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戰時期,國軍進入緬甸明明是和日軍作戰,為何還被英軍處處針對

作者:雨田觀史海

曆史上的英國,一直以來就是以“攪局者”而聞名,甚至為此鬧出過不少笑話,特别是二戰時期,如果說軸心國搞笑擔當是喜愛面條的意大利,那麼盟軍這邊則是喜歡攪局的大英帝國。

在二戰中,為了證明自己是依舊是盟軍大佬和世界霸主的英國人,從戰争開始就在盟軍這邊整活,怒刷幾波存在感,而盟友們也顯然被英軍的這個操作給秀的一頭包。

甚至有好多國軍将領稱其為“日軍在盟軍中卧底”,可謂是——“幹啥啥不行,搗亂第一名”

抗戰時期,國軍進入緬甸明明是和日軍作戰,為何還被英軍處處針對

擅長攪局的約翰牛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在二戰開始後,英軍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在歐洲讓德軍在西線打的節節敗退,搞了個敦刻爾克還大吹特吹。到了北非欺負難兄難弟意大利,最後還讓隆美爾的幾萬北非軍團給纏住了。

在北非和歐洲戰場處處受限英軍,到了亞洲戰場,也讓曾經的迷弟日本在二戰初期給胖揍。

珍珠港事變後,日本南方軍迅速南下,山下奉文的帶領下,香港40天淪陷,馬來西亞也撐不過50天,而号稱東方最堅固堡壘的新加坡才10天就投降,10萬英軍被俘,成為了二戰以來英軍最恥辱一戰。

陸軍打成這樣,海軍也差不到哪裡去,在戰役開始後菲利普上将帶領的英國遠東艦隊,被小澤治三郎的航母編隊打成篩子。

抗戰時期,國軍進入緬甸明明是和日軍作戰,為何還被英軍處處針對

在新加坡跟日軍投降的英軍

是以,馬來戰役結束後,英國在遠東的最後一塊殖民地,也僅剩下中南半島的緬甸了。

而在這危急的時候,英國人不得已低下高貴的頭顱轉而向美軍和老蔣求助,而為了援助英軍,老蔣将以第5軍為首的精銳部隊組成了10萬遠征軍,在羅卓英和杜聿明的帶領下進入緬甸援助英軍。

1942年3月,在新加坡戰役結束休整後,日軍4個師團突進緬甸。

被吓破膽的英軍可謂是節節敗退,就連他們從北非調過來的沙漠之鼠第七裝甲師,也被日軍打的抱頭鼠竄。而這些暴打他們的日軍甚至在裝備上還落後于他們。

有一個搞笑的例子就是,在緬甸某戰場上日軍33師團不過才兩個步兵大隊的兵力,就敢拿着簡易的燃燒瓶,攆着英軍的坦克跑。

而這要擱在兩年前的諾門坎,這些日軍早就被蘇軍直接用機槍打成篩子。

抗戰時期,國軍進入緬甸明明是和日軍作戰,為何還被英軍處處針對

入侵緬甸的日軍

1942年4月,知道緬甸不可守的英軍想着迅速撤退到印度去,但後面依然有7000英軍被日軍圍在了仁安羌油田附近。而接到盟軍總部(當時是英國人亞曆山大負責)在接到增援和掩護英軍撤退的指令後,國軍遠征軍也快速馳援戰場,其中新38師一個團在劉放吾團長(很多人說戰役是孫立人直接指揮的,其實是一個常識錯誤)的帶領下很快和日軍交上火,并撕開了拼牆河防線。兵靠着側翼迂回,偷襲包抄,阻擊設伏将日軍耍的暈頭轉向,解救了7000已成驚弓之鳥的英軍,以及500名的英國僑民。

這也使得原本已經被切斷封鎖線,瀕臨崩潰的英軍,再次看到了久違的敦刻爾克奇迹。

抗戰時期,國軍進入緬甸明明是和日軍作戰,為何還被英軍處處針對

仁安羌被解救英軍和國軍合影

不過戰後的英國人,可不承認自己被曾經的手下敗給救了,于是就千方百計的賴賬。

一方面亞曆山大等人說此次解救行動完全是出自英方的緊密策劃,另一方面也将這次突圍行動說成是英軍和國軍的裡應外合,更多的是靠7000英軍強大的火力壓制日軍,劉放吾的國軍隻是起到牽制作用罷了。

如果說對于解救他們國軍是為了面子耍賴的話,在緬北反攻階段英軍則對于作戰更多是扯後腿。

在最初的反攻作戰裡,盟軍的作戰計劃是美軍確定後勤保障,每天提供5000噸物資和500架飛機,英軍憑借着海軍優勢,在緬甸中南部執行兩栖登陸作戰,并派遣軍艦進入爪哇海和南海牽制日本海軍。國軍則在國内組織20萬人的遠征軍,二次入緬作戰。

但這個兩路反攻緬甸的計劃出來以後,英國人則是開始扯後腿了。

抗戰時期,國軍進入緬甸明明是和日軍作戰,為何還被英軍處處針對

在緬甸艱苦作戰的英軍

英軍駐印總司令韋維爾将軍則是認為兩栖作戰登陸緬甸中部作戰,後勤很困難拒絕同時從日軍後方登陸,而且還拿出了英軍海軍将加大在北非的行動為由拒絕在孟加拉灣展開軍事行動打擊日軍後方。

不僅如此,害怕國軍在印度做大的英國人,則是以後勤壓力大為借口拒絕增加在印度受訓的國軍隊伍和物資供應,雖然勉強同意在進行反攻,但英國人隻承諾在在投入3個師的兵力進行幫襯。

抗戰時期,國軍進入緬甸明明是和日軍作戰,為何還被英軍處處針對

和駐印軍聯合作戰的英軍部隊

在反攻路線的選擇上,史迪威想從英帕爾進行反攻,這裡地勢平坦适合大兵團作戰,可以通往更為開闊的緬甸平原。

但英國人可就不樂意了,一直阻撓這個方案實施,後來也因為這事一直拖到日軍進攻英帕爾而結束。而以至于英軍不肯讓出英帕爾進攻,導緻遠征軍和駐印軍從緬北山區反攻,在崎岖的野人山和叢林等艱苦的條件下和日軍作戰,徒增盟軍的傷亡。

抗戰時期,國軍進入緬甸明明是和日軍作戰,為何還被英軍處處針對

未能從英帕爾反攻,而深陷滇緬的遠征軍

為何英軍老是搗亂

可能很多人想不通,在緬甸作戰的國軍明明是幫他們去打日本人的,為何英軍總是給遠征軍将士們拖後腿,擺出一副我不好過你也不好好架勢。

而的如果要深究英國人為何喜歡拖後腿的原因,其實不外乎這幾點。

首先,就是傳統使然。

将曆史上的英國的稱為“攪局者”可是一點都不冤枉他們,作為懸浮在歐洲大陸之外的島國,英國人始終被歐陸其他國家排除在外,好感度甚至要低于東邊的大毛熊。

而英國人也始終擔憂自己會被其他歐洲大陸的國家吞并。是以在外交上一直奉行“歐洲均衡政策”,不讓歐洲國家一家獨大。一旦發現誰有統一歐洲大陸的趨勢,就聯合其他歐陸國對其進行制裁。

正如他們的鐵血宰相丘吉爾所說:

“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
抗戰時期,國軍進入緬甸明明是和日軍作戰,為何還被英軍處處針對

二戰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

在18-19世紀,大革命之後法國有席卷歐洲之勢,于是他們就聯合普魯士和沙俄以及奧地利等國成立反法聯盟。到了18世紀50年代,又因為克裡木半島的利益,毅然和自己盟友翻臉,聯合法國對其進行攻擊。而到了20世紀初,當普魯士有鲸吞歐洲的趨勢後,他們又和老對手法國以及十幾年前還是仇人的沙俄聯合,組成了協約國集團。

但在一戰勝利之後,又對沙俄(蘇俄)用兵,可謂将均衡政策拿捏的爐火純青。

而了解到英國的這種傳統,就不難了解他們為何一直在緬甸戰場上拖後腿。

抗戰時期,國軍進入緬甸明明是和日軍作戰,為何還被英軍處處針對

在進行反攻的英軍

其次,就是不想讓出緬甸。

二戰的亞太(遠東)實際上已經是以老美為主導,而從一戰開始,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國,早就沒有當年日不落的盛景,大量的殖民地獨立,英聯邦各國也拖入美帝的懷抱,除了歐洲的一畝三分地,他們在亞太就就剩下馬來亞和緬甸。

而當時的情況是,這兩個地方已經被日本占領,可歐洲反攻在即,英國人已經伸不出手來處理這個問題。但他們又不想讓老蔣和美軍把手深入緬甸。

于是他們在亞洲戰場就一直采用“拖戰術”,龜縮印度,等解決完歐洲再反攻亞洲。

抗戰時期,國軍進入緬甸明明是和日軍作戰,為何還被英軍處處針對

在二戰末期,滇緬戰場已經是美軍和國軍主導了

但另一面老蔣的國民政府來說,又是不一樣,二戰對與老蔣來說,是一場災難更是一個機會。

在武漢會戰後,老蔣已經意識到的日本壓根占領不了東亞。到了二戰開始後,日本也是敗局已定。1943年的開羅會議,也讓老蔣擠進了三巨頭行列,而這在20年前的幾大國在巴黎的和會上,顧維鈞等人代表的北洋政府,連凳子都沒得坐。要不是顧維鈞等人據理力争,可能連參加會議的資格的都沒有。

而面對身份的轉變,英國人應該是最不爽,當然他們更擔心的是,老蔣的崛起會打破亞太的平衡和損害他們在遠東的利益。

抗戰時期,國軍進入緬甸明明是和日軍作戰,為何還被英軍處處針對

丘吉爾對于老蔣的崛起并不算太高興

其實英國人當時完全是多想,人家老蔣壓根就不想占領緬甸。

其實當時的老蔣之是以極力遠征緬甸,除了是作為盟友出兵幫助之外,更多是打通滇緬公路,在緬北建立物資輸送通道,這從老蔣重點建設雲南就能發現,而隻有這一條國際運輸通道,才能確定關内戰場能持續抗日。

但已經被國民政府崛起酸的不行的英國人,可不這麼想,他們認為國軍在緬甸實行的是“驅狼吞虎”之策,一旦以國軍主導的反攻能成型,崛起的老蔣肯定會将手伸進中南半島,甚至馬六甲。

按照當時國軍新1軍軍長鄭洞國的說法

“韋維爾将軍之是以反對,我們從英帕爾反攻,主要就是怕“軍隊一旦進入緬甸中南部,就會加大國軍對緬甸的影響,對大英帝國重新控制這個殖民地不利……”。
抗戰時期,國軍進入緬甸明明是和日軍作戰,為何還被英軍處處針對

國軍和美軍在進行聯合指揮,英國人表示很酸

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在其回憶錄中也是這麼擔憂。在其1944年2月和羅斯福的的電報中闡述了其觀點。

“我一向主張空運(駝峰航線)支援中國抗戰,我當然贊成繼續支援中國抗戰,病蟲境内進行空軍活動。但我十分反對在緬甸北部進行大規模戰役,這是對日作戰最不利的一點”

是以,無論是從英國的均勢的外交政策,以及對緬甸殖民地的控制,他們都既不想阻止遠征軍在緬甸作戰,又不想将緬甸作為主要戰場擴大戰役,是以做事磨蹭和拖後腿是理所當然的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