今日,各類電視劇也會把"找愛情"作為判斷女性幸福的最高标準,甚至是唯一的标準,那也隻能是呵呵。影片揭示了單身對女性來說還可以,但愛情的到來不是問題,也沒有必要把男人看作女人的對立面。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自信、成熟、輕松的心态。

影片中有三個關于愛情的故事。這兩個關于年輕人的故事都很好看,對青春的愛情有點傻,有點自戀,但也源于真誠和善意的感覺。這部電影的最後一個故事《遛狗》具有更永恒的含義。

薇拉是一個35歲,受過良好教育的未婚女性,有一雙豐滿,漂亮,害羞的眼睛。她期待愛情,但從不盲目和恐慌,她也約會,但發現這三種觀點嚴重不合适将決定性地結束。她暗暗喜歡有吸引力的同僚,但世界是清醒的,她不讓自己陷入妄想。她很清楚世界上女性的刻闆印象(例如,當人們看到一個女人遛狗時,他們以為她抱着一隻公共狗),但隻是微笑,不要讓她的心被打擾。她也沒有"變瘦"的焦慮,而是讓平安充滿她的心。她有男性的幽默感和真正的幽默感,在故事的最後,我們看到她和一個說話很好,幽默的男人一起遛狗,這似乎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順便說一句,"Vera"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希望,信仰",我不認為這是偶然的。

這部電影的第一個故事是最接近聖彼得堡的故事。它講述了偉大的蘇聯詩人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的故事,他與一位法國女導演一起加入了列甯格勒電影制片廠一位女演員的母女。這位法國女導演有點諷刺意味,她代表了"西方"對俄羅斯文化的态度,但無法深刻了解。列甯格勒電影制片廠師傅,傑作一代而出,承載着聖彼得堡神店的記憶。母女倆各扮演布羅茨基三個時代的缪斯女神——布羅茨基是聖彼得堡的文化代言人——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是給古城的一封情書。

2 人性

帕維爾·隆金(Pavel Ronkin)是當代俄羅斯最活躍的導演之一,也是戛納電影節的常客。該節目以他的新版本"黑桃皇後"為特色,這是後來對普希金小說和柴可夫斯基歌劇的現代改編,也獲得了俄羅斯"尼卡"獎。但筆者認為,這部電影并不成功,反而暴露了導演一貫的不足。

本來,這個關于金錢對人性的歪曲,暴露人性黑暗的經典故事,确實特别"現代",但畢竟有普希金和柴可夫斯基的經典放在那裡,普希金即使這種哥特式風格的故事也有明快輕、舉重,而對導演來說,一切都變得油膩而太辛苦了, 一切都是黑暗和黑暗的。

影片顯然模仿了達倫·諾斯基的《黑天鵝》,但《黑天鵝》風格的自我意識主題卻摻雜着金錢、賭博、犯罪等諸多線索,效果非常混亂,導演似乎想把人性的所有黑暗渲染到銀幕上,結果卻是一團糟的油畫調色闆。這位演員顯然無法應對複雜性,他的演技本身也需要磨練,這與他的祖父奧列格·揚科夫斯基(Oleg Jankowski)相去甚遠,後者出演了塔可夫斯基的《懷舊》。

年輕的電影制作人應該喜歡亞曆山大·科特的實驗。以冷戰時期的美蘇核競賽為背景,影片并不複雜,而是講述了"一個時代的灰色落在一個人的頭上是一座山"的故事:核試驗對普通人的創傷。

作為庫爾特近10年前的作品,《實驗》顯得頗具藝術野心,在哈薩克草原的現實拍攝中,在視聽語言、場景排程上下努力,有一種油畫般的質感,這大概是年輕人最有吸引力的地方。美麗的女主角雖然是混血兒,但顯然不是哈薩克人。整體來看,影片美觀而轟動,靜态制動的叙事政策頗具眼界,但缺乏更深層次的東西。科特出生于1973年,才華橫溢,藝術野心勃勃,但同時面對市場經濟,他也是一個"聰明人",他的除夕電影《聖誕樹》在俄羅斯票房大賣,卻是最俗氣的家庭電影,他似乎在路上。

3 鄉村

同時展出的還有俄羅斯電影傳奇人物安德烈·康查羅夫斯基(Andrei Koncharovsky)的《郵差的白夜》(The Postman's White Night)。康查洛夫斯基可謂是世界電影常青樹,勞動模範的角色,在他80年代末依然在工作,延續了他多年的戛納、威尼斯榮耀。《郵差的白夜》是康查洛夫斯基過去十年來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并為他赢得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非專業演員通過郵差的眼睛看俄羅斯鄉村的故事。作為"原型",鄉村經常在俄羅斯文學中扮演着對抗現代城市文明的救贖角色。但在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這種理想主義功能在緩慢的劇情推進和俄羅斯北部風景如畫的夏日美景中的喪失。這種甯靜和安甯必然會被噪音(通常伴随着各種開發商的到來)所取代,因為一代小城鎮(年輕人去大城市)。也許這是最後的田園詩般的(盡管它伴随着人類共同的煩惱)。

但主人公去了大城市,回到了看似甯靜的島嶼,這本身就是一種選擇。獨自生活的老郵差的樸素面孔,老橡樹般強壯的身體,仿佛在宣告"最後的固執",雖然他總是被噩夢所困擾,但我們知道他會永遠在那裡。"那裡"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人,才有"堅持"的意思。此外,這是一部隻有在大銀幕上才真正吸引人的電影,音樂令人印象深刻,老作曲家愛德華·阿爾吉耶夫(Edward Algiev)的作品也是如此,他也是塔可夫斯基許多電影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