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潮时尚风 吹靓清河坊

作者:浙江融媒体

今年“五一”假期,杭州文旅市场热度居高不下,各种“花式”游玩频上热搜,老牌核心景区清河坊历史街区也是游人如织。根据上城区文旅数据统计显示:“五一”期间,清河坊历史街区总客流达48.15万人次,同比增长24.45%,日客流最高至12.59万人次/天,创2024年以来单日客流最高峰;总计营收额为5235.48万元,同比增长14.17%。

距离开街已有20余年,作为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街区,清河坊历史街区生命力的来源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值得大家走进街区细细探寻。

让脚步慢下来 营造慢生活空间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街区,它们跨越时间长河,在城市更迭之中,作为独特地标,不仅记载着城市商业文明发展进程,同时也记录了人们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然而,经过多年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如今也面临诸多发展困境与瓶颈,面对更多元化的文化旅游需求,如何创新、改变,保持生机与活力成了摆在每一个历史文化街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为摆脱快游快走的一次性旅游打卡地标签,清河坊历史街区锚定打造城市微度假旅行目的地的目标,通过优化配套设施、推动商业外摆等方式,聚焦多层次客群需求,营造可游可憩的慢生活空间。为进一步保留历史街巷韵味,勾勒好水墨江南的市井图景,清河坊历史街区聚焦外立面、绿化景观、城市家具、特色节点等“微改造、精提升”,带着“放大镜”抠细节,从城市界面、旅游体验上下功夫。据悉,作为杭州文化旅游的窗口,清河坊不仅仅满足于街区面貌的干净、整洁、美观、舒适,更结合自然景观建设推出多个文旅打卡点。2023年以来,街区已完成“微改精提”文旅项目64个,累计投资超1亿元。“接待能力强了,游玩体验感好了,流量自然也就不用愁了。”上城文商旅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为了改变传统赶鸭子式的旅游方式,让游人从慢下来到坐下来,从“走马观花”到“细数落花”。在杭州市、上城区两级城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商业外摆政策在清河坊街区实现了样板化的落地。在南宋御街与大井巷,多样化的商业外摆在这里寻到了烟火气与品质感的完美平衡。茵茵绿植、非遗竹编、中医药文化等10余处各式各样的外摆元素提升街区颜值的同时激活了商业氛围,更为游人提供了休憩打卡之处。“商业化外摆的要求,既要美观舒适,又要保证正常的功能需要,还要能跟上常态化管理力量,这其实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细致化的要求。清河坊街区外摆的阶段性成果得益于属地街道、城管局与广大商户的共同努力,才形成了目前多赢的局面。”上城文商旅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讲到商业外摆时感触颇深。

据了解,为切实解决街区周边停车难的问题,街区正逐步完善停车场等配套设施,预计可新增200余个停车位,有效提升游客的游览便捷度。

国潮时尚风 吹靓清河坊

(吴山广场的潮流花车市集)

国潮时尚风 吹靓清河坊

(鸟瞰清河坊历史街区)

让街巷潮起来 打造年轻人聚集地

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的当下,历史街区的内容升级必然需要更关注年轻人的兴趣和生活状态。如何通过独特文化业态呈现,提升消费者黏性,打造更具活力的文旅产品?这是清河坊近年来思考的课题。

以大井巷为例,过去几年间,曾经安静的大井巷频频释放新鲜活力,逐渐成为深受年轻人青睐的休闲打卡地。

时光洗去了旧时传统商贸业的铅华,却又为此处换上了宋韵风雅与休闲潮流的新装。一面是百年文保古建,一面是新晋宝藏店铺,短短300米的巷子聚集了咖啡店、书屋、手作店、民宿等多元业态。从喧闹的河坊街拐入大井巷,能深深感受到独属于江南的坊巷文化与气质韵味在此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而进一步“黏”住年轻人的法宝,就是主理人集群。

清河坊历史街区现有羽和铃、成田手作、吾等闲等36个主理人品牌。“通过‘社群共建’,打破原有的单一低质的个体户业态布局,街区将我们这些主理人黏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承载在地商业创意力量的主理人品牌孵化、交流、共创平台。”清河坊历史街区环翠楼综合园区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主理人与街区的关系已成为深度的内容合作者、共创者。

相比宏大的文化概念,人们往往更享受微小的生活意趣。围绕社群概念,清河坊历史街区将社交属性融入街区提升内容,通过打造全场景的空间和多元化的体验,为多层次的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既拓宽了消费需求,也提升了消费频次。

近期大热的吴山广场“天风集”和移动潮流花车业态就是清河坊的一大突破创新之举。“五一”期间在“天风集”摆摊的漆扇摊主大黑,忙得根本抬不起头,他指了指排出五六米的顾客队伍说:“你看这么多人等着呢!”据介绍,做一把漆扇至少要6分钟,但大家耐心地等着,这些排队的顾客大部分是年轻人,有一半是穿了精致汉服的青年男女。

艺文赋能 培育文商旅新亮点

清河坊的变化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来的是城市发展与文化演进的双重风景。这里的每一次创新尝试都不仅仅是为了吸引游客的眼球,更是在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活力。

如今走进清河坊,转角的“惊喜”无处不在。鼓楼小广场上,一边是热闹非凡的“晚风音乐会”,天然舞台造型与现场氛围布置,带给你不亚于演唱会的音乐体验;另一边是幽静典雅的南宋书房,寻一本宋韵典籍,在南宋皇城根下体悟历史的源远流长。沿着南宋御街前行,新锐艺术美陈快闪将御街水系衬托得愈加灵动可爱。来到“四拐角”,低吟婉转的阳台戏曲穿越嘈杂的人声,久久萦绕在历史建筑之间。运气好的话还能在街角邂逅一场惊喜的盲盒音乐会,近距离品味建筑艺术与表演艺术的融合之美。

此时艺术空间将千里之外的“敦煌壁画”还原于江南古建,开展第一天便接待了数百人观展。清河坊历史街区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全域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现有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朱炳仁铜雕博物馆、刘江艺术馆等文博艺术场馆10余家,同时持续引入江南锡器博物馆、一本堂铁艺博物馆等优质专题文博机构。

从深入推进博物馆群落建设到创新推出国潮新演艺,清河坊在古街老巷间打造出若干条自然与人文相交融的文化展示带。

杭州上城区文商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清河坊已逐渐脱离了原有的、单一的旅游景点属性,更像是一个综合性文化主题园区,希望通过高品质的商业业态和多样化的文旅活动,进一步降低文化游门槛,拓宽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受众面。”

加强产业辐射 重构城市“新烟火”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指出: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旅游”;打造宋韵文化等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文化标识。清河坊的新业态正是契合这样的高标准要求,从而展现出超强的竞争力与发展前景。今年,清河坊历史街区进入2024年浙江省千万级核心大景区培育名单。

杭州上城区文商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高品质的商业业态和多样化的文旅活动,把清河坊打造成本地人愿来、年轻人爱来、外地人想来的文旅目的地。正在优雅转身的清河坊历史街区未来将继续围绕“商圈联动+产业拉动”的方式,统筹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发挥“文旅+”辐射作用,为历史街区、传统景区提供焕新活力新思路。

国潮时尚风 吹靓清河坊

(清河坊历史街区“四拐角”的国潮演艺)

(图片由上城文商旅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来源:浙江日报(郭 闻 姜 赟 傅静之 倪可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