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津企密集布局低軌衛星 全球組網領航精準氣象 商業航天在津加速起“飛”

作者:網信西青

  國内首個成功發射星載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探測載荷的商業公司、擁有中國最大的商業GNSS掩星探測衛星星座、掩星資料産品品質達到世界先進水準……這些中國商業衛星領域的一次次突破都誕生在天津一家成立僅5年的民營企業——天津雲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遙宇航)。中國商業航天行業正從這裡加速“飛”向太空,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不斷注入新動能。

  今年計劃發射41顆衛星

  2025年年底完成全球組網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積極培育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商業航天首次被寫入報告,為産業發展按下“加速鍵”。

  可能在很多人印象中,發射衛星是“國家隊”才能幹的事兒。其實,近年來,涉足商業航天領域的民營企業日益增多。雲遙宇航已有多顆衛星在軌運作,并且取得商業航天領域多個“第一”。

  4月中旬,雲遙宇航的研發團隊開始對新型号氣象衛星進行組裝,下個月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今年我們計劃發射41顆衛星,從現在開始幾乎每個月都有發射任務。”雲遙宇航副總經理王鵬程告訴記者。

  由天津大學校友創辦的雲遙宇航于2019年落戶天津港保稅區,緻力于通過低軌衛星組網方式擷取高時空分辨率的全球空間氣象資料,建成“全球空間氣象資料生産”和“空間氣象資料應用推廣”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台。雲遙宇航核心團隊由原航天五院資深設計師、氣象行業專家組成,具有豐富的星載單機、載荷設計、資料處理經驗。2021年12月7日,雲遙宇航成功發射了“天津大學一号”衛星,從此,一個由90顆在軌衛星全球組網的“雲遙星座”計劃正式啟動。

  據了解,該計劃就是把可收集海量資訊的掩星探測載荷放置在衛星上,由90顆大大小小的衛星組成一個人類創造的星座——“雲遙星座”。到2025年年底,組網完成的“雲遙星座”将成為全球領先的商業氣象星座,開啟全球精準氣象的新時代。

  在雲遙宇航一樓展廳,記者看到超大顯示屏連接配接着天上不同軌道面的衛星,實時記錄着衛星各項資料。“目前,公司已有16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衛星和2顆載荷搭載衛星在軌運作,每天可生産數萬條大氣廓線資料。這些資料如同‘菜品’原料,經專業加工後能做出定制化的‘菜肴’,供氣象、遠洋運輸、交通、航空等行業使用者使用。”王鵬程指着螢幕上的資料一一介紹,“這組資料記錄的是海洋波浪高度和風速,可為遠洋運輸船隻提供路線規劃和運輸決策,避開極端風浪海域;另一組資料記錄的是海冰密度,通過監測冰層厚度等,預測明年全球氣溫變化情況。”

  通過“雲遙星座”覆寫全球各個角落的氣象探測網,今後人們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地球每時每刻的“身體狀況”以及“心情變化”。比如,天氣預報将精确到10分鐘級,地震預警可提前至小時級。

  成本産能優于國際同類衛星

  為全球使用者提供定制化服務

  目前,低軌衛星成為世界各國争奪的“太空陣地”。大陸商業航天産業也從初創期步入快速發展期,成為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支撐。

  對于商業航天産業來說,資金是推動發展的重要“杠杆”。雲遙宇航成立不到一年,就拿下了首屆天津大學“北洋海棠杯”校友創新創業大賽特等獎,并獲得由天大校友基金——北洋海棠基金領投、多家基金跟投的千萬級人民币天使輪融資。去年年底,雲遙宇航完成近億元第4輪融資。這輪融資将用于氣象星座組網、新型載荷及氣象服務産品研發等。

  “在政策和資金支援下,我們的研發工作主要是從國産化和低成本兩個方向展開,努力讓航天技術更廣泛造福人類。”王鵬程介紹,幾年來,經過5次實驗疊代,雲遙宇航開發出的産品填補了近地表0到3公裡氣象資料探測的空白。如今,憑借小型化、低成本化與資料采集應用高效性的技術特點,雲遙宇航的衛星從成本到産能都優于國際同類衛星。公開資料顯示,對标的美國某公司衛星成本幾百萬美元,一天能探測的氣象資料是幾百條,而雲遙宇航的衛星一天資料産能為1500至1800條,成本是幾百萬元。

  在雲遙宇航研發部,聚光燈下,從業人員正在調試一塊巴掌大的內建電路闆參數,這類電路闆內建的晶片少則幾十顆,多則上千顆,調試完成後将陸續用在今後發射的衛星上。

  據了解,今年雲遙宇航的氣象資料收集範圍将進一步擴大,在原有覆寫美國GPS(全球定位系統)、大陸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俄羅斯格洛納斯導航系統的基礎上,新增了歐盟的伽利略系統。“氣象衛星實作4個系統相容後,資料收集的效率更高,産量将提高30%左右。”雲遙宇航首席技術官李興國表示,這些越來越豐富的資料“菜品”将應用于更多相關領域。目前,雲遙宇航新研發的遠洋氣象服務産品正在上海的一家航運企業試用。

  “在航天領域,‘國家隊’做的是沖鋒攻堅,啃硬骨頭;企業追求的是與‘國家隊’打好配合,形成互補。我們将不斷對海量資料進行深度挖掘,加快開發更多應用場景。今年還将在天津建立氣象中心和衛星标準化生産基地,用中國人自己的衛星資料,為全球使用者提供定制化服務。”李興國說。

  (記者 陳璠 袁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