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縣域旅遊:既有慢生活,也有成本效益

作者:環球網

來源:中國文化報

縣域旅遊:既有慢生活,也有成本效益

陽朔風光 本報駐廣西記者 賓 陽 攝

本報記者集體采寫

從攜程等線上旅遊平台釋出的預定資料來看,今年“五一”期間的熱門旅遊縣域中,既包括甘肅敦煌等曆來較火的旅遊目的地,也有江浙滬、京津冀等周邊城市的縣城,還有相對小衆的縣城,如浙江德清、福建平潭等。借助差異化資源禀賦和區域特色,一些“小地方”的貢獻度尤為突出,創造了縣域旅遊消費新場景、新需求。

縣域旅遊的崛起反映了大衆對個性化、品質化旅遊産品與服務的需要,這也是旅遊市場結構調整和轉型更新的表現。人們期望去哪裡玩、如何玩?縣域旅遊有哪些優勢?縣城如何從被看見到走得遠?值得業界加以關注。

“小地方”被更多人看見

連日來,河北正定小商品夜市火爆出圈,日均客流量達3萬餘人次。為豐富“五一”期間遊客體驗,正定縣整合文化、古城、鄉村等資源,推出“古城春滿園,芬芳次第開”賞花之約、“古城古韻濃,九朝國風正”文化之約等五大文旅主題場景,同時彙聚多方合力進行線上平台推廣、推出門票優惠政策,增強正定文旅的曝光量和吸引力。在上榜今年“五一”熱門縣域旅遊目的地的同時,“正定夜市美食”“正定夜市住宿”等成為多家OTA(線上旅遊)平台的高頻搜尋關鍵詞。遊客量的大幅增加,為正定縣經濟發展帶來增量。在正定南城門、隆興寺、榮國府景區等周邊,漢服體驗館從原來的十幾家增加到40餘家,極大釋放了當地旅遊消費活力。

奇秀多姿的莫幹山、水天一色的下渚湖、詩情畫意的新市古鎮……近來,浙江德清旅遊人氣持續上漲。“今年‘五一’,曆時3年多籌建的莫幹·庾街将推出一批新店并打造高品質群展、創新品牌試驗等,打開莫幹山旅遊新場景。另外,上渚山奇幻谷和下渚湖濕地雙景區關聯,為遊客帶來‘2024山湖賞花觀鳥季’、大型奇幻魔術秀《奇迹秀》等活動。”德清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除釋放自然禀賦的吸引力外,該縣将以更多沉浸式、互動性玩法吸引遊客熱情奔赴。

縣域旅遊:既有慢生活,也有成本效益

山東沂南竹泉村翠竹清泉相映成趣 竹泉村景區供圖

“出圈”靠的是厚積薄發

“陽朔太美了,随便拍都很出片。”在廣西陽朔,遊客對當地秀美風光、人文風物贊不絕口。從一個老牌旅遊縣發展為不同年齡層次遊客都向往的熱門旅遊目的地,得益于該縣堅持“旅遊+”發展戰略,大力推動縣域旅遊轉型更新。

近年來,陽朔圍繞“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目标,推動旅遊演藝、精品民宿、康養度假、體育賽事等業态融合、轉型提質,打造了五大文旅産業叢集,包括以《印象·劉三姐》等為代表的文化演藝叢集、依托白沙等特色村鎮的精品民宿叢集等,帶來了陽朔文化和旅遊發展的蝶變。“陽朔旅遊要從單一觀光遊向休閑度假遊轉變,由‘旅遊目的地’向‘旅居目的地’轉型。”陽朔縣委書記周彥表示,塑造“畫裡山水,栖居陽朔”旅居目的地新形象,是陽朔縣旅遊高品質發展的目标。

縣域旅遊指向的不僅是優美風景,其中所蘊含的高品質生活空間更是釋放旅遊吸引力的核心要素。與廣西陽朔一樣,許多縣域因地制宜、放大自身優勢,以差異化供給為遊客提供更多選擇空間,也為旅遊市場的多樣化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近年來,河北正定縣推進古城保護和風貌恢複,多途徑活化利用文化資源,正定博物館、城牆博物館、元曲博物館等一批曆史文化場所成為展現地域文脈的視窗。該縣同步發展具有正定特色的沉浸式旅遊新業态,推出隆興寺千手觀音、趙雲廟戰袍遊園、榮國府實景演出等,通過本土元素加持、文旅融合互促提升縣域品牌形象知名度。與此同時,免費古城旅遊觀光車、不斷增加的公共停車位等配套服務,也成為遊客眼中正定文旅“出圈”的加分項。

縣域旅遊:既有慢生活,也有成本效益

遊客在奇幻谷玫瑰園拍照打卡 德清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供圖

保持增量需不斷出新提質

從“被看見”到走得遠,縣域旅遊發展中尚有一些短闆需要補足,比如,提升交通通達能力、完善旅遊配套服務等。圍繞文旅産業補鍊、強鍊,一些三線及以下城市從推動酒店等配套業态下沉、交文旅融合發展、旅遊品牌精準定位等方面入手,塑造新發展優勢,取得了積極成效。

在廣西陽朔,全長9.5公裡的遇龍河旅遊公路貫穿遇龍河景區和多個村莊、景點。“公路拓建後,遊客可驅車直達景區和各個竹筏碼頭。即使遊客量再大,進出景區的交通也能井然有序。”陽朔縣遇龍河景區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玉芬說。據介紹,随着遇龍河旅遊公路的開發,陽朔縣推出遇龍河竹筏漂流、騎行徒步旅遊、民俗文化體驗等業态,帶動民宿、農家樂等服務行業蓬勃發展。遇龍河旅遊公路沿線有400多家民宿,年接待遊客30多萬人次。

聚焦交文旅融合,陽朔縣還實施了環遇龍河步道等旅遊風景道和文旅融合發展示範項目,打造了G321桂陽文旅大通道等公路,均有效盤活了沿線資源,為縣域旅遊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山東沂南縣立足打造“紅色人文休閑旅遊城市”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按照差異定位、突出特色的原則,培育鄉村度假、休閑農業、紅色旅遊等文旅業态,探索出紅色文化“常山莊模式”、兩區同建“竹泉模式”等多種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以精細定位和創新理念激活發展動能。以竹泉村為例,當地保留“翠竹、清泉、古村落”的原生環境,依托非遺、民俗等在地資源,植入夜宿、演藝等新場景,開發一處新景區、建成一個新社群,年均接待遊客超100萬人次。

“縣域旅遊資源種類多、分布廣,需着眼長遠謀劃布局,杜絕盲目化、片面化發展。”山東旅遊職業學院旅遊與休閑管理系有關專家建議,在具體執行層面,縣域旅遊發展要結合市場需求不斷提供新供給,拿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高品質産品,提供暖心、貼心的個性化服務,将會帶來城市形象滿意度、傳播度的綜合提升。

(統稿:孫叢叢 參與采寫:範海剛、周傳人、郭凱倩、孫叢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