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極端降水和高溫曆史變化及未來趨勢丨中國工程科學

作者:中國工程科學

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2022年第5期

作者:舒章康,李文鑫,張建雲,金君良,薛晴,王銀堂,胡慶芳,王國慶

來源:中國極端降水和高溫曆史變化及未來趨勢[J].中國工程科學,2022,24(5):116-125.

編者按

全球變暖已是不争的事實,極端降水、極端高溫熱浪事件嚴重危害人類生命财産安全。在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的情況下,了解和掌握極端事件的時空變化,揭示全球變暖背景下大陸極端降水和高溫的曆史演變規律,預估未來極端氣候事件的可能變化,對應對氣候變化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工程院張建雲院士研究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2022年第5期發表《中國極端降水和高溫曆史變化及未來趨勢》一文。文章利用CN05.1全國網格氣象資料和第六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6)的11種全球氣候模式,分析了大陸1975—2014年曆史極端降水和高溫事件的演變特征,研判了2015—2054年極端事件的變化情況,提出了應對極端事件的政策建議。

文章研究結果表明:(1)1975—2014年,全國強降水量呈現由西北向東南依次增加‒減少‒增加的空間格局,胡煥庸線以東地區極端降水風險和危險性較大;在選取的兩種對比情景下,2015—2054年,大陸極端降水将普遍增多趨強,其中華北和東北地區極端降水事件增幅較大,西北地區強降水量将進一步增加。(2)大陸1975—2014年暖夜日數和暖晝日數均呈顯著增加趨勢,暖夜日數增幅高于暖晝日數增幅;在選取的兩種對比情景下,2015—2054年,大陸極端高溫事件将顯著增加,西北、西南和華南等地區的高溫熱浪風險增幅最大。為減緩氣候變化影響和應對未來極端事件風險,文章建議,進一步提升洪澇災害和高溫熱浪風險應對和應急管理能力,強化國際合作并因地制宜制定相關适應氣候變化戰略,以防範和應對全球變暖引起的極端災害。

中國極端降水和高溫曆史變化及未來趨勢丨中國工程科學

一、 前言

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顯著升高,2021年的二氧化碳年平均濃度為414.7 ppm,相較2020年升高約2.3 ppm,是現代儀器觀測記錄的最高值。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持續排放已導緻全球平均氣溫顯著升高,增加了全球出現極端氣候風險。據《全球氣候風險指數2021》顯示,過去20年全球發生了約11 000次極端氣象災害事件,導緻約47.5萬人死亡,帶來的經濟損失近2.56萬億美元。由溫室氣體排放引發的全球變暖已顯著影響區域水文大氣循環過程,導緻諸如極端幹旱、暴雨洪澇、高溫熱浪、海平面上升、冰川退化和凍土消融等災害問題的頻繁發生,嚴重制約了區域經濟社會和生态環境的平衡發展。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2011—2020年的全球平均氣溫相對于1850—1900年升高了約1.09 ℃;在未來持續變暖的情景下,極端氣候事件如極端降水、高溫熱浪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均将有所提升。根據Clausius-Clapeyron熱力學方程,大氣顯著升溫将導緻大氣飽和水汽壓增加,進而加大極端降水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極端降水事件的頻發将引發區域洪澇問題,威脅城鄉居民生命财産安全,同時因暴雨災害帶來的糧食減産問題也将加劇全球糧食危機,引發一系列次生災害。極端高溫熱浪事件将加大熱射病、心腦血管、呼吸道、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率,直接威脅人體健康。為緩解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巴黎協定》提出,将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1.5 ℃以内,并努力限制升溫幅度在2 ℃以内。已有研究指出,2011—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24 ℃;通過有限振幅脈沖響應(FalR)氣候模式模拟顯示,在2021年立即停止碳排放情景下,全球平均氣溫在2029年前後仍有42%可能性超過1.5 ℃溫控目标;基于多種氣候模式預估顯示,全球升溫1.5 ℃、2.0 ℃将可能分别發生在2030年、2040年前後,大陸區域的溫度變化将高于全球平均水準。

全球變暖已是不争的事實,氣候變化将對大陸資源、生态和經濟社會産生重要影響。中國工程院咨詢項目“水準衡與國土空間協調發展戰略研究(一期)”中的子課題“重點區域水準衡關系與水循環要素演變”(2020年),重點梳理了水準衡要素演變規律,分析了氣候變化對區域水準衡的影響。其中,全球變暖下的極端事件變化直接關系大陸經濟社會和人民财産安全,揭示全球變暖背景下大陸極端降水和高溫的曆史演變規律,預估未來極端氣候事件的可能變化對于應對氣候變化風險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文結合CN05.1全國網格氣象資料和第六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6)的全球氣候模式模拟氣候資料,重點分析大陸曆史極端降水和高溫變化及未來趨勢,研究提出應對極端事件和減緩氣候變化影響的政策建議。

二、 研究資料及方法

(一) 研究資料

本研究采用1975—2014年的CN05.1網格氣象資料(降水量、最高氣溫、最低氣溫)作為實測資訊,分析曆史極端降水和高溫事件的變化趨勢及其空間特征。CN05.1氣象資料由全國2400多個氣象站的資料插值生成,由國家氣候中心提供。未來降水量、最高氣溫、最低氣溫資料則采用全球氣候模式預估結果,其中氣候模式選自最新釋出的CMIP6計劃,包括ACCESS-CM2、ACCESS-ESM1-5、CanESM5、EC-Earth3、EC-Earth3-Veg、EC-Earth3-Veg-LR、GFDL-ESM4、KACE-1-0-G、MRI-ESM2-0、NorESM2-LM、NorESM2-MM共11個氣候模式。這些模式在極端降水和氣溫模拟方面有良好的表現,且CMIP6相對于CMIP5對極端氣候的模拟能力有所提升。

CMIP6提供了1850—2014年的曆史氣候模拟資料和2015—2100年的未來氣候預估資料,為與大陸曆史觀測資訊時間對應,本文以1975—2014年作為曆史基準期,以2015—2054作為未來預估期,選取兩種不同的共享社會經濟路徑情景(SSP1-2.6、SSP5-8.5)進行對比分析。SSP1-2.6情景表示在可持續發展路徑下,2100年的輻射強迫穩定在2.6 W/m2;SSP5-8.5情景表示在傳統化石燃料為主的路徑下,2100年的輻射強迫高至8.5 W/m2。

(二) 研究方法

本文涉及的曆史和未來氣候預估資料分辨率因有所差異,故采用雙線性插值将所有曆史和未來預估資料分辨率統一到0.5°×0.5°網格。氣候模式預估的原始資料在區域應用時存在較大偏差,本研究以CN05.1曆史資料為參考,采用日偏差矯正法(DBC)對氣候模式的曆史和未來資料進行偏差矯正。

極端降水和高溫名額選取強降水量(R95TOT)、降水強度(SDII)、暖夜日數(TN90p)及暖晝日數(TX90p)來分析極端氣候事件的變化情況。各極端名額含義如表1所示。其中曆史時期極端事件名額門檻值通過1975—2014年CN05.1資料集确定,未來極端事件名額門檻值通過上文所選氣候模式在不同排放情景下的1975—2014年模式資料确定。

表1 極端天氣事件名額确定

中國極端降水和高溫曆史變化及未來趨勢丨中國工程科學

采用泰爾‒森(Theil-Sen)趨勢估計法、曼‒肯德爾(MK)非參數秩次檢驗法對1975—2014年曆史極端氣候名額的演變趨勢及顯著性進行分析。對于未來極端事件的趨勢預估,以未來預估期多年平均極端名額相對曆史基準期平均值的變化來表征極端事件的未來趨勢,其中極端降水采用相對百分比、極端高溫采用絕對變化;同時,通過不同氣候模式的預估結果來考慮預估不确定性。為便于比較分析,按照省級行政區地理位置,将全國劃分為西北、華北、東北、西南、華中、華東、華南七大區域,通過統計分區内網格名額變化來反映區域極端名額差異。

三、 大陸曆史氣候變化情況

(一) 曆史極端降水變化

圖1為不同區域1975—2014年R95TOT、SDII指數的變化率以及MK趨勢值的箱線圖。從變化率來看,1975—2014年,R95TOT趨勢變化空間格局與大陸夏季降水量變化趨勢的空間分布相似(見圖1(a)),總體上由西北向東南依次呈現增加 ‒ 減少 ‒ 增加的格局特征。具體表現為:西北地區超過75%的地區呈增加趨勢,每10年的增加速率在0~30 mm;胡煥庸線以東的東北、華中、華東和華南等地區R95TOT增加最明顯,超過75%以上地區每10年的增加速率在10~80 mm;R95TOT減少區域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南等區域,每10年的減少速率為0~40 mm。

中國極端降水和高溫曆史變化及未來趨勢丨中國工程科學

圖1 1975—2014年大陸極端降水R95TOT、SDII指數變化率及MK值

從MK空間趨勢顯著性來看,大陸大部分地區R95TOT名額變化不顯著,置信水準低于95%(MK值介于±1.96)的區域約占研究區的81.4%(見圖1(b))。R95TOT顯著升高的區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7.2%,多數分布于西北和東北地區,其中胡煥庸線以東的人口稠密區強降水量普遍增加,極端暴雨風險和危害性較大;R95TOT顯著降低的區域面積不足總面積的2%,分布于西南地區。

對于SDII指數,其變化情況與R95TOT呈現出相似特征,總體上呈現出“兩增一減”的空間格局(見圖1(c))。具體來看,東北、華東和華南等地呈上升趨勢的地區較多,華北和華中呈下降趨勢的地區較多。SDII呈現上升趨勢的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47.0%,其中每10年的變化率超過0.2 mm/d的區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5.1%,每10年的變化率低于-0.2 mm/d的區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0.9%。從MK趨勢值來看,全國大部分地區SDII變化趨勢不顯著,MK值介于±1.96的區域面積約占研究區總面積的85.5%(見圖1(d))。SDII顯著升高的區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6.3%,顯著減少的區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8.2%。總體上,大陸東部沿海人口稠密區極端降水強度和總量均有所增加,極端降水風險和危險性較大,這與已有研究基本一緻。

(二) 曆史極端高溫變化

圖2為1975—2014年大陸不同分區TN90p、TX90p指數的變化率及MK值的箱線圖。TN90p、TX90p指數的變化分别表征了研究時段夜晚、白晝極端高溫事件出現頻率的變化。從變化率來看,全國絕大部分地區TN90p與TX90p指數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二者呈上升趨勢的面積占比分别達到99.4%、97.3%。TN90p與TX90p的變化率空間分布總體相似,均表現為西北、華北、西南及華南地區變化率較大,華中和華東地區變化率較小。TN90p的變化率總體上高于TX90p,大陸TN90p每10年的平均變化率為5.9 d,TX90p每10年的平均變化率為4.0 d。TN90p和TX90p變化率的空間特征與已有研究一緻:西北、青藏和西南等地TN90p變化率較大,川渝甘陝和沿海一帶TX90p變化率較大。

中國極端降水和高溫曆史變化及未來趨勢丨中國工程科學

圖2 1975—2014年大陸TN90p、TX90p指數變化率及MK值

從MK趨勢值來看,TN90p與TX90p顯著性水準同趨勢變化的速率大小具有一緻性,變化率越大,顯著性水準越高;二者呈顯著上升趨勢的地區分别占82.8%與72.2%。值得注意的是,兩類極端高溫指數在新疆西北部地區同整個西北地區的總體趨勢具有較大差異,這些地區TN90p與TX90p每10年的變化率範圍分别為0~5 d和‒2~3 d,遠小于西北地區每10年的平均變化率(TN90p、TX90p變化率上升範圍分别為5~13 d、3~7 d),且少數區域TX90p指數呈顯著下降趨勢(見圖2(d))。

四、 大陸未來極端事件預估

(一) 未來極端降水預估

圖3展示了大陸不同區域未來R95TOT和SDII相對基準期的變化百分比,百分值由模式集合50%分位數确定,圖中每個箱體由區域内各個網格的50%分位數預估結果組成。由圖3可知,在不同情景下,大陸未來R95TOT将呈現增加态勢,且大多數區域均顯示了這一增多信号。在SSP1-2.6情景下,2015—2054年,大陸西北和西南青藏高原地區R95TOT增幅最大,多數地區增幅達到15%以上;其次是大陸華北和東北等地區,R95TOT增幅為10%~20%;華中地區增幅為5%~15%;華東和華南地區R95TOT增幅為0~10%,其中雲南、廣西和廣東等地強降水量增幅最小,為0~5%。

中國極端降水和高溫曆史變化及未來趨勢丨中國工程科學

圖3 SSP1-2.6和SSP5-8.5情景下2015—2054年大陸極端降水相對變化百分比(相對于1975—2014年)

SSP5-8.5情景預估的R95TOT強降水量變化空間模态與SSP1-2.6情景基本一緻,總體上呈現出西北、華北、東北和西南青藏高原地區增幅較大,南方地區增幅較小的分布特征。相較于SSP1-2.6情景,SSP5-8.5情景下大陸北方地區的極端強降水将進一步增加,尤其是西北、青藏、東北等寒冷幹旱地區增幅明顯。這也表明高碳排放将進一步加劇極端事件發生風險,威脅大陸寒旱生态脆弱區和經濟核心區安全。

對于SDII指數,不同發展情景下大陸大多數地區未來降水強度将呈現增加态勢,僅西北和西南局部地區呈現減少态勢。SSP1-2.6情景顯示,2015—2054年,大陸華北和東北地區SDII增幅最大,幅度約為6%~12%;其次是華中和華東等地區,增幅為2%~6%;華南地區增幅最小,幅度為0~4%。SSP5-8.5情景預估的SDII降水強度變化空間模态與SSP1-2.6情景基本一緻,總體上呈現華北和東北地區增幅較大、華南增幅最小、西北局部地區減少的分布特征。相比SSP1-2.6情景,SSP5-8.5情景下大陸北方地區的降水強度将進一步增大,西北局部地區的SDII的減少态勢也更為明顯,但不同氣候模式在西北地區預估的結果差異較大,預估存在較大的不确定性。

近年來,相關觀測資料顯示,西北地區呈現出一定的暖濕化趨勢,西北西部自1961年以來持續變濕,西北東部于1997年由幹化趨勢轉為濕潤趨勢,這與21世紀以來西風環流東亞夏季風環流協同增強有關。氣候模式模拟也顯示,未來西北地區将持續暖濕化,降水事件将增多趨強。已有研究表明,在全球升溫2.0 ℃下,大陸西北地區連續幹日将顯著減少,尤其是塔裡木和柴達木盆地等地區。SDII為年降水總量與濕潤日數的比值,由于西北地區本就幹旱少雨,降水事件稀少,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西北降水事件和超95%分位數門檻值事件将明顯增多,因而導緻未來西北局部地區降水強度相對基準期有所降低。

(二) 未來極端高溫預估

圖4顯示了2015—2054年不同情景極端高溫指數(TN90p和TX90p)相對于基準期的絕對變化。由圖4可知,不同情景下大陸未來TN90p将呈增加态勢,且全國各地均顯示了這一增加信号。SSP1-2.6情景顯示,大陸西南和華南地區TN90p增幅最大,多數地區增幅将超過40 d;其次是西北、華北和華中等地區,TN90p增幅為20~45 d;東北和華東等地區增加幅度最小,為20~30 d。

中國極端降水和高溫曆史變化及未來趨勢丨中國工程科學

圖4 SSP1-2.6和SSP5-8.5情景下2015—2054年大陸極端高溫指數相對變化(相對于1975—2014年)

SSP5-8.5情景預估的TN90p變化空間模态與SSP1-2.6情景基本一緻,總體上呈現華南、西南、西北、華北和華中增幅較大的空間特征。相較于SSP1-2.6情景,SSP5-8.5情景下大陸夜間極端高溫将進一步加劇,夜間高溫風險将顯著增加。

對于暖晝日數TX90p,不同發展情景下大陸全域未來暖晝日數将呈現增加态勢。SSP1-2.6情景顯示,2015—2054年,大陸西北、西南和華南地區TX90p增幅最大,幅度約在20~45 d;其次是華北、東北等地區,暖晝日數增加約20~30 d。華中和華東等地區增幅最小,約為15~30 d。相較于SSP1-2.6情景,SSP5-8.5情景預估的TX90p空間模态與SSP1-2.6情景基本一緻,均顯示華中和華東等地區暖晝日數增加幅度最低。相對于SSP1-2.6情景,SSP5-8.5情景下大陸白天極端高溫風險将進一步加大,尤其是西南和華南等地局部暖晝日數将增加超過50 d。

對比不同情景下的TN90p、TX90p可知,不同情景下TN90p的增溫幅度明顯大于TX90p的增溫幅度,這與曆史極端高溫的變化規律基本一緻。在高碳排放的SSP5-8.5情景下,極端高溫升溫更明顯,這意味着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大陸夜間升溫幅度明顯高于白天升溫幅度。已有研究表明,曆史最低氣溫相對于最高氣溫升溫更顯著,升溫速率更快。這也從側面顯示,全球變暖對區域最低氣溫的影響更為明顯,而晝夜極端高溫風險的同步增加和溫室氣體的持續高排放将更大程度地加劇未來高溫熱浪風險,進一步威脅人類生存和地球生态。

五、極端降水、高溫事件的應對與減緩建議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大陸極端降水和高溫事件呈現一定時空差異性。研究結果顯示,1975—2014年,大陸強降水量總體呈現兩增一減的空間格局,即由西北向東南呈現出增加 ‒ 減少 ‒ 增加;大陸西北天山以北、東北、華東和華南等地區的降水強度和強降水量均呈增加态勢。2015—2054年,受全球變暖的影響,大陸極端降水情況将進一步增多趨強。對于極端高溫事件,1975—2014年,全國晝夜極端高溫事件發生頻率普遍增多,其中北方和西南地區暖晝和暖夜日數變化率較大,高溫熱浪事件顯著增強;2015—2054年,大陸晝夜極端高溫事件将進一步增多趨強,高溫熱浪事件發生風險增加,尤其是晝夜極端高溫的同步增加将進一步加劇未來極端氣候事件的災害程度。

全球變暖加劇了區域極端降水和高溫事件的發生機率,進而導緻洪澇災害和高溫熱浪災害頻發。一方面,對于洪澇和熱浪極端災害的應對,可從工程措施(基礎建設)和非工程措施(資訊化建設、應急管理)兩個角度開展。另一方面,氣候變化深刻影響着全球氣候,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其引發的災害鍊對人類社會産生着巨大影響,應對氣候變化更需要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協同合作,共同應對。是以,本研究結合具體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從應對洪澇災害、應對高溫熱浪災害和應對氣候變化3個角度提出以下建議(見圖5)。

中國極端降水和高溫曆史變化及未來趨勢丨中國工程科學

圖5 極端降水、高溫事件的影響和應對建議

(一) 提升洪澇風險應對和應急管理能力

全球氣候變化将加大區域極端暴雨事件的發生機率,導緻流域超标準洪水、水庫潰壩、山洪滑坡、城市内澇等多災并發風險加大,威脅國家水安全和公共安全。針對洪澇災害,首先應加強工程設計、流域防洪工程建設和城市防洪基礎建設等工程措施;其次,應加強流域、城市和工程災害防禦資訊化和流域安全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全面建設韌性流域和韌性城市。

1.加強變化環境下的防災減災基礎建設

(1) 加強變化環境下工程水文計算基礎研究,全面複核水庫大壩設計洪水;在工程設計中,考慮極端暴雨和高溫事件對水利工程的影響,提高工程設計标準。

(2) 立足流域和城鄉整體,加快推進大江大河防洪控制性工程和流域蓄滞洪區建設,強化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災害防治,針對已建水庫,加快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強工作。

(3) 推進新老城區海綿城市建設,通過擴大綠地面積、建設人工濕地等措施充分調動城市蓄水能力,在生态保底的同時,實作源頭減排和暴雨徑流調蓄。全面排查解決疏通排洪堵點,針對超标準城市洪澇災害,建設大型排水設施和城市深邃工程,提升城市排水除澇能力。

2.加強洪澇災害防禦資訊化建設

(1) 提升水利資訊化水準,應用先進傳感、通信等現代資訊技術,建立空天地立體水文氣象防汛抗旱系統;應用大資料、人工智能技術,聯合流域梯級水庫多目标聯合優化排程,開發複雜流域防洪預報排程一體化系統,建構內建預報、預警、預案、預演于一體的“四預”指揮體系。

(2) 健全城市極端天氣研判機制,實作城市極端暴雨洪澇全過程動态監測,建立內建城市暴雨内澇預報預警雲平台,強化預報預警資訊釋出能力。

(3) 加快水利工程安全監測的資訊化建設,做到監測實時,上報及時。提升通信、計算、控制水準,結合大資料系統搭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數字孿生平台,實作水利工程管理監督平台資訊化,強化水庫大壩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水庫大壩抗暴雨承災和應災能力。

3.提升流域安全管理和全民防災意識

(1) 加強水庫大壩日常管理,提升應急搶險水準,加強防洪除澇緊急預案編制。以“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全面搶險”為基本原則,提前規避風險并提升應對突發災害事件的能力,全方位降低可能的災後影響。

(2) 加強适應洪水思想的城市規劃建設,超前規避和限制洪澇災害易發區的開發建設,提升通信、交通、供電、供水等生命線的防災和搶修能力,保障城市的正常運轉及搶險救災的通暢性。

(3) 加強日常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工作,提升全民防災意識。

(二) 加強高溫熱浪的緩解和應對措施

溫室氣體的持續排放導緻全球氣溫顯著升高,引發大氣環流異常,緻使天氣系統的高溫熱浪事件頻發,加之城鎮建設引起的熱島效應推波助瀾,使人口集中的城鎮地區在熱浪災害下具有更高的熱暴露度和危險性,所引發的生命财産威脅遠高于其他極端事件。應對高溫熱浪災害,首先,應在優化城鎮布局和降低城市熱暴露風險的工程措施上着手;其次,應加強熱浪監測預警資訊化水準和健全高溫政策等非工程措施。

1.加強緩解城市熱浪風險的基礎建設

(1) 合理規劃城市建設布局,控制人口和建築物密度;科學規劃城市通風廊道,向城區引入郊外冷空氣。

(2) 提高城市綠化覆寫率,降低城市熱暴露度;建構環市水系,調節市區氣候;建立立築結構設計,推廣公共區集中供冷技術。

(3) 減少人為散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利用新清潔能源,改善建築物隔熱材料性能。

2.建構高溫熱浪監測預警應急體系

(1) 全面布局高溫天氣觀測網,建構高溫天氣多源監測資訊通道,實作一般地區全面化、重點地區精細化的全方位覆寫監測預警。

(2) 建立精準實時的高溫預報預警一體化系統,加強城市高溫預報能力,提升農業高溫預報及時性。

(3) 開拓高溫預報資訊的多源宣傳管道,發揮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的傳播能力,做到監測全面細緻、預報精準及時、傳播迅速廣泛。

3.健全高溫政策并增強公衆應對高溫的能力

(1) 健全高溫熱浪期間的勞動保障和防暑補貼體系,減少高溫熱浪期間因戶外勞作帶來的熱暴露,完善保障人體健康的高溫政策。

(2) 加強高溫熱浪危害的宣傳教育,科學普及熱疾病防禦方法和自救互救措施,尤其加強對高溫場所從業人員的科普宣傳力度。

(3) 做好保健工作,加強個人耐熱鍛煉,提高自身應對極端高溫的适應能力。

(三) 全球氣候變化應對和減緩

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關乎人類生存和發展。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事件影響了全球生态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平衡,通過對農牧業、漁業和農業的連鎖影響,導緻貧困地區生計成本增加,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嚴重。應對全球變暖,首先要從國家對國家的角度出發,加強國際合作與協助;其次應從地區對地區角度出發,針對氣候變化的脆弱區,建立其适應氣候變化戰略。

1.加強國際合作和協助

(1)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建構全球命運共同體,積極推進巴黎協定目标,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擔當。

(2) 發達國家是全球氣候變化及曆史碳排放的主要責任國,開發中國家則處于高碳排放發展的必經階段,發達國家要更多履行國際責任,加強與開發中國家的協作與幫助,同時要提高國際合作的有效性與持續性。

2.提升貧困地區适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1) 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加強“南南合作”,提升貧困地區經濟水準,加速能源轉型,提升氣候變化應對能力。

(2) 開展氣象資訊服務共享機制,輸送和教育訓練應對氣候變化及氣象預報相關人才,提升貧困地區極端天氣預報預警能力。

(3) 為貧困地區提供節水高效農業新思路、可再生能源技術及水資源管理開發方案,提升節能減排能力。

注:本文内容呈現略有調整,若需可檢視原文。

作者介紹

張建雲

水文水資源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主要從事水文水資源、防汛抗旱、氣候變化影響、水利資訊化、水環境保護與治理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注:論文反映的是研究成果進展,不代表《中國工程科學》雜志社的觀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