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處處是外人”,在這些聲音中找到名字、身份和歸屬感

作者:胡潤百富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處處是外人”,在這些聲音中找到名字、身份和歸屬感

自1895年創立以來,威尼斯雙年展已成為全球文化領域的一塊重要豐碑。該展覽不僅是藝術界的盛事,更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每兩年一度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以其國家館和主題館的獨特劃分,展示了世界各地藝術家的創新成果。它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齊名,共同構成了世界藝術展覽的三大支柱。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處處是外人”,在這些聲音中找到名字、身份和歸屬感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海報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于2024年4月20日至11月24日在綠城花園及軍械庫兩大展區隆重舉行。本次盛會由阿德裡亞諾•佩德羅薩(Adriano Pedrosa)總策劃,主題展“處處是外人(Stranieri Ovunque – Foreigners Everywhere)”重點關注那些本身就是外國人、移民、僑民、散居者、流亡者和難民的藝術家,尤其是那些在全球南方和北方之間流動的藝術家。此屆雙年展彙聚了來自全球的331位藝術家,以及88個國家館的精彩展出。

獎項中受到關注的

全球南方、女性和酷兒藝術家

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區分為“當代核心” (Contemporary Nucleus) 和“曆史核心” (Historical Nucleus) 兩個部分。前者聚焦酷兒藝術家、域外藝術家、處于藝術世界邊緣的藝術創作者和原住民藝術家,共收錄了110名藝術家;後者則彙集了來自20世紀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亞洲的作品,關注發生在彼時亞非拉地區鮮為人知的現代主義運動,分為“肖像”、“抽象”、“處處都是意大利人”三部分,共收錄了189名藝術家的作品。

威尼斯雙年展已于去年11月宣布了金獅獎終身成就獎的最終獲得者,意大利裔巴西藝術家安娜·瑪利亞·麥歐利諾 (Anna Maria Maiolino) 和現居巴黎的土耳其藝術家尼爾·亞爾特 (Nil Yalter)。這次是兩位藝術家的作品首次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麥歐利諾展示了一件新創作的大型陶土雕塑和裝置作品,亞爾特展出了她1974年創作的探讨移民經曆的作品《流亡是一項艱辛的工作》(Exile is a hard job) 的全新版,以及1973年創作的裝置作品《遊牧帳篷》(Topak Ev)。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處處是外人”,在這些聲音中找到名字、身份和歸屬感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處處是外人”,在這些聲音中找到名字、身份和歸屬感

威尼斯雙年展新任主席皮特朗格洛·布塔福科與阿德裡亞諾·佩德羅薩為藝術家安娜·瑪利亞·麥歐利諾(上)和尼爾·亞爾特(下)頒發金獅獎終身成就獎 | 圖源:威尼斯雙年展

澳洲館獲金獅獎最佳國家館;藝術家小組Mataaho Collective獲得金獅獎最佳藝術家;卡莉瑪·阿莎杜 (Karimah Ashadu) 獲得銀獅獎最具潛力藝術新人獎;另外特别提名國家館獎授予科索沃館;特别提名藝術家獎頒發給薩米亞·哈拉比 (Samia Halaby) 與拉喬拉·波夫萊特 (La Chola Poblete) 。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處處是外人”,在這些聲音中找到名字、身份和歸屬感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頒獎典禮現場 | 圖源:威尼斯雙年展

由四位毛利女性藝術家埃琳娜·貝克 (Erena Baker) 、莎拉·哈德森 (Sarah Hudson) 、布裡奇特·雷韋蒂 (Bridget Reweti) 和特裡·特·陶 (Terri Te Tau) 組成的藝術小組Mataaho Collective獲得了金獅獎最佳藝術家。十年來她們一直合作創作大型纖維裝置,深入探究毛利人生活和知識系統的複雜性。這是她們首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參展作品《塔卡波》(Takapau, 2022) 由200平方米的卡車反光編織帶組成。作品的靈感來自whariki takapau,一種用于傳統儀式。Takapau标志着出生的時刻,象征着光明與黑暗,以及Te Ao Marama (光明領域) 和Te Ao Atua (神靈領域) 之間的過渡。作品将展廳分成多個不同的空間,柔和的斑駁光線透過編織物照射進來,象征着一個充滿潛力和創造力的滋養空間。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處處是外人”,在這些聲音中找到名字、身份和歸屬感

藝術小組Mataaho Collective在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展出的作品《塔卡波》| 圖源:威尼斯雙年展

獲得銀獅獎最具潛力藝術新人獎的奈及利亞藝術家卡莉瑪·阿莎杜同樣是首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她的作品《機器男孩》(Machine Boys, 2024) 描繪了奈及利亞大城市拉各斯俗稱okada的機車的士。2022年,由于涉及okada的多起事故及其非正規經濟,政府實施了禁令,乘客和司機可能面臨監禁。在《機器男孩》中,阿沙杜詳細闡述了這項禁令的後果,同時描繪了摩的騎手面臨的日常儀規和挑戰。通過對奈及利亞父權制理想的探索,阿沙杜将男子氣概的表現與不穩定勞工階層的脆弱性聯系起來。她選擇在一個紫色房間中放映影片,靈感來自其中一名騎手閃爍的車頭燈。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處處是外人”,在這些聲音中找到名字、身份和歸屬感

卡莉瑪·阿莎杜,《機器男孩》 (靜幀) | 圖源:威尼斯雙人展

獲得特别提名國家館獎的科索沃館呈現了由埃米爾·克拉斯尼奇 (Erëmirë Krasniqi) 策劃,藝術家多倫蒂娜·卡斯特拉蒂 (Doruntina Kastrati) 創作的大型雕塑裝置《金屬與皮膚的沉默回響》(Echoing Silences of Metal and Skin) 。該項目基于藝術家對科索沃第二大城市普裡 (Prizren) 一家土耳其軟糖工廠的女性員工進行的口述曆史調查。她們在工廠的工作重複且需要站立進行。該工廠的女性員工中有近三分之一接受了膝關節置換手術。作品包括四個獨立的雕塑,其造型仿照了不同種類的堅果殼,這些堅果是制作土耳其軟糖的成分。在聲音的激活下,這些雕塑在展覽空間中建立了獨特的節奏。它們由各種金屬制成,同時暗示了植入膝蓋的金屬物和工業制造。項目中的每個元素在聯想、引用和故事的網絡中互相聯系,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處處是外人”,在這些聲音中找到名字、身份和歸屬感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科索沃館:多倫蒂娜·卡斯特拉蒂,《金屬與皮膚的沉默回響》| 圖源:威尼斯雙年展

獲特别提名藝術家獎之一的薩米亞·哈拉比是一位抽象派畫家和學者。她首次參展的繪畫作品《黑色是美麗的》(Black is Beautiful, 1969) 引導觀者的眼睛審視十字形的圓潤曲線。一旦視線停留在曲線的邊緣,觀者的目光就會被畫布上的特定點所吸引。出于學術研究興趣而對形式、形狀以及邊緣細微差别的探索最終成就了一幅抽象主義繪畫。評委團成員在宣讀頒獎評語時說:“她對抽象政治的承諾與對巴勒斯坦人民痛苦的堅定關注相結合。她在‘處處都是外人’的名為《黑色是美麗的》的現代主義繪畫不僅展示了想象力的主權,也表明了全球團結的重要性。”

另外一位跨學科藝術家拉喬拉·波夫萊特同樣是首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她的作品涉及表演、視訊藝術、攝影、繪畫和裝置:通過複雜的酷兒形象,她再現了南美地區古老的知識。聖母是波夫萊特作品的中心主題,它展現着西方文化與土著社群的融合。她的行為表演作品《喬拉的殉難》(Chola’s Martyrdom, 2014) 探讨了阿根廷玻利維亞社群的社會邊緣化問題,以及将傳福音作為一種情感和身體折磨形式的現象。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處處是外人”,在這些聲音中找到名字、身份和歸屬感

拉喬拉·波夫萊特,《Virgen del cerro》 (局部) ,2022 | 圖源:威尼斯雙年展

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之路

本屆雙年展中國館由浙江大學教授王小松和獨立策展人姜俊共同策劃,主題為“美美與共:集”,共分為兩部分,分别是由“中國曆代繪畫大系”圖像文獻組成的版塊“集”,和由車建全、焦興濤、邱振中、施慧、王紹強、汪正虹、朱金石等7位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組成的版塊“傳”,緻力于在國際舞台上呈現東方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處處是外人”,在這些聲音中找到名字、身份和歸屬感

中國國家館“美美與共:集”

自1980年第38屆展會上的傳統剪紙和刺繡,到1993年第45屆展會上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先鋒作品,再到1999年第48屆展會上蔡國強的《收租院》作品的輝煌成就,以及2003年第50屆展會上中國藝術家以官方名義的獨立參展,中國在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上的足迹,不僅見證了中國藝術的演變,也标志着中國館在威尼斯雙年展曆史上的嶄新篇章。

中國館于2005年首次正式入駐威尼斯,緻力于呈現當下中國當代藝術的多元聲音,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國當代藝術家們的作品概念在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上也經曆了從2001年第49屆及傳統繪畫藝術,到2003年第50屆及以後的視覺藝術,再到2005年第51屆及以後的綜合感官藝術的轉變。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處處是外人”,在這些聲音中找到名字、身份和歸屬感

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

在國際上,策展人追求全球文化多樣性的呼聲愈發高漲。對于中國而言,威尼斯雙年展已成為其當代藝術生态向世界展示自我之窗。然而,中國當代藝術在融入西方藝術體系的過程中,不僅經曆了西化的趨勢,也面臨着去中國化的困境。

中國藝術的國際化并非意味着其本質的世界化,反而顯現出一種去中國化的傾向。西化與去中國化或許是中國當代藝術創新的途徑,但藝術作為中國文化心理的映射,應更多地回應現代人的精神需求,提升中國文化自信力。

是以,回歸傳統、探尋本源成為中國人深層的文化認同。不少藝術家開始反思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探索二者的融合。這種回歸并非簡單的複古,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新的傳統,這便是新世紀的再中國化。這種再中國化不僅是中國崛起在國際語境下的文化自信,也是中國價值觀的深化與延伸。

支援當代藝術的時尚品牌

首度成為意大利館贊助的 Tod’s舉辦了盛大的慶祝晚宴以及工藝與藝術大展;Burberry連續第二年贊助英國館;香奈兒贊助法國館藝術家;而Dior持續作為威尼斯雙年展官方贊助,并贊助多個展覽;Louis Vuitton也在威尼斯旗艦店的藝術空間,展出法國藝術家的作品。

4月19日Tod's揭啟“匠心築藝 The Art of Craftsmanship”展覽,這次展覽邀請了 11位具有精湛技藝與創新表現的威尼斯工藝大師們和品牌工匠,一同以當代藝術形式展現意大利匠心精神。

Burberry已經是連續第二年作為威尼斯雙年展英國國家館的贊助夥伴。英國藝術家兼作家約翰·阿克姆弗拉 (John Akomfrah) 受英國文化協會委托,在英國國家館展示了他的作品《整夜聽雨》代表英國參加展會。記憶、移民、種族不公正和氣候變化是藝術家作品的核心焦點。

Delphine Arnauld- Christian Dior Couture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在宣布合作時表示:“公司的曆史一直與藝術界息息相關,迪奧先生不僅是設計師,他也是收藏家、畫廊主和最偉大的藝術家的朋友。通過與威尼斯遺産的特殊合作,迪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堅定地延續這種激情,并堅定地支援各種形式的創作,以及保護威尼斯遺産。”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處處是外人”,在這些聲音中找到名字、身份和歸屬感

Dior呈現展覽、慈善舞會、藝術家合作系列

而香奈兒文化基金則秉承三大使命:為全世界的藝術家創造條件,讓他們敢于嘗試;支援代表了藝術和文化界更多元聲音的個人和機構;以及延續香奈兒對文化扶持的傳統,把它延伸至當代藝術、文化和創新領域。“藝術是希望的最大形式,為共同的意義提供了最大的潛力”,香奈兒全球文化藝術負責人Yana Peel在第60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上說道。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處處是外人”,在這些聲音中找到名字、身份和歸屬感

法國藝術家 Ernest Pignon-Ernest為Louis Vuitton 威尼斯空間特别策劃的展覽

成立于2014年的路易威登基金會,緻力于讓所有人都能接觸到藝術和文化。成立至今,除了在位于巴黎的藝術博物館展出不定期展覽之外,也在全球包括北京、首爾、東京等全球六個 Espace Louis Vuitton 路易威登空間推出藝術展覽。

在意大利文化部部長看來:“威尼斯雙年展是意大利最重要的文化視窗,是意大利對全球展示藝術的重要視窗。我們想建立一個新的向全球展示意大利文化的平台。文化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核心。雙年展對全球展示的是創新的想法,創新的作品和原創的内容。”

資料來源:鳳凰藝術、掌上藝術ONLINE ART、WWD 國際時尚特訊 等

❖ END ❖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處處是外人”,在這些聲音中找到名字、身份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