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輕人為什麼癡迷瘋狂星期“寺”

作者:地産裁員

這不是最壞的時代,也不是最好的時代。這個時代是一面蒙塵的鏡子,映照出的未來總是“不确定的”、“朦胧的”、“模糊的”。

生活在此處的年輕人總是目露彷徨,四顧迷惘。現實世界是屢屢碰壁的迷宮,跌跌撞撞至出口,前方等待的不一定是光明的未來,也可能是猛獸蹲守。

默念一萬句“阿彌陀佛”“菩薩保佑”後,高天抛下的繩索,苦海中撲騰的年輕人們伸手等待打撈,一躍逃入精神殿堂中。

年輕人為什麼癡迷瘋狂星期“寺”
年輕人為什麼癡迷瘋狂星期“寺”

寺廟中有令人甯靜的香氣

當代深圳年輕人身上擺放着諸多沖突特征,但卻又做到了充分自洽,奇妙無比。

想死又貪生。總是一幅奇喪無比的樣子,似乎人世沒什麼值得留戀的地方。但在隻要有一丁點不舒服,立刻在網際網路求醫問診,生怕自己命不久矣。日日保健補劑當零食,周末針灸拔罐推拿當休閑。

日日喊着要躺平,将“反内卷”作為座右銘貼在辦公桌,将鹹魚當作躺平教的吉祥聖物。但若在夜晚十點鐘在科技園走一圈,會發現戶戶燈火通明,個個卷王正在埋頭苦幹。

再比如,21世紀深圳大好青年們,平日裡總将“你要相信科學”挂在嘴邊。淩晨三點讓深圳人起來追星,那是不可能的。可你要是叫深圳人淩晨三點起床,到寺廟裡搶頭柱香,他們也許能夠一晚上不睡,趕着去。

年輕人為什麼癡迷瘋狂星期“寺”

絡繹不絕的香客

在考研、考公、考編三座大山的傾軋下,在生活不停地捶打中,當代深圳年輕人失去血性,肉質不再筋道Q彈,仿佛成為了一塊口感松散的注水牛肉。他們放棄掙紮,放棄與生活負隅頑抗,奔赴上了寺廟禮佛的道路。

置身于肅穆寺廟,香客人頭攢動。鼎盛香火中,年輕面孔們放下身段,在佛像面前俯身虔誠跪拜,雙手合十,口中喃喃道:阿彌陀佛。生而為人太累了。在上班和上進之間,我選擇上香。

年輕人為什麼癡迷瘋狂星期“寺”

寺廟内,裝盛了最深的祝禱與佛麾下最虔誠的信徒。僧侶燃指供佛,刺血抄經,以身飼佛。在袅袅香火中,數不盡的香客先後叩拜,虔誠禮佛。

年輕人為什麼癡迷瘋狂星期“寺”

一方淨土三柱清香

懷祝禱之心,摒紅塵雜念,拜佛不僅僅是一種修行方式,更是一種信仰。

弘法寺紅牆黃瓦,香火缭繞,坐落有緻的建築令人如置身于故宮之中。

伽藍殿求财,觀音殿主姻緣,大雄寶殿、文殊菩薩助學業,千菩薩殿求子嗣,萬佛殿保平安,普賢菩薩助事業,地藏殿主孝心。

年輕人為什麼癡迷瘋狂星期“寺”

弘法寺

任誰也沒想到,一座寺廟不在寂靜山林間,而是坐落于熙攘的水泥森林中。般若禅寺位于星河WORLD·COCO Park旁的雅寶水庫,四周綠樹環抱,甯靜雅緻。

般若禅寺的前身是建于元朝的盤古寺。數百年來,經過風吹雨打,幾經損毀,直至2015年才翻修重建。寺廟占地面積不大,卻也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内裡共設有觀音殿、卧佛殿、地藏殿、天王殿等11座神殿。

年輕人為什麼癡迷瘋狂星期“寺”

般若禅寺

寺廟内不設香火供奉箱,香客們僅需攜一顆虔誠的心前往朝拜,入門後可領取三柱免費的香,中午可以在寺廟中享用免費齋飯。

俯身朝拜,虔誠祝禱,願神佛指點迷津。山林水秀間,仰頭望見殿前牌匾寫道:

“何妨睡着了,這般時代,倘成好夢亦歡心。”

此行已有答案,人生所求,不過是一場好覺睡醒。

年輕人為什麼癡迷瘋狂星期“寺”

佛教勸誡衆生追求智慧、慈悲和無私的生活态度,關注普羅大衆的心靈成長和修行。

在日複一日“克己”之中,我們抑制貪念與欲望,以智慧與慈悲為指引,進而得到内心的甯靜與堅定,培養智慧和善心。是以,拜佛也被視為對哲學思想的一種崇敬。

年輕人為什麼癡迷瘋狂星期“寺”

佛曰:心誠則靈

求神拜佛,所求為何?

我們在寺廟中偶遇了一些香客,聽聽佛與他們的故事。

上一次拜神是昨天早上,在拜咖啡神,祈禱我的手沖能夠好喝。哈哈,一個調劑小玩笑。

生活處處有神靈,它更類似信念的合集,廟堂僅是一個具像化表達,我們不一定要在寺廟中朝拜,才是虔誠禮佛。所謂祈願,是請給我能量完成某件事。

盡人事,聽天命。當現實了無希望時,我便是堅定的有神論者。

年輕人為什麼癡迷瘋狂星期“寺”

卧佛

祖籍是潮汕的,從小就有拜神的習慣。小時候跟着爸爸媽媽在年節時拜神,長大後自己來深圳打拼,這個習慣保留了下來。

拜一拜,會安心一些,感覺自己是有東西可以倚仗的,而不是孤身一人。老爺和娘娘會保佑每一個漂泊在外的潮汕人。

求的願望蠻多的,但有點記不清求了些什麼。

每次覺得心靈比較虛弱,急切想要提高自己的能量時,就會來寺廟拜佛。聽說寺廟的能量場比較高,哈哈。

說不上來,每次拜完都會心緒甯靜。不知道是因為玄學,還是因為寺廟選址山清水秀。

年輕人為什麼癡迷瘋狂星期“寺”

禅房花木深

當代年輕人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小小一隻行囊,心中沉甸甸夢想。他們寄望于用一身努力,十年苦讀,換來在大城市安家落戶的入場券。

可現實往往不如預期,高額房價、無止境内卷、就業困難等重壓無限擠壓着年輕人的生存空間。年輕人們寄居在無垠的電子世界,不斷擠壓自己的精神空間。

他們逐漸明白,自己并非主角,不過是花花世界裡不起眼的NPC。成長也并非小鯉魚快樂躍龍門,而是進入社會做普通人。

年輕人為什麼癡迷瘋狂星期“寺”

與佛對話

于是,年輕人不停地尋找精神寄托,将本該由自己完成的事情傳遞于禱告,通過拜佛來尋求内心的平靜與安甯,幫助他們尋找并建立起符合内心需求的價值體系。

也許會有用。也許沒有。這既是無奈的逃避與麻醉;也是一種聊勝于無的寬慰。

年輕人為什麼癡迷瘋狂星期“寺”

佛與教徒的信使

引用印度僧人達摩的箴言:教誨有何好?終極智慧不需隻言片語,教誨乃字與詞,但道終究不可道。

茕茕獨立,行走于世,攀高山,遇低窪,翻峻嶺,行坦途。最後終将參悟,人生母題無外乎:愛、恨、理想、死亡。

其餘,均為遮眼雲煙,終有一日會被驅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