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子之人貧不久,無兒有女富不長”:人老了,兒子和女兒有差別

作者:布衣粗食

作為父母,都希望家庭裡,兒女雙全。

可是大部分的家庭,要麼有兒子,要麼有女兒,難以如願。

有的家庭,兒女都有了,表面上很幸福,家庭内部,還是一地雞毛。

到底是兒子好,還是女兒好?這樣的問題,古人探讨過,然後留下一句俗語:“有子之人貧不久,無兒有女富不長。”

在封建時代,人們以種地為主,若是家裡沒有兒子,這日子就難了。

種地,還是體力活,女子強悍,但到底不如男人。

若是從做官、打工、商業的角度看,沒有男子,也不行。雖然古代有女人做官,但都是個例。并且祖輩的爵位,傳男不傳女。

做生意,女人也不宜抛頭露面,就像“卓文君折疊當垆賣酒”之類的事情,都讓大家很好奇。

帶兵打仗,當兵,女将也有,但是微乎其微,更需要男人來沖鋒陷陣。

《管子·小匡》中說:“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

任何一個大的工種,都是國之根本,不能動搖。因而,從上到下,都一定程度存在“重男輕女”的現象。

随着時間的推移,我們到了科技化時代,男女平等的思想也宣傳了不少。

當我們進入老年,再去看普通的家庭變遷,仍舊會發現,兒子和女兒,是有差別的。

“有子之人貧不久,無兒有女富不長”:人老了,兒子和女兒有差別

01

關于祖業:父母更傾向把祖業給兒子,擔心女兒帶走祖業;部分家庭,采用入贅女婿的方式,保住祖業。

網友“楊楊”說了一段自己的家事。

她的爺爺奶奶這一代,非常重男輕女,把家業都給了兒子,女兒一文不得。

爺爺奶奶過世之前,還反複交代,隻能讓兒子來掃墓。

這也符合一句古訓:“女婿不上墳,上墳辱斯文。”

古訓說得很順溜,其根本不是羞辱斯文,而是防止女婿來掃墓,和娘家走得太近,就可能奪走娘家的财産,分一杯羹也不行。

時間一晃就過了多年,父母都很老了,老父親去掃墓,行不通了,隻能安排兒子去掃墓。

兒子作為孫子,多數時間在外工作,也在省城定居了。到老家掃墓,就不太樂意了。

不得已,父親安排女兒“楊楊”去掃墓。女兒更不樂意,因為重男輕女的行為,讓女兒寒心。

“楊楊”說,現在家裡的孫子,都是在異地,燒紙錢,在紙錢上寫上老家的位址,也不知道爺爺奶奶是否能在九泉之下收到。

若是老一輩的人在農村生活,不管有幾個兒子,種地已經不是很大的祖業了,祖屋也不能容下生活了。

還強求兒子來繼承祖業,未免是牽強了。

能在城裡有萬貫家财的家庭,不多。若是有,留給兒子,還是老一輩的人的思想主流。

還有一種擔憂,若是兒子敗家,這祖業也害人。

“有子之人貧不久,無兒有女富不長”:人老了,兒子和女兒有差別

02

關于婚姻:有兒子的家庭,買房買車給彩禮,掏空家底;女兒出嫁,若是父母心狠,還能帶來一定收入;多數家庭,養女兒的壓力小很多。

有一位網友,總結了一句話,說清楚了兒女婚配的道理:生兒保姓,生女保命!

當父母到了五六十歲,兒女就要成家立業了。

雖然口口聲聲說:“兒孫自有兒孫福。”

但是父母不操持婚姻大事,行不通啊。買房買車,彩禮,這不得幾十萬?

很多父母,因為兒子的婚姻,一夜返貧。甚至會一家人,負債累累。

最可怕的是,父母為了兒子的婚姻,強求女兒出嫁時,索要一大筆彩禮,然後拿着彩禮,去填補兒子結婚的錢财空白。

相對來說,養女兒的家庭,就容易多了。起碼沒有房子車子的煩惱,頂多是對方給多少彩禮,辦多大事情。

就算是獨生女兒,也就倒貼一點點,展現做人的厚道,買房不是硬性要求。

現如今,很多地方對于“嫁出去、娶進來”的觀念,開始模糊。

兒女結婚後,都是在外地生活,不會在某一方的老家定居。婚嫁,都似乎差不多。

相比之下,有兒子的家庭,在婚姻上,更吃虧,父母也煩惱。

“有子之人貧不久,無兒有女富不長”:人老了,兒子和女兒有差別

03

關于孝道:父母一開始認為,兒子是盡孝的主力,如果後來,發現兒子靠不住,才想起女兒。

當父母中年的時候,兒子會繼承家業,也會成家立業,以後養老是靠得住的。

但是兒子結婚之後,是否孝順,要聽一聽兒媳的建議。

兒媳,其實是娘家父母的女兒。仍舊沒有擺脫“女兒也要養老”的根本邏輯。

若是兒媳很厲害,父母養老還得靠自己。可是父母為了兒子結婚,掏空了一切,如何靠自己?難題就來了。

尤其是農村的老父母,種地是收入,和生活開銷,生病的開支,肯定是不太對等的。并且一大把年紀,種地也許吃不消了。

忽然發現,很多父母指望不上兒子,開始問女兒要“孝道”。

當然,女兒孝順父母是應該的,但是女兒沒有得到祖業的基礎上,孝順就不那麼順利。人生有攀比心的。

過得好的老父母,盡量對女兒也好一點,減少重男輕女的偏心。是以,靠女兒養老,也容易很多。

“有子之人貧不久,無兒有女富不長”:人老了,兒子和女兒有差別

04

“有子之人貧不久,無兒有女富不長”的道理,在古代是很實用的,但是到了今天,就不太實用了。

随着背井離鄉的人多了,去大城市的人多了,每一代人都得“靠自己”。

幾畝地,幾間老屋,幾片林子,承載了祖祖輩輩的勞作,但不能看得太重,别以為守住了,子子孫孫都無憂無慮。這些,都不是古代的“封地”,更不能在此地,自立為王。

父母靠自己養老,兒女靠自己發财,這樣,才真正“貧不久”。

關于兒子好,還是女兒好,一方面有傳統思維的存在,一方面是老人的認知太低,引起了家庭的内耗。

把古訓,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才是真正的道理,别一概而論。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