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今醫學治病的誤區:心髒病濫做手術而忽視病因病機(三)

作者:經方中醫張先生

心病偏實主要因感受外邪或病理産物停留所緻。外邪以火、熱、寒為主,易緻心火亢盛和寒凝心脈;而病理産物可為痰濁、水飲停留,閉阻心脈、心神。此外,痰火互結也可擾亂心神,氣滞、血瘀可阻滞心脈。然而,這些因素僅為引起心實的要素之一,必須還有心氣和心陽的亢盛,才能與邪氣相争,産生機能亢奮、有餘的實性病機變化。是以,對于心實病機的認識需綜合考慮痰、火、寒、氣、瘀等多方面因素,以及心氣和心陽的作用。

當今醫學治病的誤區:心髒病濫做手術而忽視病因病機(三)

1)心氣亢盛:心氣是推動血液正常運作的主要動力和前提條件,亦是保證人的精神、思維、意識活動正常進行的重要物質基礎。心氣以和為順,若受邪氣侵犯或病理産物幹擾,則會過度亢奮,反而為害,引起心脈或心神功能異常。《靈樞·淫邪發夢》說:“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最早提出心氣亢盛的病機。《諸病源候論·心病候》說:“心為髒,而主裡,心氣盛,為神有餘,則病胸内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臂膊腋間痛,兩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氣之實也。”詳細闡述了心氣亢盛病機所引起的各種臨床表現。心氣亢盛的病機可分為氣滞心氣、痰阻心氣和寒凝心氣三個方面。

①氣滞心氣:心氣貴在周流不息,一刻不可停滞。七情所傷,氣機不暢,可使心氣郁滞,引起氣滞心脈或氣閉心神等病變。

氣滞心脈:情志怫郁,或長期、持久的精神刺激,幹擾心緒,心情不暢,而緻心氣郁滞。如《症因脈治·心痹》雲:“心痹之因,或焦慮勞心,心氣受傷。”心氣不能推動血行,血流滞塞,而緻心脈痹阻,不通則痛。表現為心胸憋悶脹痛,牽引肩背,時作時止,善太息。此種心痛以脹為主,與精神情志因素變化密切相關。如《靈樞·口問篇》所說:“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雜病源流犀燭·心病源流》更明确指出:“七情之由作心痛。……除喜之氣能散外,餘皆足令心氣郁結,而為痛也。”

當今醫學治病的誤區:心髒病濫做手術而忽視病因病機(三)

氣閉心神:強烈的精神刺激,惱怒驚駭,或悲痛欲絕,情志過極,遏阻心氣,輕者可見胸中氣塞、心胸痞悶不舒、喘促氣粗等症。這是由于心主神志,情志過極,心氣被遏,進而影響肺氣不利,心肺氣機同時阻滞,氣停胸中,上逆而成。重者氣血逆亂,蒙閉心神,心不主神志,突然昏倒,神志不清。《景嶽全書·雜證谟·厥逆》雲:“氣實而厥者,其形氣憤然勃然,脈沉弦而滑,胸膈喘滿,此氣逆證也。”此乃氣機郁閉而成的氣厥實證,與心氣郁滞有密切的關系。胸膈喘滿,為氣郁傷肝損心,肝心氣滞,肺失肅降,肺氣上逆所緻;卒然倒仆,神志不清,心神昏愦,非心竅蒙閉,絕不可見。說明心因受到強烈精神刺激,心氣陡然閉塞逆亂,進而心神失司,導緻昏仆。

②痰阻心氣:痰濁是津液失調停于體内而形成的病理産物。痰濁内停,阻滞心氣,既可痹阻心脈,又可蒙閉心神。

痰阻心脈:素體肥胖,或痰濕内盛之人,因痰濁之邪久戀,粘滞難行,增加心氣阻力,可使心氣困頓而郁滞。氣機不暢,心血運遲,漸緻心脈痹阻。可見心胸憋悶疼痛,心悸氣短,身體困重,舌苔厚膩等症。《症因脈治·胸痹》指出:“胸痹之因,飲食不節,饑飽損傷,痰凝血滞,中焦混濁,則閉食悶痛之症作矣。”《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篇》曰:“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湯主之。”《金匮要略心典》在注釋時雲:“胸痹不得卧,是肺氣上而不下也;心痛徹背,是心氣塞而不和也,其痹為尤甚矣。是以然者,有痰飲以為之援也,故胸痹藥中加半夏以逐痰飲。”詳細闡明了痰濁壅塞心肺之氣而緻心脈痹阻的病機。

當今醫學治病的誤區:心髒病濫做手術而忽視病因病機(三)

中醫認為,氣虛血瘀是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根源。疾病的發生往往會影響氣血的正常循環,導緻氣血失衡,髒腑得不到足夠的濡養。在此基礎上,髒腑逐漸虛衰,精氣神逐漸消耗,最終導緻髒腑功能衰退,生命垂危。随着年齡的增長,人體的正氣不斷消耗,氣虛導緻血行無力,加重瘀血的阻滞。這種情況形成了一種複雜的局面,即“虛實夾雜”、“氣虛血淤”,進一步加劇了心血管疾病的發展。對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中醫強調調理氣血、活血化瘀。通過調整氣血平衡,增強髒腑功能,以恢複身體健康。

淤血是導緻心血管疾病的因子,若單純祛淤又會傷正,使正氣更虛;若單純補益,對一些老年病愈補愈滞,愈補愈虛。最妥善的方法就是:固本清源,即益氣活血。因氣行則血行,益氣有利于化淤。

當今醫學治病的誤區:心髒病濫做手術而忽視病因病機(三)

中醫深究氣虛血淤症的成因,認為它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氣虛導緻血液無法正常運作,進而形成淤血;另一方面,淤血的阻遏使得氣血受損,同時妨礙新血的生成,進而形成氣虛。在治療上,除了補充氣血,我們還應巧妙地運用能夠化解淤血的藥物。但需注意,許多化瘀藥物會損耗正氣,是以對于血瘀患者,即使他們沒有氣虛的症狀,我們在化瘀的同時也要适當加入補氣的藥物,以保持身體的平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