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治理更科學,保護就不難 | 現場評論

作者:綠春融媒

治理更科學,保護就不難

——當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堅定行動派、實幹家④

紅樹林是寶貝,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幹部群衆的共識。然而,很多人不知道,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紅樹林,是被“趕”下海的陸生植物。

  從陸生到“下海”,紅樹林發生了什麼變化?專家介紹,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紅樹林形成了特殊的排鹽系統,具有胎生、光休眠等“特異功能”。這些陸生植物不具備的功能,讓紅樹林在護岸減災、維護近海生物多樣性、碳彙、淨化水質、科學研究等方面發揮着獨特作用。

治理更科學,保護就不難 | 現場評論

北海市一處紅樹林濕地美景。圖檔來源:廣西日報-廣西雲用戶端

  近年來,近海生态環境保護備受重視,紅樹林保護是重要方面。這也是大陸南方沿海地區開展保護工作的重點難點。難在哪?對于這個問題,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的蘇治南博士很有發言權,他全程參與了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海岸生态系統修複工作:“難在我們對以紅樹林為名額性物種的灘塗濕地生物多樣性認識和研究還很不充分,不能完全從系統工程角度來治理。”生态環境保護是攻堅之舉、克難之戰。推出務實舉措、拿出非常之功,才能實作天藍、水清、草綠、林茂。

  治理,重在對症下藥。過去,大家都知道,近海水污染是造成紅樹林成片死亡的原因。目前大量研究發現,寄生在紅樹林樹幹上的團水虱大量爆發才是直接原因。簡單說,由于海水污染,團水虱的天敵大量死亡,團水虱數量會迅猛增加,結果,紅樹樹幹被蛀得千瘡百孔,最終枯死。從環境學與生物學角度厘清這條關系鍊,對認識紅樹林的生态系統、找到精準的治理辦法,至關重要。是以,保護紅樹林,不隻是要解決近海水污染問題,更要觀察監測團水虱的繁殖情況。這表明,在一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态系統中,無論保護還是治理,都要增強問題意識,注重具體分析。既查病因又找病根、既看局部又看整體,方能破解難題、标本兼治。

  科學治理,必須講求方式方法。紅樹林生态系統的修複保護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尊重規律、循序漸進。在濕地公園,當地科研人員順着山勢,開辟一處人工掌控潮汐變化的“紅樹林模拟生境”,種植了白骨壤、桐花樹等15種紅樹植物。在模拟生境中,不同紅樹品種的生态功能得以詳細呈現;一些引進品種的環境适應能力及其對周圍物種的擾動情況也能觀察到。這些研究,為修複保護工作提供了有益參考。因地制宜出實招、實事求是想辦法,在科學精神的引領下落實責任、擔當作為,就能讓生态環境保護更有抓手、提升質效。

  越是向前推進生态環境保護工作,越應增強整體觀念、系統思維。紅樹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生長過程中融入了周邊環境。通過治理實踐,人們愈加認識到,生态系統實作良性循環,紅樹林濕地環境就能得到改善,吸引來的鳥類等物種就會更加豐富。面向未來,尤應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的觀念,協同推進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作,不斷增強生态系統的平衡性、協調性。

  紅樹林郁郁蔥蔥,鳥兒啁啾不停,令人心曠神怡。堅持系統思維,統籌謀劃、科學施策,以務實行動呵護好生态系統,我們必将更好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

  (作者為本報廣西分社記者)

治理更科學,保護就不難 | 現場評論
治理更科學,保護就不難 | 現場評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