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今医学治病的误区:心脏病滥做手术而忽视病因病机(三)

作者:经方中医张先生

心病偏实主要因感受外邪或病理产物停留所致。外邪以火、热、寒为主,易致心火亢盛和寒凝心脉;而病理产物可为痰浊、水饮停留,闭阻心脉、心神。此外,痰火互结也可扰乱心神,气滞、血瘀可阻滞心脉。然而,这些因素仅为引起心实的要素之一,必须还有心气和心阳的亢盛,才能与邪气相争,产生机能亢奋、有余的实性病机变化。因此,对于心实病机的认识需综合考虑痰、火、寒、气、瘀等多方面因素,以及心气和心阳的作用。

当今医学治病的误区:心脏病滥做手术而忽视病因病机(三)

1)心气亢盛:心气是推动血液正常运行的主要动力和前提条件,亦是保证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心气以和为顺,若受邪气侵犯或病理产物干扰,则会过度亢奋,反而为害,引起心脉或心神功能异常。《灵枢·淫邪发梦》说:“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最早提出心气亢盛的病机。《诸病源候论·心病候》说:“心为脏,而主里,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臂膊腋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详细阐述了心气亢盛病机所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心气亢盛的病机可分为气滞心气、痰阻心气和寒凝心气三个方面。

①气滞心气:心气贵在周流不息,一刻不可停滞。七情所伤,气机不畅,可使心气郁滞,引起气滞心脉或气闭心神等病变。

气滞心脉:情志怫郁,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干扰心绪,心情不畅,而致心气郁滞。如《症因脉治·心痹》云:“心痹之因,或焦虑劳心,心气受伤。”心气不能推动血行,血流滞塞,而致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表现为心胸憋闷胀痛,牵引肩背,时作时止,善太息。此种心痛以胀为主,与精神情志因素变化密切相关。如《灵枢·口问篇》所说:“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更明确指出:“七情之由作心痛。……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当今医学治病的误区:心脏病滥做手术而忽视病因病机(三)

气闭心神:强烈的精神刺激,恼怒惊骇,或悲痛欲绝,情志过极,遏阻心气,轻者可见胸中气塞、心胸痞闷不舒、喘促气粗等症。这是由于心主神志,情志过极,心气被遏,进而影响肺气不利,心肺气机同时阻滞,气停胸中,上逆而成。重者气血逆乱,蒙闭心神,心不主神志,突然昏倒,神志不清。《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云:“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此乃气机郁闭而成的气厥实证,与心气郁滞有密切的关系。胸膈喘满,为气郁伤肝损心,肝心气滞,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卒然倒仆,神志不清,心神昏愦,非心窍蒙闭,绝不可见。说明心因受到强烈精神刺激,心气陡然闭塞逆乱,进而心神失司,导致昏仆。

②痰阻心气:痰浊是津液失调停于体内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痰浊内停,阻滞心气,既可痹阻心脉,又可蒙闭心神。

痰阻心脉:素体肥胖,或痰湿内盛之人,因痰浊之邪久恋,粘滞难行,增加心气阻力,可使心气困顿而郁滞。气机不畅,心血运迟,渐致心脉痹阻。可见心胸憋闷疼痛,心悸气短,身体困重,舌苔厚腻等症。《症因脉治·胸痹》指出:“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心典》在注释时云:“胸痹不得卧,是肺气上而不下也;心痛彻背,是心气塞而不和也,其痹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饮以为之援也,故胸痹药中加半夏以逐痰饮。”详细阐明了痰浊壅塞心肺之气而致心脉痹阻的病机。

当今医学治病的误区:心脏病滥做手术而忽视病因病机(三)

中医认为,气虚血瘀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根源。疾病的发生往往会影响气血的正常循环,导致气血失衡,脏腑得不到足够的濡养。在此基础上,脏腑逐渐虚衰,精气神逐渐消耗,最终导致脏腑功能衰退,生命垂危。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正气不断消耗,气虚导致血行无力,加重瘀血的阻滞。这种情况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局面,即“虚实夹杂”、“气虚血淤”,进一步加剧了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医强调调理气血、活血化瘀。通过调整气血平衡,增强脏腑功能,以恢复身体健康。

淤血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因子,若单纯祛淤又会伤正,使正气更虚;若单纯补益,对一些老年病愈补愈滞,愈补愈虚。最妥善的方法就是:固本清源,即益气活血。因气行则血行,益气有利于化淤。

当今医学治病的误区:心脏病滥做手术而忽视病因病机(三)

中医深究气虚血淤症的成因,认为它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气虚导致血液无法正常运行,从而形成淤血;另一方面,淤血的阻遏使得气血受损,同时妨碍新血的生成,从而形成气虚。在治疗上,除了补充气血,我们还应巧妙地运用能够化解淤血的药物。但需注意,许多化瘀药物会损耗正气,因此对于血瘀患者,即使他们没有气虚的症状,我们在化瘀的同时也要适当加入补气的药物,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