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联造船到新江洲船舶重工,从负债到脱困重生,从破产重组到盘活成功。在下巢湖的湖面上,一艘造型精良的万吨级船舶正欲扬帆起航,这是江联造船的历史延续,更是新江洲船舶重工的崭新开始。正是在瑞昌市委、市政府的精准招引和大力支持下,这艘停航的巨轮,实现了“沉睡资源”的盘活,让“老树”发出了新芽。
忆“往昔” 峥嵘岁月薪火传承
(6214)江西联合造船厂,是20世纪七十年代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在长江中上游建设中国第二个核潜艇制造工厂而建立起来的国家重点三线军工厂,建设投入约2亿元,最高峰时期工厂拥有员工7000余人,各类生产、生活设施完备。先后建造了海道测量船、工程兵特种舟桥、1500客位双体客轮、港作拖轮、南海舰队岛际供水船等各型船舶300余艘。随着时代变换,曾经的江联造船厂逐渐走向没落。
2023年,新江洲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的入驻,犹如春风拂过荒芜,让这片沉睡的土地再次焕发生机。新江洲,这家年轻的船厂,不仅继承了船厂在欧洲市场的深厚底蕴,更以一种锐意进取的姿态,聚焦于液货船、多用途重吊船、小型海工装备及新能源船舶的精耕细作,致力于打造专业且精品化的造船品牌。
聚“人心” 团结一致花开满枝
在生产一线,新江洲的第一艘不锈钢化学品运输船正紧锣密鼓地建造中。自去年11月30日启动以来,这艘象征着新起点的船舶,已顺利完成了主体分段建造,步入涂装阶段,即将迎来船台合拢的历史性时刻。面对不锈钢船体制造的挑战,新江洲成立的专项小组,以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技术,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最高标准,每一寸钢板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
“在新江洲的大家庭中,每一位成员都是推动企业前进的重要力量”。涂装部长洪送兵的话语,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公司上下团结一心、积极向上的风貌。技术改造与设备升级带来的产能飞跃,不仅让员工们信心满满,也进一步增强了新江洲在全球船舶市场的竞争力。
新江洲积极拓宽视野,与俄罗斯、韩国、印尼、德国等开展深入交流,让“中国制造”的船舶走向世界。这些合作不仅展示了新江洲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更是其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标志。每一份订单都是新江洲在国际舞台上迈出的坚实步伐,证明了“老树”不仅能够发芽,更能枝繁叶茂,花开满枝。
赋“动能” 科技人才并肩前行
走进新江洲的现代化车间,昔日的老旧设备已被先进技术和智能化生产线所取代。激光切割机、高空作业车等高科技装备的引入,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为传统造船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面对未来,新江洲船舶重工的目光坚定地投向了新能源与新技术的深蓝。公司计划在2026年前,以新能源船舶为突破口,实现产值15亿至20亿元人民币的目标,交付约12艘船舶,成为新能源船舶领域的领跑者。最近签约的丹麦化学品船,集电力推进、甲醇双燃料和全船储能等尖端科技于一身,正是新江洲在新能源整合方案上的成果。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公司秉持“融合与创新”的理念,一方面吸收原江州船厂的宝贵经验与工艺,另一方面,广纳贤才,80%以上的管理层和技术骨干来自外部,这不仅为公司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促进了知识与经验的交融,形成了开放、多元、高效的人才结构。同时,公司不忘社会责任,通过“应收尽收”政策,妥善解决了原江州员工的就业问题,实现了人才与文化和谐共生。同时,公司推行“开放式创新”文化,鼓励跨部门沟通与合作,打破层级壁垒,让不同背景和专长的员工碰撞出新的创意火花。
传“捷报” 国际订单硕果累累
荷兰、德国、丹麦,3月的春风里,新江洲的捷报频传。3月19日与荷兰,3月31日与德国船东签订的十艘船舶订单,以及4月23日与丹麦船东签署的八艘新能源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合同,奏响了新江洲在国际舞台上的首秀。
这些订单,不仅展现了公司在新能源与高端技术整合上的卓越能力,也标志着其手持订单量达到了十八艘,总价值逾越26亿元人民币的里程碑,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季度的强劲表现,正是战略转型结出的硕果。
瞭未来 梦想启航书新辉煌
在这里,每一滴汗水,每一道焊光,都是对“老树发新芽”这一奇迹最生动的诠释。它不仅仅见证了传统制造业的涅槃重生,更成了一个关于梦想、勇气与创新的传奇故事。新江洲的每一次尝试与突破,都是对“中国制造”品牌力量的有力彰显。在这个梦想启航的地方,既有老一辈造船人的坚韧与执着,也有新一代工程师的智慧与创新。他们共同绘制着一幅幅蓝图,将对海洋的无尽向往和对技术的极致追求,转化为一艘艘驶向世界的高品质船舶。新江洲船舶重工,这个在赣江之畔重生的巨人,不仅承载着过去的辉煌与记忆,更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与梦想。它的航迹,是时间的见证,是变革的力量,更是对“老树新芽”美好愿景的生动实践。在未来的征途中,新江洲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卓越的品质赢得信任,以持续的创新引领潮流。
(瑞昌市融媒体中心 范磊 金明 杜丽娜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