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情理交融 大氣磅礴——《梁衡散文大學生讀本》讀後感

作者:雲蔔堂

作者 王哲忠

情理交融 大氣磅礴——《梁衡散文大學生讀本》讀後感

作者近影

退休後,有朋友送我一冊《梁衡散文大學生讀本》,言說值得一讀。我用半個多月時間,從頭至尾閱讀過後,感到不僅值得一讀,而且大開眼界,收獲滿滿。

梁衡是當今新聞出版界的一位頗有名望的作家和學者。他 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1968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曾任内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人民日報副總編、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等職。主要作品有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和《記者劄記》《總編手記》等;散文集子有《樹梢上的中國》《覓渡》《千秋人物》《把欄杆拍遍》《夏感與秋思》《紅色經典》《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梁衡卷》等十多種版本。他的好多篇文章入選大、中、國小課本,作為國文教材和課外輔助讀物。

《梁衡散文大學生讀本》(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本)精選了作者比較有代表性的67篇散文佳作。分為四卷,第一卷題為《走萬裡路》,收錄了20篇有代表性的山水遊記;第二卷《以史為鏡》,收錄了21篇頌揚曆史和當代風雲人物的散文;第三卷《觀察與體悟》;第四卷《讀書與思索》。

散文類圖書我的書架上有十餘種。除《中華散文百年精華》外,還有早年的楊朔、秦牧、冰心、孫犁、李若冰等馳名作家的作品。近些年來報刊媒體上刊發的短小散文也讀過不少。說實話,其中多數散文作品留給我的印象,或是吟山詠水,或寫風花雪月,或贊美愛情、親情、友情、鄉情,或記錄個人的生活足迹與抒發心聲,多為玲珑剔透的小家碧玉,又如同五彩斑斓的彩色河流,各有所長和特色。相比較而言,梁衡的散文,敢于打破固化模式,避免了簡單的抒情與表白,開創了大陸當代散文的新境界。他側重于散文的大題材,寫大事,講大理、抒大情,立意高遠,情理相融,氣勢磅礴,勢如萬裡奔騰的滔滔江河,聲若催人奮進的黃鐘大呂。其作品不論是山水散文、政治散文還是人物散文,字裡行間袒露出崇高的生命價值和至美的風骨,從中都可見智慧的哲思與感悟,充滿憂國憂民的深刻思想,澎湃的激情蘊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幾分嚴肅幾分诙諧,幾分深沉幾分浪漫,顯示出大散文的格局與氣韻,讀起來令人心思神往,蕩氣回腸。

我們不妨以《覓渡,覓渡,渡何處?》為例。這是一篇再現中共早期上司人瞿秋白偉大而悲壯人生的作品,可以說既是人物散文也算政治散文。“文革”期及稍後一段時間,人們受固化地片面的輿論宣傳影響,相當一部分人對瞿秋白的認識上是有偏頗的。要徹底從思想上扭轉偏見,重新肯定瞿秋白的曆史地位和作用,是需要勇氣和膽識的。作者由自己三次遊覽瞻仰瞿秋白故居寫起,從瞿秋白的才情、業績、際遇、人格等幾個不同的角度展開對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文中連用了四五個“如果”層層遞進:“如果秋白是一個如李逵式的人物”,說的是他怎樣看待“生”,看待生命的價值;“如果秋白的骨頭像他的身體一樣的柔弱”,說的是他怎樣對待“死”;“如果秋白就這樣高呼口号為革命獻身.....不寫《多餘的話》”,是說他怎樣看待“名”。作者眼中和筆下的瞿秋白,生,心憂天下;死,堅強從容;名,坦蕩真實。還有“如果他一開始就不鬧什麼革命......如果他革命之後,又撥轉船頭,退而治學呢”,更深層次地刨析了瞿秋白人生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告訴讀者,瞿秋白不是一般的革命人生,而是大徹大悟,”甯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哲人。這是一種最偉大的無私,最高尚的自我犧牲精神,比隻是一般的獻出生命更可貴,更可敬,更耐人思索。由此結論:“秋白不朽”。

書中類似這樣的人物散文,給我的心靈震撼最強烈烙印最深。《窯洞前的思索》以獨到的視覺和細微的筆觸,寫出了毛澤東和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時期的艱苦樸素生活與筚路藍縷而踔厲奮進的氣度,形象地诠釋了延安土窯洞産生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道理;《六無六有的周恩來》,以敏銳的洞察和精辟的概括,寫出了周恩來總理的家國情懷、偉大人格和高風亮節;《二死其身的彭德懷》栩栩如生地刻畫了英勇善戰、忠直敢谏、赤誠愛民、忍辱報國的開國元帥形象。即使那些遠離我們很久很遠的,或者别人已寫過無數次的曆史或外國名人,如大陸古代愛國将領和文學家辛棄疾(《把欄杆拍遍》),宋代著名詩人李清照(《亂世中的美神》),兩度諾貝爾獎獲得者、法國科學家居裡夫人(《跨越百年的美麗》),在梁衡的筆下也獨具風采,愈久彌新,生動鮮活,重放光輝,讀起來令人心靈震撼,為他們愛國情懷所敬仰,被他們的詩意才學所吸引,為他們的勇攀科學高峰精神所感染。

梁衡的散文,不僅立意新穎,蘊涵厚重,格局大氣,而且在謀篇布局和語言表述上也有自已獨特的文字風格。不同作家有不同語言風格特點,有的粗犷,有的細膩,有的豪放,有的婉約。如巴金的熱情坦誠,朱自清的綿密醇厚,葉聖陶的清淡平實,冰心的柔美隽麗,孫犁的真中顯美,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梁衡無論是寫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都力求語言準确、精煉、優美。他并不拿一些貌似高深或華麗的句子唬人,也不是一本正經地擺開架勢要給人講些什麼道理,而是以新穎獨特的構思,精确凝煉、清新明快的語言,集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做到了句句有美感,篇篇見神韻。例如,《黃河瀑布》《天星橋:橋那邊有一個美麗的地方》《草原八月末》《石河子秋色》《追尋那遙遠的美麗》等,都以獨具特色的語言,描繪和展示出酣暢淋漓、自由奔放的自然美、藝術美和人性美。請看《壺口瀑布》的結尾:“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個人,經了許多磨難便有了自己的個性;黃河被兩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也就鑄成了自己偉大的性格。這偉大隻在沖過壺口的一刹那才閃現出來被我們看見。”觸景抒懷,借物喻人。作者贊美的是黃河,其實讓讀者領悟的是中華民族的性格和氣魄。這樣的文字,讀起來就如同聆聽一首韻味悠長現代詩,一曲豪放動聽的抒情歌!

文章蘊涵意境和語言風格的不同,是由作家的思想傾向、美學追求和藝術個性不同造成的,是作者知識學養和氣質的反映。大陸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教育家、語言學家季羨林(1911年8月——2009年7月)先生著文評價說:“梁衡是一位肯動腦、很刻苦,又滿懷憂國之情的人。他到我這裡來聊天無論談曆史、談現實,最後都離不開對國家、民族的憂心。難得他總能将這種政治抱負化作美好的文學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這樣一種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無第二人。”(語出季羨林:《追求一個境界》)

在當今的新聞出版和文化藝術界,能獲得季羨林大師如此評價和贊頌的作家,尚不多見。

由此可見,梁衡的散文,的的确确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