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演活曆史人物 項堃進戰犯所于藍入住渣滓洞 李雪健發現帥府秘密

作者:掌心春秋

觀衆對一個演員的最高評價,莫過于稱其“演啥像啥”。

這看似簡單一句話,真正做到可是非常不容易。

新中國的一些影視劇表演藝術家,為了讓自己飾演的藝術角色留名青史,做了極大努力,也留下了不少佳話和轶聞趣事。

古月----演毛主席

軍旅出身的古月,原名胡詩學。1939年生于湖北漢口,從小生長在孤兒院,1949年參加解放軍。1979年被葉帥親自圈定為飾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員。當時,古月是解放軍昆明軍區的一位普通文化幹部。

1976年9月9日,人民領袖毛澤東永别塵世。億萬人民懷念毛主席,熱切期盼在螢幕上再現老人家的生動形象。

1978年,國家文化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分别下發通知,在全國全軍範圍内挑選适合塑造無産階級革命領袖形象的特型演員。胡詩學是經過層層挑選出來的二十多位扮演者之一。

葉帥就此事曾對有關上司同志說:“蘇聯有個叫史楚金的列甯扮演者,國家為了培養他,專門給他創造了一個模拟當年列甯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向他提供一切有關列甯的資料。這一切,就是為了讓演員抛去自我,在氣質、心理以及生活習慣上,都最大限度地與所飾演的角色融為一體,達到藝術創作的最佳境地。”

葉帥說:“我們對特型演員的培養如何,我不了解。但演毛主席,可不是鬧着玩的,演員必須多讀毛主席著作,多看有關紀錄片,廣泛收集毛主席各個時期的照片,查資料,練表演,刻苦鑽研,精益求精,這樣才能演好領袖形象。”

有了中央上司的認可,古月榮幸地于1980年1月進入八一電影制片廠,成為演員劇團中的一名特型演員。

如何演活曆史人物 項堃進戰犯所于藍入住渣滓洞 李雪健發現帥府秘密

不久,古月便在影片《西安事變》中首次亮相,一舉赢得了觀衆認可。

其後,在十幾部影視片和兩個舞台劇中,古月又成功地塑造了從1921年至1965年跨度的毛澤東主席形象,進而進入了全國知名演員行列。

古月扮演的毛澤東主席,能夠展現出偉人博大的軍事家戰略家的胸襟和豪邁的詩人氣質。他不斷努力揣摩毛主席性格的精髓,将其性格中樂觀、豁達、堅強以及所具有的遠見卓識和非凡膽略,都盡可能表現出來,讓所塑造的毛主席形象栩栩如生。

影片《開國大典》女導演肖桂雲說:“古月的外貌很接近毛主席,他自己也很努力學習毛主席生活和工作時的聲音和姿态。但是我們當時拍戲還是幫他改掉了一些不足。” 肖桂雲說,最初,古月習慣模仿主席叉腰和揮手動作,但“一個人坐着聊天時手叉腰是不恰當的。我們讓古月多加斟酌,告訴他,角色的一舉一動不是簡單的外部動作,更需要反映人物内心,他後來做得很好。”

古月一直把扮演毛主席當做無尚光榮的政治任務,十分珍惜這一得來不易的藝術機遇。

為了演好、演活人民熱愛的偉大領袖,他每日每夜閱讀和研究有關毛主席的資料和教材,反複觀看毛主席的珍貴影片資料。經常在深夜還揣摩毛主席的神态動作。連一個細微表情也不放過,一個手部動作也熟記于心。

他把所有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都條理分明放在一起,家裡的許多牆壁貼滿了毛主席的照片。隻要自己一擡頭一低頭,就随時能看到毛主席的資料和圖檔,以友善自己思考和記憶。

據說為了演好毛主席的一個抽煙動作,古月曾練習了上千次。

為了适應不同時期毛主席的體型,古月還要配合節目組的要求增加和減少體重。

在拍攝《四渡赤水》的時候,古月的體重有一百六十斤,而當年的毛主席還比較瘦,于是古月就在兩個月裡減肥二十斤。

從影片《西安事變》上映開始,古月出演的領袖形象就吸引了億萬人,無數觀衆覺得毛主席好像真的又回到了人民當中。

古月藝術道路紅火起來,他成了各界最為認可的演毛主席特型演員,全國不斷有劇組來找他約檔期拍戲。

此時的古月,并沒有因為取得的成就飄飄然,反而繼續鑽研探索,力求把毛主席演的更“像”其本人。

為此,古月特地跑到湖南湘潭生活了一段時間,專門去學習毛主席的說話口音。

如何演活曆史人物 項堃進戰犯所于藍入住渣滓洞 李雪健發現帥府秘密

他還多次采訪和接觸毛主席的親屬、生前警衛和身邊從業人員,了解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細節,仔仔細細做筆記,豐富自己的表演基礎。

毛岸英的妻子劉思齊,也被古月所扮演的毛主席形象所震驚。劉思齊和毛岸英結婚僅一年時間,毛岸英就犧牲在了北韓前線。

古月為了深入了解毛主席那時候的心境,決定親自和劉思齊見面聊一聊。

在這次見面交流中,劉思齊拿出了自己結婚後主席爸爸給她寫的10幾封親筆信。

劉思齊走到古月身邊,動情地請他看看每一封信的擡頭。

古月連忙點頭應允,并打開每封信觀看。

在看到每封信紙開頭的一刻,古月的熱淚不由奪眶而出。因為每封信的擡頭都是一樣的一句話:

“我親愛的女兒:”

短短一句話,讓古月體會到了毛主席不僅是人民的偉大領袖,更是一個家庭中慈祥的父親···。

正因為古月對扮演毛主席的傾情努力,其作品才得到了人們的一緻認可。

從影27年間,古月在八十多部影視作品中出演了毛主席。是演毛主席次數最多的特型演員。

他曾獲得1990年、1993年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2001年3月,古月因為突出的藝術成就,成為全軍17位文職将軍之一。

作為比較形神兼備的特型演員,古月曾說:“演主席是我終身的任務,我會一直演下去。我最想演一些鮮為人知的老年毛主席的形象···”

很遺憾的是,2005年7月2日,古月在廣東三水市因突發心肌梗塞搶救無效去世,藝術道路戛然而止。那年,他才68歲。

要說古月演的毛主席有多像?毛主席女兒李讷對他的認可應是最有力的佐證。

1990年,李讷前往河北西柏坡探班《大決戰》劇組,在片場見到古月飾演的他父親形象,竟然忘情地直接抱着古月痛哭起來,還連連說:“您真像爸爸,太像了,我爸爸的手也這樣硬···。”

李雪健----演張作霖

如何演活曆史人物 項堃進戰犯所于藍入住渣滓洞 李雪健發現帥府秘密

被譽為優秀表演藝術家的李雪健,就屬于“演啥像啥”的演員。

他在舞台和螢幕上塑造的林彪、宋大成、焦裕祿、宋江、楊善洲、張作霖等藝術形象,個個個性鮮明,活力四射。

有人說,李雪健可能是外貌最不像大軍閥張作霖,但演得最像張作霖氣質的演員。

張作霖,是人所共知的民國重要曆史人物,是個出身綠林,當過北洋軍政府大帥的頭号軍閥。

在電視劇《少帥》中,李雪健抓住張作霖有膽略有智謀沒眼界的性格特點,把當年叱咤風雲的東北王演繹得活靈活現。

在《少帥》這部戲中,李雪健隻是綠葉,但他演的角色光芒甚至超過了主角“少帥”。無數觀衆認為,李雪健扮演的複雜多面的“老帥”,堪稱此劇中最大的亮點。

為了演好張作霖這個亂世枭雄,李雪健翻史書、查資料、老老實實體驗生活,目的就是為了演好戲,為了“不給劇本拉分,不給導演丢人。”

在拍攝前,李雪健專門去沈陽張作霖曾經的大帥府探訪。

在那裡,他偶然發現了一個秘密。

原來,在沈陽大帥府的後院,還有間祠堂,當年隻有張作霖可以進去,連他兒子張學良都不知道裡面是什麼。直到張作霖被炸傷去世後,人們打開這間祠堂才發現,張作霖在這裡供奉的是中國民間傳統中代表忠義的關公。

看到這,讓李雪健豁然懂得了“忠義”二字在“張大帥”心中的份量。

李雪健說:“張作霖把關公當成自己的偶像,說明他還是很看重道義的。”

由此,在劇中诠釋老帥的過程中,李雪健在慣常了解的張作霖固有的匪氣、蠻霸、狡猾之外,還增加有了一層義氣,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曾有媒體采訪李雪健時問他:在演《少帥》這部戲之前,張作霖在您心裡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李雪健回答:“因為1989年我拍過電視劇《李大钊》,在裡面我演李大钊。劇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情節,就是張作霖在北平當安國軍大元帥的時候,是他下令從俄國駐北平使館把李大钊抓起來的,以後又送李大钊上了絞刑架。當時我演李大钊,我挺恨這個張作霖。”

李雪健說,雖然過去也對張作霖知道一些,但是要演他,我覺得還是要找很多有關他的資料,包括電視上一些專題,學者、評論家對于那段曆史的采訪等,這些工作是必須做的。

李雪健還認為,演曆史人物一定要吃透劇本,吃透導演關于拍這個劇的想法和思路。

他說,比如《少帥》劇張黎導演給我提出來有歇業作霖内涵的五個字:天、地、君、親、師。根據導演這五個字,作為演員,就是說我要了解導演對于這五個字的具體想法。那麼我來演這個曆史人物,哪些是我的優勢,哪些是我的弱勢必須想好。當然,這個人物畢竟不是我,我要去演他。有時候,我要盡量地往這個人物上靠。靠是兩方面的,一個内、一個外,一個神、一個形。

李雪健在評價所飾演的角色張作霖時說,應把他歸到哪一類名人呢?不太好歸類。

他說,世界名人就分兩大類,一類是名垂青史,一類是遺臭萬年。你說把張作霖歸到哪一個?你把他歸到遺臭萬年,他統治東三省的時候沒有丢失一寸土地,他知道輕重。你說他遺臭萬年嗎,他殺害李大钊,他為了個人的利益不擇手段,戲裡有表現,他不可能是名垂青史,是以他是一個很複雜、很傳奇的人物。

在拍攝《少帥》時,劇組為李雪健量身制作了不同種類的服裝,從禮服、長袍到大帥服、軍裝,任他挑選。但他獨愛穿軍裝,經常主動要求說這場戲能不能穿軍裝拍。

對此,李雪健表示,自己和張作霖都是小個子,如何演出張作霖的霸氣,是個很大的考驗。之前,自己看過張作霖的便裝泥像,感到像個算命先生,霸氣感不足,是以才果斷減少便裝出鏡。

在對角色的把握上,李雪健對處事極其圓滑、善于在各方勢力間投機取巧,卻又不失原則的張作霖,有着獨特了解。

他說,張作霖格外複雜,既不屬于名留青史的那一撥,也不屬于遺臭萬年的那一撥,很難定性他的好壞,極具争議性。面對這樣的角色,演起來雖然難,但很過瘾。

表演中,李雪健以略帶北方方言痕迹的語言處理,突出了張作霖出身民間的特質。将所謂廟堂的權力遊戲,化作了城鄉瓦肆中的沖突磕碰。

無論是站在講台上的訓話,還是飯桌上的一家之主,細節和神态,李雪健都拿捏的得十分精準。

除了語言和表情,在形體動作設計方面,李雪健也非常注重節奏感的把控。

他以小個子作為張作霖人物形象的特點之一,借鑒戲劇舞台的表演要素,努力營造一種“個頭小”仍可“居下臨高”的精神氣質。

劇中的每次出場行走,他都有獨特的步态、擺臂、昂首設計,和視聽語言相得益彰,展現出一代枭雄的内心世界。

《少帥》劇中,張作霖有一句經常挂在嘴邊的台詞:“江湖是什麼?江湖就是人情事故。”

這是劇中展現的張作霖的處世哲學,也是李雪健塑造張作霖的着力點。

他解釋,“在那樣的年代裡,軍閥混戰,全國都亂,整個社會都好像是一個大江湖,必須用一些手段才能生存。而張作霖的生存方式,就是那個年代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标本。”

是以,李雪健飾演的張作霖,在面對帥府親人、昔日兄弟、日俄代表、政壇對手時,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現方式,機智、狡猾、狠絕,也不失溫情。

于藍-----演江姐

如何演活曆史人物 項堃進戰犯所于藍入住渣滓洞 李雪健發現帥府秘密

于藍,原名于佩文,1921年6月出生于遼甯岫岩縣。1938年10月,17歲的于藍穿越封鎖線從北平來到革命聖地延安,先後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女子大學學習。1940年調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當演員。

于藍在新中國銀幕上塑造了許多光彩奪目的英雄人物形象。2009年,她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榮譽獎;2019年又獲評共和國“最美奮鬥者”稱号。

提到于藍的名字,觀衆和影迷馬上聯想到的還是江姐。

江姐是新中國紅色經典藝術品中的著名女英雄。幾十年來,在舞台和螢幕上,出演江姐的演員有數十位之多,但被譽為“永遠的江姐”的,可能隻有于藍。  

1961年冬天,于藍因病住院。偶然讀到《中國青年報》上連載的小說《紅岩》,就被作品中江姐的故事深深打動。她說“這才是真正的共産黨人,我在延安見過好多這樣的人”。

那些天,她雖病着,卻時常激動地把江姐的故事講給病友們聽。

1965年,于藍迎來了個人從影生涯中的巅峰之作《烈火中永生》。

在得知由她出演江姐一角,文藝界前輩夏衍特意叮囑:“江姐有自己的特點,你演江姐,千萬不要演成劉胡蘭,也不要演成趙一曼。”

這番話對于藍啟發很大,明白了不能一提到女英雄,就進行程式化的表演。

于藍果然不負衆望。在影片中,她用精湛細膩的表演,塑造了有血有肉、生動鮮活的江姐形象。

于藍晚年談到最喜歡的個人銀幕角色時,曾動情地說:“我敬佩江姐。如果需要犧牲,我也能做到,因為我也是共産黨員”;“我和她有着共同的經曆與理想。”

回憶起自己創作江姐這一角色的體會,于藍表示,“我就因為她這樣面不改色、心不跳,我就是為她這種忘我的、全心全意為理想獻身的崇高氣節所震撼,是以願意扮演這個角色。把她的行為,她的為人,整個展現給人民群衆,讓人民群衆記住他們,永遠記住,這是我們民族真正的精英,我們民族的先驅,民族的英雄,讓人民都知道。”

于藍接受扮演江姐角色時,還兼職劇組的副導演。1962年春天,她和導演水華等人一起深入到北戴河、重慶、成都、貴州等地采訪,幾次與小說《紅岩》的作者羅廣斌、楊益言和劉德彬進行座談交流,親手整理出來20萬字的心得筆記。

那段時間裡,于藍對“江姐”這個角色的研究,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

她通過反複研讀資料,尋找江姐與劉胡蘭、趙一曼等革命烈士的不同之處,深入思考江姐這個人物的獨特性。

于藍感悟到,江姐“她成熟、冷靜、做事有條不紊。不管是面對特務的瘋狂追捕,還是嚴刑拷打,都展現出了中國知識女性的理性和優雅,以及一個地下工作者的淡定從容。”

為了體驗生活,找到人物的真實感受,于藍和劇組一些同志在重慶生活了三個多月,而她自己曾在渣滓洞監獄牢房内待了一個多星期。

在這一個多星期時間裡,她完全按照當年革命烈士生前的時間表安排生活,除了早上有短暫放風,其餘時間都住在陰冷、潮濕的監舍内,吃的也是稀飯鹹菜。

也正是由于這樣的深刻經驗,讓于藍對江姐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此後,于藍在角色的每一次出場、每個場景拍攝中,都反複斟酌、實踐、排練,終于成功塑造了江姐的光輝形象。

幾十年過去了,影片中江姐的形象得到幾代觀衆持續喜愛。作為一名演員,于藍認為這是最高獎賞,也是最好的榮譽。

項堃-----演張軍長

如何演活曆史人物 項堃進戰犯所于藍入住渣滓洞 李雪健發現帥府秘密

項堃原名王象坤,1915年生于河北吳橋,原籍山東德州。

年輕時期的項堃,五官端正,棱角分明,屬于标準的帥哥,與同時代期擅長演反派的名角陳強、葛存壯、劉江、方化、陳述等人在形象上有所差別。

如果說演員方化是演鬼子專業戶,項堃就屬于演國民黨将軍的專業戶。他在銀幕上所塑造的國民黨反動軍官形象,似乎還沒人能出其左右。

從影近70年,項堃刻苦耕耘、勤于實踐,在各個曆史時期的不同作品中,塑造了衆多性格各異、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觀衆最熟悉他扮演的角色,莫過于老電影《南征北戰》中的張軍長。

《南征北戰》是新中國成立後拍攝的第一部軍事題材故事影片。儀表堂堂的項堃,得到的角色,卻是影片中國民黨的張軍長這個一号反派。

時年36歲的項堃沒有推辭,欣然接受了任務。

為了演好這個人物,體驗生活是重要一環。

項堃在獲得有關部門許可後,馬上回家收拾行裝,與搭檔、在片中飾演敵參謀長的白穆一起,來到當時我黨設在山東的一處戰犯收容所,與在押的一些當年國民黨軍将官們生活在一起,聽他們講解當年的戰事情景。

那些天,項堃時常将自己關在小屋子裡,一邊看劇本研究扮演角色,一邊用毛筆蠅頭小楷密密麻麻寫下接觸在押戰犯的心得筆記,仔細推敲人物,對每一個内心活動和外部動作都反複揣摩。

項堃的女兒王慧力曾回憶說“父親穿着和戰俘一樣的衣服,與被俘的國民黨進階将領共同學習、共同生活,竟沒有一個戰俘察覺到父親不是國民黨戰俘···”。

據說,此期間,項堃還參與過提審戰犯王耀武,且當面給這位國民黨中将司令長官提出幾個問題,仔細觀察王耀武的真實反應,以豐富自己的表演内涵。

體驗生活歸來之後,項堃扮演的張軍長果然有了真實感。

為了能夠準确再現張軍長在戰場上的複雜内心活動,在拍攝期間,項堃對照劇本,對人物的一言一行以及他的心理活動進行仔細推敲,尋找人物的個性。

項堃形象地把張軍長定義為是一條皮毛锃亮又兇惡的“大狼狗”。據此,在拍攝時表現出張軍長身材挺拔、不苟言笑,讓人感覺确有一種狼狗的威風特征。

通過語言、動作、表情,他把張軍長從驕傲狂妄、目中無人,到受挫後消沉焦慮,再到峰回路轉打算出逃以及最後徹底失敗後還端着臭架子的神态,刻畫得惟妙惟肖。

如何演活曆史人物 項堃進戰犯所于藍入住渣滓洞 李雪健發現帥府秘密

導演成蔭後來回憶說:“項堃1952年以前是一個形式主義的表演演員,是《南征北戰》這一個‘張軍長’把他掰回來,成為一個體驗派的大演員!”

回首拍攝《南征北戰》往事,項堃也頗有感觸,非常感念導演成蔭對他的幫助指導。他說:“說實話,若是沒有1952年成蔭導演給我掰過來,後來的這些年我的表演怕是不成了,不知道還能不演戲。”

影片《烈火中永生》裡面陰險殘暴的特務頭子徐鵬飛,也是項堃留在銀幕上的著名形象。

與他配戲的表演藝術家于藍記得,在與項堃合作拍攝《烈火中永生》時,無論戲裡還是戲外,項堃總是對自己橫眉冷對。

于藍說“我當時十分納悶:這個人為什麼是這樣的态度?後來我才知道,他是将自己完全帶入了角色,把生活裡的我當成了電影中的江姐來對待。”

影片中,項堃扮演的徐鵬飛,面對堅貞不屈的江姐,黔驢技窮。一會兒解扣子,一會兒喝水,一會兒拿毛巾擦汗,把作垂死掙紮的特務頭子的焦躁心态演繹得恰到好處。

拍攝期間,項堃還約定與拍對手戲的趙丹互挑表演中的瑕疵和不足,共同為觀衆奉獻了一份藝術巅峰之作。

張瑞芳----演李雙雙

如何演活曆史人物 項堃進戰犯所于藍入住渣滓洞 李雪健發現帥府秘密

話劇表演和電影表演藝術家張瑞芳,1918年生于河北保定。曾就讀于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學,開始接觸戲劇學習和演出。1935年“一二·九”運動以後,開始參與革命工作。建國初的1962年,她曾獲評文化部“新中國人民演員”即二十二大電影明星稱号。

1993年,張瑞芳獲得第4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别榮譽獎。此後又陸續獲得第9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終身成就獎、第1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第2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

1952年,張瑞芳參加拍攝影片《南征北戰》,飾演女村長趙玉敏。她從大都市上海來到山東農村,為了演好角色,背着一支真實的小馬槍,吃住在老百姓家,體驗生活七八個月,苦練走路、說話以及匍匐前進、扔手榴彈等軍事動作,後來都在片中得到了展現。

1958年,作家李準以河南林縣宋家莊大隊婦女隊長劉鳳仙為原型,創作了小說《李雙雙小傳》。作品出版後,迅速在讀者中引起較大反響。

《李雙雙小傳》在《人民文學》上刊登後,大膽潑辣、“有着一股子敢說敢笑的爽快勁兒”的主人公“李雙雙”,給諸多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導演魯韌看完小說後喜出望外,他給作家李準打電話,請他盡快将小說盡快改編成劇本,決定把其搬上銀幕。

編導標明由張瑞芳出演電影中的主角“李雙雙”。

為了準确地诠釋這位新中國農村女性建設者形象,張瑞芳在拍攝前特意來到河南林縣農村體驗生活。

1960年春的一天,公社婦聯主任領着張瑞芳來到了李雙雙真實原型劉鳳仙家,并安排她住在了那裡。

此時,張瑞芳已經是在全國很有名氣的女演員,她塑造的許多人物形象深受觀衆喜愛。

這次由張瑞芳在片中扮演“李雙雙”,仲星火扮演其丈夫“孫喜旺”。

來河南體驗生活與以往有些不同,且被安排與電影中的人物原型在一起相處,對張瑞芳來說還是第一次。

劉鳳仙居住的黃華生産隊離宋家莊有5裡多地,白天,張瑞芳和劉鳳仙一起去參加農業勞動,學習鋤地、澆水、施肥、播種;收工後,她與劉鳳仙促膝談心,還跟着她學習納鞋底兒、縫被子、擀面條。在朝夕相處中,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姐妹友誼。

經過一年多的生活體驗,張瑞芳的手掌磨出了老繭,臉也變黑了,看上去和一個地道地道的農村婦女沒有啥不同。

更主要是這一經曆,讓張瑞芳熟悉了農村生活,真切地體驗到了“李雙雙”這個人物形象身上的豐富内容,為她在片中準确地把握和诠釋角色特點打下了堅實基礎。

1961年夏天,八十多人的拍攝隊伍開進了林縣宋家莊這個風景優美的外景地,在當時的全縣轟動一時,很多人都趕去開眼界、看熱鬧。

當年,村裡有一座最好的房子,成了電影中“李雙雙”和“孫喜旺”的家。

人物原型劉鳳仙也參與了電影的拍攝工作。她在片場的任務是負責管理劇組的道具。白天,她跟着劇組跑前跑後;晚上,她還要給演員做當時農村人穿的尖口布底鞋。

影片中張瑞芳穿的尖口鞋,實際就是她親手做的。

真實的原型人物每天看着另一個人飾演自己,成就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段佳話。

三個月後電影拍攝完畢,張瑞芳與劉鳳仙含淚惜别,送給這位農村妹妹一個黑底紅花布兜作紀念。

1962年,《李雙雙》上映後,引起了不小轟動,很快成了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影片。

在李雙雙原型劉鳳仙的記憶裡,她和鄉親們隻看過一次。那是上海海燕制片廠為感謝林縣縣委及宋家莊的大力支援,特地派人從上海趕到宋家莊為鄉親們放映的。

那次放映可謂盛況空前,不僅吸引了宋家莊周圍萬餘鄉親,就連内黃、湯陰等地的群衆都專程趕來。

一時間,劉鳳仙也成了名人,慕名來通路她的人絡繹不絕。

而在第二屆大衆電影百花獎評選中,張瑞芳也憑借這部影片榮獲了“最佳女演員獎”

1961年張瑞芳與原型人物劉鳳仙分别後,姐妹倆身隔兩地,但是兩個“李雙雙”鴻雁傳情,友情不減。深厚的情誼,并沒有被歲月塵封。

2006年12月15日,央視電影頻道《流金歲月》欄目組重訪宋家莊進行拍攝,他們邀請劉鳳仙到上海和張瑞芳一聚。

12月17日夜晚,住在飯店的劉鳳仙久久沒能入睡。她在想“牽挂了46年之久的張大姐現在是什麼樣子?她還能認出自己來嗎?”

第二天上午,在節目現場,主持人把來到現場的影片《李雙雙》的主創人員介紹完後,開始播放在林州對劉鳳仙的專訪。

螢幕上劉鳳仙說:“這麼多年了,我很想張大姐,要是在安陽、鄭州,我早去看她了。上海這麼遠,想見也見不了。”

主持人問到場的張瑞芳:“您現在想見她嗎?”張瑞芳說:“想。”

這時,劉鳳仙真的從幕後走了出來。張瑞芳一下愣住了,她顫抖地從座位上站起,緊走幾步緊緊與劉鳳仙相擁而泣。

節目錄制後的第二天下午,張瑞芳再次邀請劉鳳仙來家裡做客。她輕輕摸着劉鳳仙的臉說:“變了變了,臉變瘦了,走到街上認不出你來了。”

劉鳳仙也動情地撫摸着張瑞芳的滿頭白發說:“老了,我都70了。”

說着,姐妹兩個的頭挨在了一起。

晚上,張瑞芳宴請劉鳳仙,仲星火夫婦被邀請出席作陪。

幾十年後的相見,讓當年的往事一幕幕浮上心頭···。

2010年12月28日是中國電影105周年紀念日。中國電影博物館舉辦50位“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電影作品公益展映活動,精選出張瑞芳等50位藝術家每人一部作品,為觀衆放映。

挑選出張瑞芳的代表作品,就是電影《李雙雙》。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選“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曆史趣聞,回憶曆史往事…(聲明:文中參考資料和配圖均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