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姓"究竟如何産生?并非源自母系社會,而是和"姓"僅限女子用有關

作者:之華說史

之華說史,史說自話。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

關于姓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是“圖騰說”,認為姓與圖騰有關。持此說者或認為姓屬圖騰制的遺留,或認為姓是據原始圖騰神話而來,或認為姓由圖騰演化而來,或認為古姓即圖騰。

"姓"究竟如何産生?并非源自母系社會,而是和"姓"僅限女子用有關

另一種是“地名說”,認為姓是得姓者母家所在之地名川名6,或最初的姓多由地名轉化而來。除了這兩種觀點,還有“始祖名說”等。

姓最初的來源究竟是什麼呢?

1、關于“圖騰說”

在人類學、社會學或宗教史等領域,原始的或半開化民族的圖騰是常見的話題。在這些民族中,人與圖騰的關系是根據一種祖先的觀念。人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相信所崇奉的圖騰是他們的祖先,圖騰的名稱也往往便是其部族的名稱。

王充《論衡》卷二十五《诘術篇》有:

“古者因生以賜姓,因其所生賜之姓也。若夏吞薏苡而生,則姓苡氏;商吞燕子而生,則姓為子氏;周履大人迹,則姬氏其立名也。”

有的學者根據《論衡》之語及《說文》姓字條,得出結論說,漢代人已了解“姓”來源于“生人之物”,“生人之物”也就是今天的所謂“圖騰”。

若再觀古代各姓,如姜之圖騰為羊,風之圖騰為鳳凰,扈之圖騰為鳸鳥等,則姓之無異于圖騰,更為明顯。

也有反對圖騰說的,如饒宗頤就反對治古史用圖騰主義。他認為圖騰一詞為Totem的音譯,取自北美的Ojibwa族,意義為“即我族類”。有嚴密的系統,且為一進階神力所支配,圖騰團中監護神的取得,往往被視為個體事業無上的幸福,對于男女青春期尤具鼓舞力量。他還認為“氏”是姓的分支。

"姓"究竟如何産生?并非源自母系社會,而是和"姓"僅限女子用有關

據考察,先秦的姓恰與圖騰主義相似,例如:

(1)《尚書》“别生分類”,(僞孔傳“别其姓族,分其類枝,使相從”),“姓(生)”與“類”對舉,表明二者近義。《晉語》司空季子所雲“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亦表明姓與類有密切關系。

“姓”與“族”在先秦更是因其義相通而屢有互言或并舉。是以,先秦的姓與“族類”的關系,與饒氏所說圖騰之義為“即我族類”是一緻的。

(2)姓族在先秦(特别是在周代)有嚴密的宗法系統,最高支配者為姬姓的觀念。姜原履大人迹而周得姬姓的傳說,說明姬帶有神的色彩。這與饒先生所說的圖騰“有嚴密的系統,且為一進階神所支配”相符。

(3)得姓必須有好的出身,而且要有嘉德、嘉績(或嘉功),得“賜姓”後一姓族的地位才得到統治者認可,是以,姓的取得在先秦人看來,亦是無上的榮耀。這與饒先生所說“圖騰團監護神的取得,往往被視為個體事業無上的幸福”是一緻的。

(4)《白虎通·姓名》“姓,生也。人所禀天氣是以生者也”,“禀天氣”表明了姓與出生的關系帶有宗教色彩,這一點與圖騰信仰相似。

禹母吞薏苡生禹因而禹姓姒(苡)、簡狄吞燕卵(子)生契而商姓子的傳說,所反映的夏人對“苡”及商人對“子”的感情,與圖騰崇拜的情形相似。

吞子(卵)而生子,履“大人迹”(姬)而生子,表明姓的起源與出生原因有關。

據傳說,北韓三國之一新羅國的始祖姓樸,是因為他從卵中出生,大卵如瓠,北韓人謂瓠為樸,是以新羅人以樸為姓。

是以,以圖騰解釋先秦的姓沒有什麼不妥。

姓與圖騰是什麼關系?是姓來自圖騰,還是圖騰來自姓?

姓的起源的情況往往是同一人的子女分成不同姓。一般一個族隻有一個圖騰,若是圖騰産生姓,不可能一族分為數姓。實際的情況應是姓産生後,子孫認為姓與祖先有關,是以對之膜拜信仰,進而姓具有了圖騰色彩。是以,最初時姓與圖騰的關系是圖騰來自姓,而不是相反。

"姓"究竟如何産生?并非源自母系社會,而是和"姓"僅限女子用有關

先秦姓族名在産生初期,與圖騰有一定關系,但二者并不等同。在周代,特别是東周時期,姓族名(也就是姓)顯然隻成了一個與血緣有關的名号,人們對其并不再懷有圖騰崇拜的宗教感情。

總言之,姓與圖騰的關系是:古人将與姓族同名之物奉為神明,即圖騰,并以此來命名所居住之地,圖騰被後人視為出生原因,并認為人是以被賦予圖騰物的某種禀性。

2、姓與地名的關系

《國語·晉語四》“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表明,在先秦人看來,姓與地名是有關的。

姓與地名是什麼關系,是姓來自地名還是地名來自姓?

從甲骨文看,姜字是對羌字的女化,羌是有羊頭的人。四川羌族人在某些重大活動時飾以羊首。《說文》“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應劭《風俗通義》“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故羌字從羊、人,是以為号”,均表明羌族之名來自其牧羊。

炎帝又稱神農,被羌人視為祖先。

《元和郡縣志》卷十五引《後魏風土記》:

“神農城在羊關山,山下有神農泉……”,表明炎帝與羊有關。“齊、申、呂、許、紀、州、向,姜姓也,自炎帝(又有姜戎)”。

《左傳》哀公九年:“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

炎帝為姜姓族的始祖,是以,不應是牧羊的羌族因姜水而得了與羊有關的族名“羌”。炎帝所居姜水之名,更可能是因羌人居于其流域而得來。

甲骨文中并不見以姬姜為水名。從姬、姜這兩個最古老的姓的産生過程來看,地名來自久居此地之族的族名,要較族名來自地名的可能性更大。

"姓"究竟如何産生?并非源自母系社會,而是和"姓"僅限女子用有關

除了“圖騰說”、“地名說”外,馬雍說:

“夏代以前的各部落之始祖,均是神或半神半人式的英雄,或被神化的酋長,如黃帝、炎帝、共工、太昊、少昊……。這些始祖的名字成了部落的代号,也就是原始的‘姓’”。

這種“始祖名說”所說的這些人名,在傳說中隻是同時作為部族名。

據古史記載,這些部族同時各有其姓,如黃帝之姬、炎帝共工之姜,是以,這些人名與其各自所屬姓族的姓(姓族名)并非相同。也就是說,姓不是來自祖先的名号。

3、姓産生的原因

關于姓産生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是《白虎通·姓名》謂“人是以有姓者何,是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别婚姻也”,認為姓的産生原因分别是“崇恩愛、厚親親”和“遠禽獸、别婚姻”。

二是金良年謂“姓的産生有兩方面的主要原因:

其一,随着活動範圍的擴充,當不同群體的人們發生接觸時,需要有互相區分的群體辨別。這種辨別,嚴格說起來應稱為族名,但有許多部族正是以族名為姓的,……如果說,群體内部人和人的互相來往、合作是人名産生的契機,那麼,群體和群體之間的交往、接觸,則是姓出現的原因。

其二,是為了區分血緣,防止血親婚配的需要,這一原因導緻了氏族社會的産生。”

金氏所說兩個原因的後者,與《白虎通》所說的兩個原因的後一個相同。綜合迄今的有關說法,姓産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種:

用作差別不同人群的辨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别婚姻。

下面分别分析這三個原因:

第一,關于姓用為差別不同人群的辨別。

姓作為族的名号,與任何事物的名稱一樣,自然有一定的差別作用,但這種差別有其目的,是為一定的目的而作此差別,不可能僅為差別而差別。人群用差別辨別,是因金氏所說與外群體接觸的需要而産生嗎?

"姓"究竟如何産生?并非源自母系社會,而是和"姓"僅限女子用有關

從各民族的傳說看,各姓均是從同一祖先分出來的群體,如畲族的各姓有着共同的祖先,各民族幾乎都有類似的傳說。是以,從民族學資料所反映的曆史來看,姓之作為差別辨別,最初主要是為差別同族中分出的支族,而不是為了與外來族的交往。

第二,關于“崇恩愛,厚親親”。

不少民族的傳說資料所反映的曆史表明,一民族各姓往往出自同一祖先,但各少數民族互相幫助等義務一般隻限于同姓,各姓之間卻往往因血親複仇而引起互相殘殺。

《國語》雲,黃帝炎帝為兄弟,長成後異德,是以異姓,又雲“姓則異德”,兩相“用師以相濟”,是“異德之故”(《晉語》)。韋昭注:“濟當讀為擠。擠,滅也。”

二人分族異姓而導緻相“濟”(擠)之說,表明姓在較早時非“崇恩愛,厚親親”,而是一旦以姓将子女區分開後,他們便可以互相殘滅,不再是兄弟。

這表明:雖然“崇恩愛,厚親親”的現象在許多民族以及中國古代,的确曾一度存在于同姓範圍中,但不應是姓最初産生的原因。

第三,關于别婚姻。

《白虎通》“别婚姻”之說,後人多有遵從者。如:鄭樵《通志氏族略序》雲:“姓是以别婚姻”。

民族學資料屢見在民族起源時期,兄妹婚配生育怪胎、天神或祖先禁止同族後代通婚的傳說,這些傳說叙述了姓的起源,雲古人為了别婚姻,給子女分族,各分族結成互團體并用姓作為差別标志,以避免兄妹通婚對後代健康的不良影響,并保證族人的繁殖。

是以姓産生的原因,是“遠禽獸,别婚姻”,禁止兄妹相婚。因當時普遍知母不知父,是以實際上往往是同母的子女禁止婚配。古代兩族互婚和長期以“甥”、“舅”稱婚姻雙方,表明“别婚姻”并不排斥表親之間的婚姻關系。

"姓"究竟如何産生?并非源自母系社會,而是和"姓"僅限女子用有關

雖不能否認與外來族差別的需要,有可能導緻姓的産生,但民族學資料及文獻表明,姓主要是由于為本族人分族别婚姻的需要而産生的。而大量的資料表明,别婚姻是為了保證後代健康。

總之,姓産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為了後代的健康繁衍。

4、姓與女祖先的關系

古姓用字多從“女”,且姓字從“女”從“生”,是以一般認為姓專指女性的後代,如鄭樵《氏族略序》曰“女生為姓”。陸德明《經典釋文》(下簡稱《釋文》)雲“女生曰姓”,劉蕙孫說《釋文》之語“很清楚地說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老祖母的子孫,正是氏族社會母系氏族段一血緣關系人群的标記…”。

也有的學者說:

“‘姓’字本身即由‘女’和‘生’兩個字組成,這就是說,它産生于母系氏族社會,由一個老祖母傳下來,主要起‘明血緣’、‘别婚姻’的作用。是以,中國最古老的姓都帶有‘女’字,如姬、姚、姒、妫、媿、姞、姜、嬴等”。這些說法,都認為姓與女性祖先有關。古代關于各族女祖先的傳說,也容易使人認為姓與女始祖有關。

姓與女祖先是什麼關系呢?

下面從三個方面分析:

(1)古姓之多從“女”

甲骨文中的從“女”之字一般為女名用字。甲骨文中以單字稱女子時,絕大部分都從“女”;如果女性稱名中含有女性标志“帚”,如“婦”,或名中的姓有女旁,則“帚+某”或“姓+某”中之“某”的女旁常常可以省略。這表明,在漢字的較早階段,字中的女旁應是因其字用于女子而附加上的标志性别的符号。

甲骨文中的女子一般不稱姓。從“女”的古姓在甲骨文中往往是族名的女化形式,意思為“某女”,指某族之女。後來,商代逐漸有個别女名綴以姓。商末,用作女名的女化字(附加女性标志的字)中的女旁已多固定成為字的一部分,并且字音與被女化之字相同或表現出一定關系。

到了周代,女子稱女化族名(姓)已成為習慣,也就是,這時的姓往往以女化的形式出現,這導緻後人不知道姓族名原本不從女,而誤認為那些從女的姓族名本來就從女。可見,是因為女子用姓,姓才加女旁。

"姓"究竟如何産生?并非源自母系社會,而是和"姓"僅限女子用有關

女子用姓是女子到外族後用本姓族的記号以示差別,并非什麼母權制下女子在本族中占有特殊地位而用姓來顯示榮耀。戰國時期由“生”衍化成的從女的“姓”字,也是姓長期限于女子使用之後才從女旁的。

“女”之字形,象人的一種跪姿,如果說“姓”之“女”旁是表示尊崇女祖先,卻把它造成跪狀象服從與卑微之形,于理不合。

甲骨文中,男子用族名時族名形式不加變化,女子使用族名時則将族名女化,表明了男子在本族中的權力以及女子在本族中的次要地位,“姓”字在戰國時出現,這時女子已長期在本族中居次等地位,亦表明姓之女旁不是尊崇母系的産物。

是以,姓族名本來不從女,起初是用于女子時才從女。

古姓用字與女旁發生聯系,始于商代女子稱姓族名時對姓族名的女化,距母系時代已很遙遠。“女”旁不表明對女祖先(或母系)的特别尊崇,相反卻象屈辱之形,正如傅斯年所說:

“假令中國古代有母統制度,必去殷周之際已極遠。文字必不起于母統時代之芒昧。知女子稱姓,則姓從女之義不足發奇想的”,古姓用字之從女不是因為姓族的祖先是女性。因為是女子用字,是以字加女旁;因為古代女子用姓,是以古姓用字從“女”。

姓是女子到外族後用作紀念或标志的,在本族内無用姓的必要,是以,在女娶男嫁的母系時代,雖有姓族名,但女子不用姓。

(2)“女生為姓”及“姓”字之從“女”

《左傳》昭公四年有“問其姓”,《釋文》雲“女生為姓”,後人多據《釋文》此語來論證“姓”專指女子的子孫。

讓我們來看看《說文》對姓的解釋。

《說文》(小徐本)雲: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因生以為姓。從女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賜姓。”

陸德明《釋文》“女生為姓”之語,顯然采用了《說文》對姓字字形的解釋。

依《說文》體例,“人所生也”為釋義,“從女從生”或“從女生”為釋形。

"姓"究竟如何産生?并非源自母系社會,而是和"姓"僅限女子用有關

解釋“姓”字時也不應說“女生”是“姓”字字義。是以,《說文》對姓字本義的解釋并未強調“姓”為女性所生。

先秦多有人論及同姓相婚導緻後代不蕃育,對男子的婚姻也有一定的限制,這表明先秦人已普遍認識到生育不隻是女子的事。

許慎作為漢代大學問家,更不應認為“姓”(子孫)隻指女子所生。《說文》“姓,人所生也”及“姓”本作“生”不從女,以及春秋時姓之從人從生而非從女從生,亦表明姓本不隻與女子有關,而是泛指人所生之子女。

姓本作生,春秋中期末葉有時作性,戰國晚期始有作“姓”字的,姓字變化的這一過程與春秋戰國時期姓氏制度屢遭破壞、戰國晚期姓氏逐漸混稱的過程是同步的,與女子在姓氏領域所占地位逐漸下降的過程也是同步的。這種同步性,從另一方面證明姓字從“女”不表明對女性的尊崇。

總之,“姓”字之從女,并未特别表明姓族産生自女性祖先以及對女性的尊崇。

(3)女祖先的傳說與姓

古代屢有傳說謂某女子吞物(卵或薏苡、珠等卵形物)或履迹而生子,其子被賜以與母所吞履之物有關的名稱作為姓(姓族名)。一般認為這些傳說表明姓族的祖先是女子。

這些傳說說明了什麼?甲骨文以前姓與女性又是怎樣的關系?這種具有神秘色彩的得姓方式,在民族學資料中屢見不鮮。

民族學中有對卵形石的膜拜,亦有觸摸“仙人印迹”有助生育的觀念。這些圖騰信仰與傳說中的履迹吞物的情形酷似,吞物履迹而生子,是典型的圖騰信仰。吞物履迹而生子的傳說,表明知母不知父的狀況。

"姓"究竟如何産生?并非源自母系社會,而是和"姓"僅限女子用有關

傳說中可找到這些生子的父名,如姜原履大人迹而生棄,史稱姜原之夫為帝喾;吞卵生子的簡狄,據說其夫亦是帝喾。是以,當時不是不知父。傳說這些女祖先所處時代多近舜時,相當于父系時代。

從民族學角度考察,在父權制下,母權制的習俗尚有濃厚的殘存,吞物履迹的傳說所反映的不知父與知父并存的狀況,表明父權制下的母權制殘餘。

這些古姓用字中,女字旁以外的部分,多與族名(女子的父族名或夫族名)有關,也表明一女名所表示的族,不以該女子為祖先。

是以,雖然傳說一些古姓與女性祖先有關,但不表明所有古姓必是母權制或母系的産物。姓族有母系姓族和父系姓族之分,從多數父系姓族産生時姓族的得名看不出與女性祖先有關。夏、商、周三代之祖先得姓的傳說,表明父權制下姓族得名時母系時代圖騰信仰的影響。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