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瑞明作品:我看神木博物館

作者:愚者故事彙
王瑞明作品:我看神木博物館

近兩年,我陪外地朋友或獨自一人數次走進神木博物館,在神木這一高雅而神聖的文化藝術殿堂裡博覽,接受文化的洗禮和文明的教化。對着這些古董寶貝,我情有獨鐘,因為我上省教育學院所學的是曆史專業。記得當時學校組織我們現場教學,參觀了半坡遺址、兵馬俑、黃帝陵、法門寺等聞名于世的古迹遺存。利用星期天或節假日,我憑一張旅遊地圖和一本旅遊手冊,走遍了西安及周邊的名勝古迹。特别是陝西省曆史博物館毗鄰學校,建成開放後,我有空就去,面對琳琅滿目的珍藏品,我和文物在博物館裡相遇,看文物叙事,與古人對話,進而擷取資訊,認知曆史,啟發靈感,傳承基因。

神木因煤而名、因煤而富,但煤不可再生,不可重複利用。而同樣是從地下挖掘出的文物、遺物、遺迹,不僅具有曆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而且是地域血脈、精神資源,也能可持續利用。神木博物館擁有藏品1萬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76組89件。民辦博物館五花八門,有寶源博物館、麟州博物館、東山楊城博物館、欄杆堡博物館、菜園溝民俗博物館、沿黃彩林博物館、永晔博物館、錦界紅色記憶博物館等等,再加上許多民間收藏家,在神木,形成了以市博物館為主體,民辦博物館為補充,類别多樣化、格局多元化的博物館體系。

“博物館不應是物的墳墓,而應是思想的搖籃。”如何讓這些文化遺産“活”起來?更好地回望來路,檢討初心,校正目标,選對道路,我不揣冒昧,帶你走進神木博物館,僅觀賞一件文物和一個展室,以一得之見,求教于方家。

在神木有一件文物,發現得奇巧,也成了國寶,那就是鷹嘴金瑞獸,屬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于陝西省曆史博物館,是鎮館之寶。

說來有趣,金瑞獸原來是“牛蹄子踢出的國寶”。那是1957年農曆7月初10,大保當納林高兔村有一個叫王根發的農民,給隊上放牛,夜幕降臨,牛飽人困,準備趕牛入圈,想不到前方有未知的驚喜等着他。在路過一個沙丘時,突然發現牛蹄後有一個銅刺猬狀的東西,他順手撿起揣在口袋,拿回家裡,整夜忐忑難安。第二天把撿到的“寶貝疙瘩”的事告訴了父親王生仁。父子二人竊喜,又到昨天發現寶貝的地方挖到了銀虎、銀鹿、珊瑚、珍珠等許多物件。快樂永遠是短暫的,因為你無法讓美好留住。不久,父子倆挖出古董的消息不胫而走,在村裡和周圍迅速傳開,瑤鎮區政府和神木縣政府派來幹部巡查,把這些古董全部上交給神木縣。這樣的發現引起考古人員的注意,随之又發現了匈奴人的古墓,并出土了這件珍貴文物——鷹嘴金瑞獸。

大凡欣賞一件文物主要從四個方面考量:

一看藝術價值。這是一件文物自身價值最直覺的展現。金瑞獸高11.5厘米,長11厘米,重160克,猶如巴掌大小。它體似羊、嘴似鷹、角似鹿、尾似蠍,它的頭上簇着一對如卷雲般的犄角,線條異常精美流暢,同時它的頭上還有16隻兩兩相對的小鳥,蠍形的尾巴也是一隻小鳥的樣子,小小的金瑞獸隐藏着17隻小鳥,身體上還镌刻有卷雲紋,造型奇特,制作精湛,展現了極高的工藝水準。

王瑞明作品:我看神木博物館

二看曆史價值。這是文物的内在價值,它承載着豐富的曆史資訊。據專家考證,這隻金瑞獸是戰國時期匈奴民族的遺存,距今已有2300多年。隻有巴掌大的金瑞獸是做什麼用的呢?根據底座上有12個小孔,考古人員認定是匈奴王冠頂部的裝飾物,小孔是用絲線來固定王冠的。金瑞獸戴在頭上,神奇威武,是身份、地位、權力的象征。

三看文化價值。一件文物能展現當時人們的生産生活、審美情趣和信仰追求。上古中國,各個族群都流行對動物的崇尚,有的崇鳥,有的崇魚,并将這些動物作為族徽、辨別或圖騰。金瑞獸是草原生活動物的摹寫與再造,匈奴人逐水草而居,以放牧、遊獵為生,他們對動物有崇拜之情。好多野獸生存于茂密林草之中,可知那時的毛烏素沙漠水草豐盛,生态優美。

四看技術價值。一件件文物記錄着人類技術的進步曆程。金瑞獸集鍛造、錘打、焊接等先進技術于一身,形制複雜,設計精巧,代表了當時遊牧民族金屬鑄造業的最高發展水準,也是難得的匈奴藝術珍品。

文物是曆史和文化的載體,是一種物化了的文化,文物的考古發掘隻完成了一半任務,當然是最基本的任務。對陳列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還需要我們用心解讀、挖掘其中所包含的資訊。如果沒有最後一半工作,文物的價值就不能充分展現。

美國有一個古生物學家史蒂夫.布魯薩特,他說:“如果想找一個地方,讓自己沉浸在神奇的史前世界之中,恐龍大廳是最好的選擇,世界上沒有比它更好的地方。”神木博物館裡就有一個恐龍展廳,我們今天穿越時空,親近自然,去那裡尋找看點。

看點一:神木發現“中國第一恐龍足迹”。早在1929年,古生物學家在神木東山腳下發現了中國第一枚恐龍足迹化石。2009年夏,又是一起偶然的交通事故,在欄杆堡邱井溝村發現了221枚恐龍足迹。龍嘴圪峁是當地修窯砌牆的采石地方,一個羊販子的農用三輪車不幸掉在溝裡,村民們站在圪峁上去救援,衆人無意中發現石盤上有深淺不一的"野人腳印",随即報告鄉上、縣上,縣鄉組織人員保護現場,之後省市專家現場勘查,确定為恐龍足迹化石,這些腳印形成年代至少在1.5億年前。不久,李家南窪村有一塊從懸崖上掉下來的巨石也有類似足印,這些足迹化石比邱井溝村的還要早,大約在2億年前。腳印最長約42厘米,寬約22厘米。專家推測,恐龍的臀高1.3米,體長接近10米。2010年9月25日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博士李建軍到神木看到恐龍足迹化石後欣然題字:“神木是研究恐龍足迹的聖地。”他說,神木恐龍足迹類型豐富,有些特征全世界絕無僅有,這是神木的一筆大财富。這兩處化石已采集到神木博物館恐龍展廳内。看到這些腳印,古生物專家這樣描繪:那時恐龍行走在陸地之上,發出轟然巨響,而弱小的哺乳動物,蜥蜴、青蛙以及其他非恐龍生物,都在恐懼中瑟瑟發抖。

看點二:恐龍主宰地球1.6億年。恐龍大約在2.2億年前在地球上出現,在侏羅紀(2億年前~1.45億年前)達到鼎盛,這一時期的恐龍,打破環境制約,向全球遷移;種類繁多,登上霸主寶座。它們長長的脖子,可以獲得豐富的食物;高效率的肺吸入足夠的氧氣,為龐大身軀的新陳代謝提供動力;能夠減輕骨重并給身體降溫的氣囊系統,可以讓它四處奔走;大腹體形,每走一步都會引起小地震……在神木博物館恐龍展廳,有電動模拟恐龍生存的複原場景,恐龍的頭尾都在擺動,并發出震撼的吼叫,真讓人身臨其境,大飽眼福。

王瑞明作品:我看神木博物館

看點三:恐龍滅絕之謎。恐龍在6500萬年前的白垩紀末期在地球上消失,科學家們從1980年就開始着手研究恐龍滅絕的原因,但至今仍未揭開。在神木博物館恐龍展廳内列舉了恐龍滅絕的十大猜想,其中最被認可的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學說。我查閱了有關資料,撞擊的地方在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所在區域,撞擊時的速度比噴射機快100倍,沖擊力相當于10億顆原子彈爆炸産生的能量。有人發揮藝術想象描述那天發生的事:地球的表面成了蹦床,最大最重的恐龍也被抛上抛下,森林燃燒起來,野火席卷了大地。等到搖晃停下來,恐龍的屍體沿河岸到處都是,直接導緻恐龍滅絕,其它動物和植物也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看點四:神木侏羅紀煤的形成。恐龍足迹化石的發現,印證了神木曾經是爬行動物的世界,恐龍家族的王國,也說明當時神木植被茂盛,水草肥美。那些枝葉繁茂的森林,千萬年後,随着地殼運動,地面下沉,大量的林木被掩埋在地下,其上覆寫着厚厚的地殼風化物,地下的林木與空氣長期隔絕,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的實體、化學變化,形成了黑色可燃化石,這就是神木煤炭的形成。

恐龍的崛起和衰落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它們曾經行走的土地就在我們腳下,它們的化石如今嵌在岩石中。恐龍的滅絕告訴我們,再強大的動物在大自然面前顯得無比渺小,不堪一擊。

我上面介紹的鷹嘴金瑞獸和恐龍展廳,是神木博物館的主題雕塑和展廳一隅。博物館作為新時代的文化廣場、城市客廳,我們每個人都該去參觀,甚至應該反複去。一方面,讓市民進行文化補習,另一方面,讓博物館與旅遊互動,帶動文旅經濟發展。2022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賈樟柯建議:“将曆史文化遺産和博物館納入義務教育教學體系,對于提升國民素質特别是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學習和傳承都非常有意義。”神木博物館于2012年7月正式免費對外開放,開館十年已接待近80萬參觀者,博物館這一優質文化資源已成為神木公德心建設和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推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