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季度社融開局良好 銀行加碼助力實體經濟

作者: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 北京報道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釋出的2024年一季度金融統計和社會融資資料顯示,人民币貸款增加9.46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達到12.93萬億元,均處于曆史同期較高水準。

社融資料保持增長的背後,是銀行加大信貸投放沖刺“開門紅”。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金融機構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銀行信貸投放持續增加,滿足了企業和個人的融資需求,推動了社融規模的增長。

受訪人士表示,在穩健的貨币政策和積極的财政政策推動下,社融資料還将保持良好态勢。下一步,銀行一方面要重點支援傳統經濟支柱的房地産行業,另一方面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支援符合科技自立自強和創新導向的重點企業。

社會融資需求有所放緩

關于一季度社融資料,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負責人張文紅介紹,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累計增加12.93萬億元,同比少1.61萬億元,這主要是受上年高基數的影響。從曆史同期看,今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的增加量仍處于曆史同期較高水準。從結構上看,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信貸投放節奏平穩,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币貸款保持合理增長。一季度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币貸款增加9.11萬億元,比2023年同期低1.59萬億元,但比2022年同期高7730億元。

二是政府債券融資保持合理規模。一季度政府債券淨融資1.36萬億元,雖然同比有所少增,但是與2020—2023年同期均值相比基本持平。

三是企業債券融資有所增長。一季度企業債券淨融資1.12萬億元,同比多了2551億元。

四是表外融資中信托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彙票同比多增。一季度信托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彙票分别增加1983億元和5500億元,同比分别多增2024億元和814億元。

王鵬向記者分析,一季度社融資料處于曆史同期較高水準,反映了大陸經濟逐漸恢複,市場信心得到提振;穩健的貨币政策和積極的财政政策對社融增長起到了推動作用,央行通過降準、降息等手段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為實體經濟提供了良好的融資環境,政府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刺激經濟增長,進一步拉動了社融規模的增長;金融機構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銀行信貸投放持續增加,滿足了企業和個人的融資需求,推動了社融規模的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社融資料中,人民币貸款同比少增,而企業債券淨融資同比多增。對此,《上海财經大學2024年第一季度宏觀經濟資料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盡管銀行信貸供給整體保持中性,但仍有部分企業的融資需求未能通過銀行管道得到充分滿足,進而導緻這些需求轉向債券市場,進而推動了企業債券融資規模的增長。

“目前社會融資需求短期有所放緩,中長期随着國内貨币政策持續寬松以及支援政策逐漸落地顯效,寬信用過程有望進一步加快。”《報告》認為,展望未來,在宏觀政策發力、預期回暖等因素帶動下,經濟内生動力有望持續修複,這将對企業和居民信心帶來支撐,金融資料有望保持良好态勢。一方面,二季度專項債發行有望加快,特别國債也有望開始發行,政府債券将成為二季度社會融資的重要支撐。另一方面,央行強調加快對新質生産力、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市場+保障”的住房供應體系方面的金融支援力度,促使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有望企穩。此外,随着國家财政刺激加碼,企業中長期貸款融資需求有望保持提升。

金融資源向重點領域傾斜

記者注意到,多家銀行2024年一季度信貸實作“開門紅”。比如,杭州銀行(600926.SH)釋出報告顯示,一季度貸款規模增量637億元,同比多增155億元,“開門紅”表現較好,主要是由對公貸款貢獻。

在政策推動下,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援力度,支援信貸有效需求回升,推動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在融資成本方面,央行釋出的資料顯示,3月份新發企業貸款權重平均利率為3.75%,比上月低1個基點,比上年同期低22個基點;新發個人住房貸款權重平均利率為3.71%,比上月低15個基點,比上年同期低46個基點,均處于曆史低位。

中證鵬元研發部進階研究員李席豐分析,目前實體經濟有着多元化的融資管道,流動性合理充裕下有效融資需求容易得到滿足,同時政策引導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穩中有降,實體融資成本也在降低,重大戰略、重點領域的企業或者民企、中小微企業等的融資也有相應的政策支援。不過在經濟增長中樞下移的背景下,資産投資回報率也在逐漸下降;另外,居民和企業債務杠杆率較高,繼續融資加杠杆的空間較少,也限制了實體融資的能力。

從資料來看,中信建投金融團隊指出,相較于過去5年的平均水準,信貸投放結構仍然保持“對公穩、零售弱”的趨勢。盡管對公信貸在去年高基數的影響下同比少增,但仍處于曆史較高水準,支援實體經濟的力度不弱。零售信貸增量仍相對偏弱,在居民收入水準未見明顯改善的情況下,零售貸款有效需求仍有待恢複。

對此,《報告》分析,居民短期貸款需求主要受春節效應的影響,短期貸款的修複仍然受“就業—收入—消費”循環恢複偏弱的制約,居民消費對信貸融資需求的拉動作用有待加強。在居民長期貸款方面,由于3月份在樓市小陽春不及往年,反映居民對于房地産投資持謹慎态度,導緻房地産銷售偏弱,進而拖累居民中長期貸款規模。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彙管理局局長朱鶴新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已成立信貸市場司,牽頭推進做好“五篇大文章”工作。下一步,将從政策架構、激勵限制、金融服務能力建設等多方面加大支援力度。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籌劃,推動形成“1(總體制度設計)+5(‘五篇大文章’的各自舉措)”政策體系 ;二是通過激勵機制,引導金融資源向重點領域傾斜;三是鼓勵金融機構發揮組織、管理和技術優勢,應用網際網路、大資料等資訊手段,增強服務科技、綠色、中小微企業的能力水準,提升金融服務的适配度和普惠性,打造可複制、可推廣的服務模式。

那麼,下一步銀行将有哪些工作重點?李席豐認為,銀行要更好支援實體經濟,一方面要重點支援傳統經濟支柱的房地産行業,在控制風險的同時及時給優質房企和“保交樓”項目輸血,盡量減緩房地産調整的速度,同時着力推動“保傳遞”,穩定社會預期;另一方面是圍繞高品質發展主線,加快推進形成新質生産力方向,支援符合科技自立自強和創新導向的重點企業,比如人工智能、半導體等行業,以及今年國家重點推動的裝置更新和以舊換新涉及的行業領域。

“随着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創新型企業值得關注。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制造業更新和智能制造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先進制造業、智能制造等領域也将是信貸投放的重點。”王鵬說。

從銀行方面來看,平安銀行(000001.SZ)推出《關于支援實體經濟的若幹措施(2024)》,提出将持續優化行業布局,重點聚焦新興産業。推動新制造、新能源、新生活等新興産業;提升實體經濟客戶經營能力,加大制造、綠色、科技金融、涉農等領域推動,以客戶為中心定制化打造多元化産品服務體系,創新産品模式;加大普惠貸款投放力度,拓寬客群經營廣度,發揮二級分行、縣域支行的輻射能力;建構科技金融經營體系,打造“線上+線下”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方案;主動讓利實體,深化制造業、民營企業、小微客戶經營,給予利率優惠、靈活還款等優客政策傾斜,降低客戶融資成本,減輕還款壓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