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姓"究竟如何产生?并非源自母系社会,而是和"姓"仅限女子用有关

作者:之华说史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关于姓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图腾说”,认为姓与图腾有关。持此说者或认为姓属图腾制的遗留,或认为姓是据原始图腾神话而来,或认为姓由图腾演化而来,或认为古姓即图腾。

"姓"究竟如何产生?并非源自母系社会,而是和"姓"仅限女子用有关

另一种是“地名说”,认为姓是得姓者母家所在之地名川名6,或最初的姓多由地名转化而来。除了这两种观点,还有“始祖名说”等。

姓最初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呢?

1、关于“图腾说”

在人类学、社会学或宗教史等领域,原始的或半开化民族的图腾是常见的话题。在这些民族中,人与图腾的关系是根据一种祖先的观念。人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相信所崇奉的图腾是他们的祖先,图腾的名称也往往便是其部族的名称。

王充《论衡》卷二十五《诘术篇》有:

“古者因生以赐姓,因其所生赐之姓也。若夏吞薏苡而生,则姓苡氏;商吞燕子而生,则姓为子氏;周履大人迹,则姬氏其立名也。”

有的学者根据《论衡》之语及《说文》姓字条,得出结论说,汉代人已理解“姓”来源于“生人之物”,“生人之物”也就是今天的所谓“图腾”。

若再观古代各姓,如姜之图腾为羊,风之图腾为凤凰,扈之图腾为鳸鸟等,则姓之无异于图腾,更为明显。

也有反对图腾说的,如饶宗颐就反对治古史用图腾主义。他认为图腾一词为Totem的音译,取自北美的Ojibwa族,意义为“即我族类”。有严密的系统,且为一高级神力所支配,图腾团中监护神的取得,往往被视为个体事业无上的幸福,对于男女青春期尤具鼓舞力量。他还认为“氏”是姓的分支。

"姓"究竟如何产生?并非源自母系社会,而是和"姓"仅限女子用有关

据考察,先秦的姓恰与图腾主义相似,例如:

(1)《尚书》“别生分类”,(伪孔传“别其姓族,分其类枝,使相从”),“姓(生)”与“类”对举,表明二者近义。《晋语》司空季子所云“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亦表明姓与类有密切关系。

“姓”与“族”在先秦更是因其义相通而屡有互言或并举。所以,先秦的姓与“族类”的关系,与饶氏所说图腾之义为“即我族类”是一致的。

(2)姓族在先秦(特别是在周代)有严密的宗法系统,最高支配者为姬姓的观念。姜原履大人迹而周得姬姓的传说,说明姬带有神的色彩。这与饶先生所说的图腾“有严密的系统,且为一高级神所支配”相符。

(3)得姓必须有好的出身,而且要有嘉德、嘉绩(或嘉功),得“赐姓”后一姓族的地位才得到统治者认可,所以,姓的取得在先秦人看来,亦是无上的荣耀。这与饶先生所说“图腾团监护神的取得,往往被视为个体事业无上的幸福”是一致的。

(4)《白虎通·姓名》“姓,生也。人所禀天气所以生者也”,“禀天气”表明了姓与出生的关系带有宗教色彩,这一点与图腾信仰相似。

禹母吞薏苡生禹因而禹姓姒(苡)、简狄吞燕卵(子)生契而商姓子的传说,所反映的夏人对“苡”及商人对“子”的感情,与图腾崇拜的情形相似。

吞子(卵)而生子,履“大人迹”(姬)而生子,表明姓的起源与出生原因有关。

据传说,朝鲜三国之一新罗国的始祖姓朴,是因为他从卵中出生,大卵如瓠,朝鲜人谓瓠为朴,所以新罗人以朴为姓。

所以,以图腾解释先秦的姓没有什么不妥。

姓与图腾是什么关系?是姓来自图腾,还是图腾来自姓?

姓的起源的情况往往是同一人的子女分成不同姓。一般一个族只有一个图腾,若是图腾产生姓,不可能一族分为数姓。实际的情况应是姓产生后,子孙认为姓与祖先有关,所以对之膜拜信仰,从而姓具有了图腾色彩。所以,最初时姓与图腾的关系是图腾来自姓,而不是相反。

"姓"究竟如何产生?并非源自母系社会,而是和"姓"仅限女子用有关

先秦姓族名在产生初期,与图腾有一定关系,但二者并不等同。在周代,特别是东周时期,姓族名(也就是姓)显然只成了一个与血缘有关的名号,人们对其并不再怀有图腾崇拜的宗教感情。

总言之,姓与图腾的关系是:古人将与姓族同名之物奉为神明,即图腾,并以此来命名所居住之地,图腾被后人视为出生原因,并认为人因此被赋予图腾物的某种禀性。

2、姓与地名的关系

《国语·晋语四》“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表明,在先秦人看来,姓与地名是有关的。

姓与地名是什么关系,是姓来自地名还是地名来自姓?

从甲骨文看,姜字是对羌字的女化,羌是有羊头的人。四川羌族人在某些重大活动时饰以羊首。《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应劭《风俗通义》“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人,因此为号”,均表明羌族之名来自其牧羊。

炎帝又称神农,被羌人视为祖先。

《元和郡县志》卷十五引《后魏风土记》:

“神农城在羊关山,山下有神农泉……”,表明炎帝与羊有关。“齐、申、吕、许、纪、州、向,姜姓也,自炎帝(又有姜戎)”。

《左传》哀公九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炎帝为姜姓族的始祖,因此,不应是牧羊的羌族因姜水而得了与羊有关的族名“羌”。炎帝所居姜水之名,更可能是因羌人居于其流域而得来。

甲骨文中并不见以姬姜为水名。从姬、姜这两个最古老的姓的产生过程来看,地名来自久居此地之族的族名,要较族名来自地名的可能性更大。

"姓"究竟如何产生?并非源自母系社会,而是和"姓"仅限女子用有关

除了“图腾说”、“地名说”外,马雍说:

“夏代以前的各部落之始祖,均是神或半神半人式的英雄,或被神化的酋长,如黄帝、炎帝、共工、太昊、少昊……。这些始祖的名字成了部落的代号,也就是原始的‘姓’”。

这种“始祖名说”所说的这些人名,在传说中只是同时作为部族名。

据古史记载,这些部族同时各有其姓,如黄帝之姬、炎帝共工之姜,所以,这些人名与其各自所属姓族的姓(姓族名)并非相同。也就是说,姓不是来自祖先的名号。

3、姓产生的原因

关于姓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白虎通·姓名》谓“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认为姓的产生原因分别是“崇恩爱、厚亲亲”和“远禽兽、别婚姻”。

二是金良年谓“姓的产生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

其一,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当不同群体的人们发生接触时,需要有相互区分的群体标识。这种标识,严格说起来应称为族名,但有许多部族正是以族名为姓的,……如果说,群体内部人和人的互相来往、合作是人名产生的契机,那么,群体和群体之间的交往、接触,则是姓出现的原因。

其二,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亲婚配的需要,这一原因导致了氏族社会的产生。”

金氏所说两个原因的后者,与《白虎通》所说的两个原因的后一个相同。综合迄今的有关说法,姓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用作区别不同人群的标识;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

下面分别分析这三个原因:

第一,关于姓用为区别不同人群的标识。

姓作为族的名号,与任何事物的名称一样,自然有一定的区别作用,但这种区别有其目的,是为一定的目的而作此区别,不可能仅为区别而区别。人群用区别标识,是因金氏所说与外群体接触的需要而产生吗?

"姓"究竟如何产生?并非源自母系社会,而是和"姓"仅限女子用有关

从各民族的传说看,各姓均是从同一祖先分出来的群体,如畲族的各姓有着共同的祖先,各民族几乎都有类似的传说。所以,从民族学资料所反映的历史来看,姓之作为区别标识,最初主要是为区别同族中分出的支族,而不是为了与外来族的交往。

第二,关于“崇恩爱,厚亲亲”。

不少民族的传说资料所反映的历史表明,一民族各姓往往出自同一祖先,但各少数民族相互帮助等义务一般只限于同姓,各姓之间却往往因血亲复仇而引起互相残杀。

《国语》云,黄帝炎帝为兄弟,长成后异德,所以异姓,又云“姓则异德”,两相“用师以相济”,是“异德之故”(《晋语》)。韦昭注:“济当读为挤。挤,灭也。”

二人分族异姓而导致相“济”(挤)之说,表明姓在较早时非“崇恩爱,厚亲亲”,而是一旦以姓将子女区分开后,他们便可以互相残灭,不再是兄弟。

这表明:虽然“崇恩爱,厚亲亲”的现象在许多民族以及中国古代,的确曾一度存在于同姓范围中,但不应是姓最初产生的原因。

第三,关于别婚姻。

《白虎通》“别婚姻”之说,后人多有遵从者。如: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云:“姓所以别婚姻”。

民族学资料屡见在民族起源时期,兄妹婚配生育怪胎、天神或祖先禁止同族后代通婚的传说,这些传说叙述了姓的起源,云古人为了别婚姻,给子女分族,各分族结成互团体并用姓作为区别标志,以避免兄妹通婚对后代健康的不良影响,并保证族人的繁殖。

所以姓产生的原因,是“远禽兽,别婚姻”,禁止兄妹相婚。因当时普遍知母不知父,所以实际上往往是同母的子女禁止婚配。古代两族互婚和长期以“甥”、“舅”称婚姻双方,表明“别婚姻”并不排斥表亲之间的婚姻关系。

"姓"究竟如何产生?并非源自母系社会,而是和"姓"仅限女子用有关

虽不能否认与外来族区别的需要,有可能导致姓的产生,但民族学资料及文献表明,姓主要是由于为本族人分族别婚姻的需要而产生的。而大量的资料表明,别婚姻是为了保证后代健康。

总之,姓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为了后代的健康繁衍。

4、姓与女祖先的关系

古姓用字多从“女”,且姓字从“女”从“生”,所以一般认为姓专指女性的后代,如郑樵《氏族略序》曰“女生为姓”。陆德明《经典释文》(下简称《释文》)云“女生曰姓”,刘蕙孙说《释文》之语“很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老祖母的子孙,正是氏族社会母系氏族段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

也有的学者说:

“‘姓’字本身即由‘女’和‘生’两个字组成,这就是说,它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由一个老祖母传下来,主要起‘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所以,中国最古老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姚、姒、妫、媿、姞、姜、嬴等”。这些说法,都认为姓与女性祖先有关。古代关于各族女祖先的传说,也容易使人认为姓与女始祖有关。

姓与女祖先是什么关系呢?

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

(1)古姓之多从“女”

甲骨文中的从“女”之字一般为女名用字。甲骨文中以单字称女子时,绝大部分都从“女”;如果女性称名中含有女性标志“帚”,如“婦”,或名中的姓有女旁,则“帚+某”或“姓+某”中之“某”的女旁常常可以省略。这表明,在汉字的较早阶段,字中的女旁应是因其字用于女子而附加上的标志性别的符号。

甲骨文中的女子一般不称姓。从“女”的古姓在甲骨文中往往是族名的女化形式,意思为“某女”,指某族之女。后来,商代逐渐有个别女名缀以姓。商末,用作女名的女化字(附加女性标志的字)中的女旁已多固定成为字的一部分,并且字音与被女化之字相同或表现出一定关系。

到了周代,女子称女化族名(姓)已成为习惯,也就是,这时的姓往往以女化的形式出现,这导致后人不知道姓族名原本不从女,而误认为那些从女的姓族名本来就从女。可见,是因为女子用姓,姓才加女旁。

"姓"究竟如何产生?并非源自母系社会,而是和"姓"仅限女子用有关

女子用姓是女子到外族后用本姓族的记号以示区别,并非什么母权制下女子在本族中占有特殊地位而用姓来显示荣耀。战国时期由“生”衍化成的从女的“姓”字,也是姓长期限于女子使用之后才从女旁的。

“女”之字形,象人的一种跪姿,如果说“姓”之“女”旁是表示尊崇女祖先,却把它造成跪状象服从与卑微之形,于理不合。

甲骨文中,男子用族名时族名形式不加变化,女子使用族名时则将族名女化,表明了男子在本族中的权力以及女子在本族中的次要地位,“姓”字在战国时出现,这时女子已长期在本族中居次等地位,亦表明姓之女旁不是尊崇母系的产物。

所以,姓族名本来不从女,起初是用于女子时才从女。

古姓用字与女旁发生联系,始于商代女子称姓族名时对姓族名的女化,距母系时代已很遥远。“女”旁不表明对女祖先(或母系)的特别尊崇,相反却象屈辱之形,正如傅斯年所说:

“假令中国古代有母统制度,必去殷周之际已极远。文字必不起于母统时代之芒昧。知女子称姓,则姓从女之义不足发奇想的”,古姓用字之从女不是因为姓族的祖先是女性。因为是女子用字,所以字加女旁;因为古代女子用姓,所以古姓用字从“女”。

姓是女子到外族后用作纪念或标志的,在本族内无用姓的必要,所以,在女娶男嫁的母系时代,虽有姓族名,但女子不用姓。

(2)“女生为姓”及“姓”字之从“女”

《左传》昭公四年有“问其姓”,《释文》云“女生为姓”,后人多据《释文》此语来论证“姓”专指女子的子孙。

让我们来看看《说文》对姓的解释。

《说文》(小徐本)云: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陆德明《释文》“女生为姓”之语,显然采用了《说文》对姓字字形的解释。

依《说文》体例,“人所生也”为释义,“从女从生”或“从女生”为释形。

"姓"究竟如何产生?并非源自母系社会,而是和"姓"仅限女子用有关

解释“姓”字时也不应说“女生”是“姓”字字义。所以,《说文》对姓字本义的解释并未强调“姓”为女性所生。

先秦多有人论及同姓相婚导致后代不蕃育,对男子的婚姻也有一定的限制,这表明先秦人已普遍认识到生育不只是女子的事。

许慎作为汉代大学问家,更不应认为“姓”(子孙)只指女子所生。《说文》“姓,人所生也”及“姓”本作“生”不从女,以及春秋时姓之从人从生而非从女从生,亦表明姓本不只与女子有关,而是泛指人所生之子女。

姓本作生,春秋中期末叶有时作性,战国晚期始有作“姓”字的,姓字变化的这一过程与春秋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屡遭破坏、战国晚期姓氏逐渐混称的过程是同步的,与女子在姓氏领域所占地位逐渐下降的过程也是同步的。这种同步性,从另一方面证明姓字从“女”不表明对女性的尊崇。

总之,“姓”字之从女,并未特别表明姓族产生自女性祖先以及对女性的尊崇。

(3)女祖先的传说与姓

古代屡有传说谓某女子吞物(卵或薏苡、珠等卵形物)或履迹而生子,其子被赐以与母所吞履之物有关的名称作为姓(姓族名)。一般认为这些传说表明姓族的祖先是女子。

这些传说说明了什么?甲骨文以前姓与女性又是怎样的关系?这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得姓方式,在民族学资料中屡见不鲜。

民族学中有对卵形石的膜拜,亦有触摸“仙人印迹”有助生育的观念。这些图腾信仰与传说中的履迹吞物的情形酷似,吞物履迹而生子,是典型的图腾信仰。吞物履迹而生子的传说,表明知母不知父的状况。

"姓"究竟如何产生?并非源自母系社会,而是和"姓"仅限女子用有关

传说中可找到这些生子的父名,如姜原履大人迹而生弃,史称姜原之夫为帝喾;吞卵生子的简狄,据说其夫亦是帝喾。所以,当时不是不知父。传说这些女祖先所处时代多近舜时,相当于父系时代。

从民族学角度考察,在父权制下,母权制的习俗尚有浓厚的残存,吞物履迹的传说所反映的不知父与知父并存的状况,表明父权制下的母权制残余。

这些古姓用字中,女字旁以外的部分,多与族名(女子的父族名或夫族名)有关,也表明一女名所表示的族,不以该女子为祖先。

所以,虽然传说一些古姓与女性祖先有关,但不表明所有古姓必是母权制或母系的产物。姓族有母系姓族和父系姓族之分,从多数父系姓族产生时姓族的得名看不出与女性祖先有关。夏、商、周三代之祖先得姓的传说,表明父权制下姓族得名时母系时代图腾信仰的影响。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