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聯造船到新江洲船舶重工,從負債到脫困重生,從破産重組到盤活成功。在下巢湖的湖面上,一艘造型精良的萬噸級船舶正欲揚帆起航,這是江聯造船的曆史延續,更是新江洲船舶重工的嶄新開始。正是在瑞昌市委、市政府的精準招引和大力支援下,這艘停航的巨輪,實作了“沉睡資源”的盤活,讓“老樹”發出了新芽。
憶“往昔” 峥嵘歲月薪火傳承
(6214)江西聯合造船廠,是20世紀七十年代根據毛澤東主席的訓示,在長江中上遊建設中國第二個核潛艇制造工廠而建立起來的國家重點三線軍工廠,建設投入約2億元,最高峰時期工廠擁有員工7000餘人,各類生産、生活設施完備。先後建造了海道測量船、工程兵特種舟橋、1500客位雙體客輪、港作拖輪、南海艦隊島際供水船等各型船舶300餘艘。随着時代變換,曾經的江聯造船廠逐漸走向沒落。
2023年,新江洲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的入駐,猶如春風拂過荒蕪,讓這片沉睡的土地再次煥發生機。新江洲,這家年輕的船廠,不僅繼承了船廠在歐洲市場的深厚底蘊,更以一種銳意進取的姿态,聚焦于液貨船、多用途重吊船、小型海工裝備及新能源船舶的精耕細作,緻力于打造專業且精品化的造船品牌。
聚“人心” 團結一緻花開滿枝
在生産一線,新江洲的第一艘不鏽鋼化學品運輸船正緊鑼密鼓地建造中。自去年11月30日啟動以來,這艘象征着新起點的船舶,已順利完成了主體分段建造,步入塗裝階段,即将迎來船台合攏的曆史性時刻。面對不鏽鋼船體制造的挑戰,新江洲成立的專項小組,以嚴謹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術,確定每一道工序都符合最高标準,每一寸鋼闆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與汗水。
“在新江洲的大家庭中,每一位成員都是推動企業前進的重要力量”。塗裝部長洪送兵的話語,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公司上下團結一心、積極向上的風貌。技術改造與裝置更新帶來的産能飛躍,不僅讓員工們信心滿滿,也進一步增強了新江洲在全球船舶市場的競争力。
新江洲積極拓寬視野,與俄羅斯、南韓、印尼、德國等開展深入交流,讓“中國制造”的船舶走向世界。這些合作不僅展示了新江洲在全球市場的競争力,更是其品牌影響力日益增強的标志。每一份訂單都是新江洲在國際舞台上邁出的堅實步伐,證明了“老樹”不僅能夠發芽,更能枝繁葉茂,花開滿枝。
賦“動能” 科技人才并肩前行
走進新江洲的現代化工廠中的房間,昔日的老舊裝置已被先進技術和智能化生産線所取代。雷射切割機、高空作業車等高科技裝備的引入,不僅提升了生産效率,也為傳統造船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面對未來,新江洲船舶重工的目光堅定地投向了新能源與新技術的深藍。公司計劃在2026年前,以新能源船舶為突破口,實作産值15億至20億元人民币的目标,傳遞約12艘船舶,成為新能源船舶領域的領跑者。最近簽約的丹麥化學品船,集電力推進、甲醇雙燃料和全船儲能等尖端科技于一身,正是新江洲在新能源整合方案上的成果。
企業的競争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争。公司秉持“融合與創新”的理念,一方面吸收原江州船廠的寶貴經驗與工藝,另一方面,廣納賢才,80%以上的管理層和技術骨幹來自外部,這不僅為公司注入了新鮮血液,也促進了知識與經驗的交融,形成了開放、多元、高效的人才結構。同時,公司不忘社會責任,通過“應收盡收”政策,妥善解決了原江州員工的就業問題,實作了人才與文化和諧共生。同時,公司推行“開放式創新”文化,鼓勵跨部門溝通與合作,打破層級壁壘,讓不同背景和專長的員工碰撞出新的創意火花。
傳“捷報” 國際訂單碩果累累
荷蘭、德國、丹麥,3月的春風裡,新江洲的捷報頻傳。3月19日與荷蘭,3月31日與德國船東簽訂的十艘船舶訂單,以及4月23日與丹麥船東簽署的八艘新能源雙相不鏽鋼化學品船合同,奏響了新江洲在國際舞台上的首秀。
這些訂單,不僅展現了公司在新能源與高端技術整合上的卓越能力,也标志着其手持訂單量達到了十八艘,總價值逾越26億元人民币的裡程碑,為公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季度的強勁表現,正是戰略轉型結出的碩果。
瞭未來 夢想啟航書新輝煌
在這裡,每一滴汗水,每一道焊光,都是對“老樹發新芽”這一奇迹最生動的诠釋。它不僅僅見證了傳統制造業的涅槃重生,更成了一個關于夢想、勇氣與創新的傳奇故事。新江洲的每一次嘗試與突破,都是對“中國制造”品牌力量的有力彰顯。在這個夢想啟航的地方,既有老一輩造船人的堅韌與執着,也有新一代工程師的智慧與創新。他們共同繪制着一幅幅藍圖,将對海洋的無盡向往和對技術的極緻追求,轉化為一艘艘駛向世界的高品質船舶。新江洲船舶重工,這個在贛江之畔重生的巨人,不僅承載着過去的輝煌與記憶,更孕育着未來的希望與夢想。它的航迹,是時間的見證,是變革的力量,更是對“老樹新芽”美好願景的生動實踐。在未來的征途中,新江洲将繼續以開放的姿态擁抱世界,以卓越的品質赢得信任,以持續的創新引領潮流。
(瑞昌市融媒體中心 範磊 金明 杜麗娜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