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太極拳的七個境界

作者:真知趣

學練任何一家太極拳都須按境界等級進行,境界等級不對,不僅不能提高自己的太極拳水準,甚至會南轅北轍,離太極拳的真髓越來越遠。

由于太極拳之理既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又有自身的實修特性,是以,實際學練的過程中,往往“失之毫厘,謬以千裡,許多鐘愛此拳之士窮畢生精力仍不解其中奧秘。”也因之與太極拳奧妙無窮的風采、魅力無限的境界失之交臂,進而徒留悲傷和歎息在心頭。

  循序漸進是太極拳修煉的重要原則。這裡的“序”字,就是程式。程式指的是先後排列順序,不能馬虎,不能錯亂,不能颠倒,不能想當然的根據原來的參照系去追求。

  筆者學練的内功太極拳,有三個學練步驟:第一步驟,學練過程中反複體察神意氣和形的關系,由開始的不能相融進入到陰陽互孕;第二步驟,通過着熟,懂勁,階及神明來感悟;第三步驟,感受含三為一,使套路招式、内功心法、太極思維融合一起。一開始不好融合,但到最後,必須融合到一起。

  從水性太極拳的角度來看,亦有三個學練階段:第一階段,初級,小乘着熟階段,即太極拳的有為法,世間法(智),強調為拳日益,一法生萬法,明了太極拳的名和相——學架子、入架子。第二階段,太極拳中乘懂勁階段二、中級,太極拳中乘懂勁階段,即太極拳無為法,屬于出世間法(智)。強調為道日損,萬法歸一法——悟架子,出架子。第三階段,太極拳大乘神明階段,明了流體、無力、無為、無根、無量、無形、無相、無住等太極思維——進入了改架子、創架子、無架子階段。

  綜合起來,可勉強劃分出為以下七個境界。

  第一個境界:

  打基礎

  開始學練内功太極拳的時候,全日制學練時,最初的10多天最為困惑,許多人都感覺自己特别笨。其實,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為太極拳内功心法的術語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對于人們已建立的知識參照系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和體驗——也可能這方面本身就是一張白紙,連個參照物都沒有。但是,這是培養、激發内功的重要途徑,這個途徑必須從一開始就樹立起來,否則光顧得盡快學會動作,然後去追求動作的規範與否,就會與秘傳内功太極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來越遠。這樣學練太極拳幾年、十幾年,隻能練太極拳套路——隻相當于天天練體操,可取得活動筋骨的效用,而太極拳豐富的内涵之滋味就無從品嘗。是以,學太極拳的第一階段,關鍵的關鍵就是解決如何學拳,如何練拳的問題。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學會動作要領,粗通神意氣的内涵,并能一點點融進行拳走架的過程中。

  第二個境界:

  内外相合

  著名學者南懷瑾在《易經雜說》一書中指出:“中國道家講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須打通任督二脈。所謂任督二脈打通,就要‘黃中通理’,這個‘黃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體的是人的内部腸胃一切都好,黃就是中央的顔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國醫學上的‘腠理’,就是皮膚毛孔。工夫做到了,修養夠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個毛孔都通了,這個時候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到達身體來了,面上都有光彩。這時真美,充滿了四肢,都全身暢通了,那麼,‘内聖外王’,内在有了這樣高的修養,如果有機會發到外面,發于事業,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麗極了。”這段話所說的内涵,可以通過太極拳的修煉來實作。如何實作,關鍵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自身與大自然互相融合、彼此貫通。内外并非指身體之内部與肌膚之表層在人體構造層面的劃分,而是練拳者由神意氣形所構成的功夫,在與外界大自然之氣的交流、融合、混化、貫通的過程中不斷地吐故納新、充盈壯大。原北京市武協副主席汪永泉先生所傳的太極拳中,修煉内外相合最暢達的途徑就是三道氣圈。

  第三個境界:

  上下相随

  一般來說,三道氣圈有了基礎後,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就要多體會上下相随了。關于上下相随,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楊澄甫先生曾說過:“上下相随者,即太極拳論中所雲: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随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動,即散亂也。”這是有關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論述,這是拳理。

但是,上下相随,不僅僅是“上面的手如何動,下肢的足也如何動。”在内功太極拳秘傳的方法中,還有特殊的練法,那就是三道氣圈平行散出之後,肩氣圈主引領兩臂的運作;胯氣圈主引領兩腿的起落與移動;腰氣圈是肩、胯氣圈的主導與媒介。此外,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過程心意和軀體散亂,進而使平行的三道氣圈能協調一緻地運作,一定要在三道氣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條身中垂直線(想象的思維線),這時,身形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移動,全憑這條身中垂直線的引領與操縱,由此就可求達在内外相合的基礎上做到上下相随。

  修煉丹道之功或藏密之法有修中脈之說,其實,在太極拳修煉的過程中也有與此說法相類似的身中垂直線修煉的内容。在上下相随的進展階梯階段,此是一個長期修煉的過程。

衡量身中垂直線的修養水準标準有三:

第四個境界:  融進内功

  許多人僅僅滿足于演練拳架子套路,以為一門心思的天天演練就可以功夫上身;豈不知太極拳還必須經曆修拳階段的身心錘煉,這個階段重要的内容就是拆開揉碎了,讓每個動作姿勢的運作與轉換,都融入内功之術。

  流行的太極拳主要是把每個式子的應用法作為此階段的内容,比如,白鶴亮翅、高探馬、扇通背等等是對付什麼招式的;而内功太極拳此階段的重點,必須放在每個分解動作都依賴相應的内功心法的催發下自動運作。雖然學内功太極拳之始就必須内功心法和拳架套路一起學練,但一般人并不容易出來内功,是以,此階段一定要糾正并逐漸杜絕隻運動形體的空架子現象。隻有意識到太極拳必須使術與招相融合才能達到知行合一,逐漸達到“招中有術,術由招出”,到此境界,便可體會與感悟太極拳架陰陽相合的奧妙,為下一步進入揉手的應用打下實實在在的基礎。

  如何做到融進内功呢?

  第五個境界:

  内在充實

  左右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單鞭、雲手、下勢、抱虎歸山、肘底錘、十字手等等特定姿勢的漂亮與否,練習者往往将之看得很重,也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思維關注姿勢的弊病始終改不了,渾身僵硬也就很不容易去掉,進而形成自身神意氣對形體動作過分依賴;有的人甚至會因之出現血壓升高等病理現象。是以,必須從“松散通空”進入到“松空圓滿”。

  盤練太極拳架時,梢節的松開、松散、通空尤為重要。松開就是松開身體的各大關節,使之形成流體、彈簧狀态。松與散能使手部内氣在自身氣勢的外緣與大自然的外氣自然交融;也便于實作佛家所說的“色即是空”的境界。如何實作與外界之氣的交融使之與身體形成一團混元氣呢?關鍵的關鍵就是在太極拳的修煉過程中,一般來說,此階段訓練要重點體會左右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單鞭等動作。特别是單鞭中“一身背五弓”,關于“空四梢”的内在的訓練等要反複進行。

  “松散”之後必須要伴“通空”,“通空”之後必然要進入“松空圓滿”——松沉、松淨、松柔、松化,内在裡

  第六個境界:

  過河扔船

  社會上練學太極拳,很多人往往越學越多。學會24式,學42式、48式、88式等等。結果,每天早晨練拳為了不忘記套路,則要把這些套路都打一遍。但是,這樣學練的結果,往往精力付出得很大,效果卻不理想。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許多太極拳愛好者拳架研習熟練後,往往抱着拳法套路不放,一輩子在拳套上下工夫,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去拜訪一個太極拳老前輩。這個太極拳愛好者問:“您是練哪一家太極拳的?”這讓太極拳老前輩很為難,因為太極拳的各家各派,隻不過是門,進了門,則要忘記門,專心領悟、欣賞門裡的風景才對,是以,這個老前輩隻好以沉默回答之。因為這個老前輩,已經很多年不練完整的拳架子了,許多招式招法的名稱都已忘記了。

  為學日益,初學的時候要盡可能多學學,多練練,到了一定階段,則必須“損之又損”,動作招法越來越自然随意,内功心法簡潔明了,不複雜煩瑣——脫離太極拳門派的特性和原有拳架子的束縛,進入改架子→創架子→無架子的階段了。這個階段,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到了這個境界就能自然實作了。

  第七個境界:

  自然無為

  傳說楊式太極拳内功傳承體系中,有一描述楊家祖孫功夫進階的圖畫——“全圖共十三層台階,最高處繪着一座南天門,第八層台階标志着師祖楊祿禅的名字,健侯公排在第六層台階上,班侯公排在第五層,少侯公排在第四層……”這圖畫中第一層的意思為懂勁,第二層是能用勁……,到第十三層才能達到出神入化之境。”

這個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