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賦能“大思政課”建設需“三統一”

作者:飛格電話大賽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安卓卓 馬騰飛

  數字化已經成為賦能“大思政課”建設和創新的關鍵手段。在數字化賦能“大思政課”建設過程中需要處理好虛拟與現實、形式與内容、創新與規律的關系問題,把握好基本原則,做到數字空間與實體教育相統一、教育形式與教育内容相統一、融合創新與循序漸進相統一。

  黨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推進教育數字化。“教育數字化是大陸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大思政課”的建設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的創新舉措。在此背景下,數字化賦能“大思政課”建設的基本原則研究,旨在探索怎樣有效地融合數字化技術與思政課建設,為培養擁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質和現代科技能力的人才提供方法論支撐。

  數字空間與實體教育相統一

  在數字空間與實體教育的統一過程中,我們需要關注數字空間對于實體教育的支撐作用,同時也要考慮實體教育如何在數字空間中得到有效補充和拓展。

  首先,數字空間以實體教育為依據,意味着在“大思政課”的數字化賦能過程中,教育内容的設定、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及教學資源的整合,都應當以實體教育的成熟經驗和實際需求為基礎。在數字空間的建設過程中,既要確定“大思政課”仍然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重要課程,又要積極探索适應時代發展的新路徑。不僅要堅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和價值導向,還要敏銳抓住時代脈搏,不斷對教學内容和方法進行調整和優化。

  其次,實體教育以數字空間為補充。實體教育以數字空間為補充,指的是在“大思政課”教學中,利用數字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更加靈活的學習方式。數字空間的教育資源能夠為實體教育帶來新的學習動力,數字空間為教師提供了更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貼近實際教育需求的解決方案設計數字空間,以實際教育需求引領解決方案的創新,以及確定創新教育解決方案能夠滿足實際教學的需求,才能真正實作“大思政課”的數字化賦能,提升教育品質,培養适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另外,數字空間與實體教育融合拓展教育空間。數字空間與實體教育的融合拓展,意味着兩者之間應當建立起有機的聯系,形成協同發展的格局。在“大思政課”建設中,教育者需要對教學活動進行重新設計,使之更好地适應數字化環境。通過數字空間以實體教育為依據、實體教育以數字空間為補充,以及兩者的融合拓展,可以更好地适應新時代教育的需求,充分發揮“大思政課”的育人功能。

  教育形式與教育内容相統一

  “大思政課”攸關青年能否得到科學思想理論的引領功能,是以數字化在賦能“大思政課”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育形式與教育内容相統一原則,以及如何通過數字化手段實作二者的有機結合,以促進“大思政課”建設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第一,教育形式應以教育内容為遵循。“大思政課”的教育形式與教育内容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兩個方面,它們之間存在着内在的邏輯聯系。傳統的教育形式,已經被證明在某些情景下效果顯著。數字化教育形式不僅豐富了教育内容的表現形式,還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率。但是需要明确,“不管形式如何創新,都是服務思政課教學目的、主題的需要”。“大思政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的改革産物和今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教育形式的選擇和設計必須以教育内容為遵循,確定形式能夠有效傳遞内容,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吸收知識,引導青年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進而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認識自我、改造自我。

  第二,教育内容應以教育形式為依托。這意味着教育内容的設定和優化需要考慮到教育形式的特點和優勢。在數字化教育環境中,“大思政課”的教育内容不應局限于傳統的文字和圖像,而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模拟情景、互動遊戲等多樣化的表現手段,使學習過程更加生動和直覺。“大思政課”通過數字化的賦能,評價體系應更加靈活,能夠綜合反映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共性目标的達成。

  第三,教育形式應與教育内容統一促進教育實效。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而這需要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緊密配合。在數字化賦能“大思政課”建設中,教育形式的創新應當為教育内容的深入了解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提供平台。通過不斷地實踐和探索,找到最佳的教育形式與教育内容的結合點,為學生提供一個多元化、互動性強、高效率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回看走過的路,比較他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進而實作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融合創新與循序漸進相統一

  在數字化賦能“大思政課”建設過程中,遵循融合創新與循序漸進相統一的原則非常重要,確定數字平台的創新能夠真正适應教育素材,數字教學内容能夠貼合學段特征,同時,數字化賦能手段要避免生硬搬套,通過深入的教學改革和創新,真正提升教育品質,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一是數字平台創新要适應教育素材。對于數字平台的創新,不可忽視的是教育素材的适應性。在對傳統教育資源進行數字化改造時,必須深入分析現有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内涵和形式,考察其是否适宜進行數字化轉換。不同的教學資源在功能、形式上各有側重,是以在轉化過程中,需采取差異化的政策。“大思政課”歸根結底是做學生的工作,利用數字化賦能手段,教師可以建立互動式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通過線上平台進行讨論和協作,進而突破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實作異地教育素材同步學習和實時回報。

  二是數字教學内容要比對學段特征。數字平台的創新不能脫離實際教學需求而獨立運作。“大思政課”建設應深刻了解和把握教學内容與學段特征的關系,以此來調整數字教學資源的開發方向和應用方式。随着學段的提升,數字素材也應逐漸增加深度和複雜度,以适應學生認知發展的需求。在數字化賦能手段的運用上,更應注重方法與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契合度。“培養學生主體思維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尊重學生個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大中國小思政課優質課程資源建設成為可能”。數字化賦能手段的應用應該基于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深刻反思,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再設計,使得數字化手段能夠真正發揮其在提升教學效率、優化學習體驗等方面的優勢。

  三是數字化賦能手段要避免生搬硬套。當下數字化浪潮不斷推進,思政課的建設也迫切需要與時俱進,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進行改革與創新。數字平台在這一程序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數字平台的創新并非一蹴而就,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融合創新與循序漸進之間尋找到适當的平衡點,確定數字化賦能手段能夠與教育素材及教學内容緊密結合,避免生搬硬套的現象。

  總之,“數字技術愈發成為驅動人類社會思維方式、組織架構和運作模式發生根本性變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領力量”。數字化賦能是“大思政課”建設的一個重要趨勢和未來發展方向。需要不斷深化理論探索和實踐嘗試,優化和完善“大思政課”的數字化建設,共同邁向一個智慧化、個性化、高效率的教育新時代。

  (作者機關:甯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 彭慶紅.數字化推動“大思政課”建設的依據、原則與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11):96-104.

  [2] 潘泉偉.大思政課:在社會生活中立德樹人[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3(07):24-27.

  [3] 楊增岽,金燦洋,藏雪.大中國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背景下優質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探赜[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01):54-60.

  [4] 懷進鵬.數字變革與教育未來—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的主旨演講[N].中國教育報,2023-02-14(1).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4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