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何演活历史人物 项堃进战犯所于蓝入住渣滓洞 李雪健发现帅府秘密

作者:掌心春秋

观众对一个演员的最高评价,莫过于称其“演啥像啥”。

这看似简单一句话,真正做到可是非常不容易。

新中国的一些影视剧表演艺术家,为了让自己饰演的艺术角色留名青史,做了极大努力,也留下了不少佳话和轶闻趣事。

古月----演毛主席

军旅出身的古月,原名胡诗学。1939年生于湖北汉口,从小生长在孤儿院,1949年参加解放军。1979年被叶帅亲自圈定为饰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当时,古月是解放军昆明军区的一位普通文化干部。

1976年9月9日,人民领袖毛泽东永别尘世。亿万人民怀念毛主席,热切期盼在屏幕上再现老人家的生动形象。

1978年,国家文化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分别下发通知,在全国全军范围内挑选适合塑造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形象的特型演员。胡诗学是经过层层挑选出来的二十多位扮演者之一。

叶帅就此事曾对有关领导同志说:“苏联有个叫史楚金的列宁扮演者,国家为了培养他,专门给他创造了一个模拟当年列宁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向他提供一切有关列宁的资料。这一切,就是为了让演员抛去自我,在气质、心理以及生活习惯上,都最大限度地与所饰演的角色融为一体,达到艺术创作的最佳境地。”

叶帅说:“我们对特型演员的培养如何,我不了解。但演毛主席,可不是闹着玩的,演员必须多读毛主席著作,多看有关纪录片,广泛收集毛主席各个时期的照片,查资料,练表演,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这样才能演好领袖形象。”

有了中央领导的认可,古月荣幸地于1980年1月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成为演员剧团中的一名特型演员。

如何演活历史人物 项堃进战犯所于蓝入住渣滓洞 李雪健发现帅府秘密

不久,古月便在影片《西安事变》中首次亮相,一举赢得了观众认可。

其后,在十几部影视片和两个舞台剧中,古月又成功地塑造了从1921年至1965年跨度的毛泽东主席形象,从而进入了全国知名演员行列。

古月扮演的毛泽东主席,能够体现出伟人博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的胸襟和豪迈的诗人气质。他不断努力揣摩毛主席性格的精髓,将其性格中乐观、豁达、坚强以及所具有的远见卓识和非凡胆略,都尽可能表现出来,让所塑造的毛主席形象栩栩如生。

影片《开国大典》女导演肖桂云说:“古月的外貌很接近毛主席,他自己也很努力学习毛主席生活和工作时的声音和姿态。但是我们当时拍戏还是帮他改掉了一些不足。” 肖桂云说,最初,古月习惯模仿主席叉腰和挥手动作,但“一个人坐着聊天时手叉腰是不恰当的。我们让古月多加斟酌,告诉他,角色的一举一动不是简单的外部动作,更需要反映人物内心,他后来做得很好。”

古月一直把扮演毛主席当做无尚光荣的政治任务,十分珍惜这一得来不易的艺术机遇。

为了演好、演活人民热爱的伟大领袖,他每日每夜阅读和研究有关毛主席的资料和教材,反复观看毛主席的珍贵影片资料。经常在深夜还揣摩毛主席的神态动作。连一个细微表情也不放过,一个手部动作也熟记于心。

他把所有收集到的各种资料都条理分明放在一起,家里的许多墙壁贴满了毛主席的照片。只要自己一抬头一低头,就随时能看到毛主席的资料和图片,以方便自己思考和记忆。

据说为了演好毛主席的一个抽烟动作,古月曾练习了上千次。

为了适应不同时期毛主席的体型,古月还要配合节目组的要求增加和减少体重。

在拍摄《四渡赤水》的时候,古月的体重有一百六十斤,而当年的毛主席还比较瘦,于是古月就在两个月里减肥二十斤。

从影片《西安事变》上映开始,古月出演的领袖形象就吸引了亿万人,无数观众觉得毛主席好像真的又回到了人民当中。

古月艺术道路红火起来,他成了各界最为认可的演毛主席特型演员,全国不断有剧组来找他约档期拍戏。

此时的古月,并没有因为取得的成就飘飘然,反而继续钻研探索,力求把毛主席演的更“像”其本人。

为此,古月特地跑到湖南湘潭生活了一段时间,专门去学习毛主席的说话口音。

如何演活历史人物 项堃进战犯所于蓝入住渣滓洞 李雪健发现帅府秘密

他还多次采访和接触毛主席的亲属、生前警卫和身边工作人员,了解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细节,仔仔细细做笔记,丰富自己的表演基础。

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也被古月所扮演的毛主席形象所震惊。刘思齐和毛岸英结婚仅一年时间,毛岸英就牺牲在了朝鲜前线。

古月为了深入了解毛主席那时候的心境,决定亲自和刘思齐见面聊一聊。

在这次见面交流中,刘思齐拿出了自己结婚后主席爸爸给她写的10几封亲笔信。

刘思齐走到古月身边,动情地请他看看每一封信的抬头。

古月连忙点头应允,并打开每封信观看。

在看到每封信纸开头的一刻,古月的热泪不由夺眶而出。因为每封信的抬头都是一样的一句话:

“我亲爱的女儿:”

短短一句话,让古月体会到了毛主席不仅是人民的伟大领袖,更是一个家庭中慈祥的父亲···。

正因为古月对扮演毛主席的倾情努力,其作品才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

从影27年间,古月在八十多部影视作品中出演了毛主席。是演毛主席次数最多的特型演员。

他曾获得1990年、1993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2001年3月,古月因为突出的艺术成就,成为全军17位文职将军之一。

作为比较形神兼备的特型演员,古月曾说:“演主席是我终身的任务,我会一直演下去。我最想演一些鲜为人知的老年毛主席的形象···”

很遗憾的是,2005年7月2日,古月在广东三水市因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去世,艺术道路戛然而止。那年,他才68岁。

要说古月演的毛主席有多像?毛主席女儿李讷对他的认可应是最有力的佐证。

1990年,李讷前往河北西柏坡探班《大决战》剧组,在片场见到古月饰演的他父亲形象,竟然忘情地直接抱着古月痛哭起来,还连连说:“您真像爸爸,太像了,我爸爸的手也这样硬···。”

李雪健----演张作霖

如何演活历史人物 项堃进战犯所于蓝入住渣滓洞 李雪健发现帅府秘密

被誉为优秀表演艺术家的李雪健,就属于“演啥像啥”的演员。

他在舞台和屏幕上塑造的林彪、宋大成、焦裕禄、宋江、杨善洲、张作霖等艺术形象,个个个性鲜明,活力四射。

有人说,李雪健可能是外貌最不像大军阀张作霖,但演得最像张作霖气质的演员。

张作霖,是人所共知的民国重要历史人物,是个出身绿林,当过北洋军政府大帅的头号军阀。

在电视剧《少帅》中,李雪健抓住张作霖有胆略有智谋没眼界的性格特点,把当年叱咤风云的东北王演绎得活灵活现。

在《少帅》这部戏中,李雪健只是绿叶,但他演的角色光芒甚至超过了主角“少帅”。无数观众认为,李雪健扮演的复杂多面的“老帅”,堪称此剧中最大的亮点。

为了演好张作霖这个乱世枭雄,李雪健翻史书、查资料、老老实实体验生活,目的就是为了演好戏,为了“不给剧本拉分,不给导演丢人。”

在拍摄前,李雪健专门去沈阳张作霖曾经的大帅府探访。

在那里,他偶然发现了一个秘密。

原来,在沈阳大帅府的后院,还有间祠堂,当年只有张作霖可以进去,连他儿子张学良都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直到张作霖被炸伤去世后,人们打开这间祠堂才发现,张作霖在这里供奉的是中国民间传统中代表忠义的关公。

看到这,让李雪健豁然懂得了“忠义”二字在“张大帅”心中的份量。

李雪健说:“张作霖把关公当成自己的偶像,说明他还是很看重道义的。”

由此,在剧中诠释老帅的过程中,李雪健在惯常理解的张作霖固有的匪气、蛮霸、狡猾之外,还增加有了一层义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曾有媒体采访李雪健时问他:在演《少帅》这部戏之前,张作霖在您心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李雪健回答:“因为1989年我拍过电视剧《李大钊》,在里面我演李大钊。剧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就是张作霖在北平当安国军大元帅的时候,是他下令从俄国驻北平使馆把李大钊抓起来的,以后又送李大钊上了绞刑架。当时我演李大钊,我挺恨这个张作霖。”

李雪健说,虽然过去也对张作霖知道一些,但是要演他,我觉得还是要找很多有关他的资料,包括电视上一些专题,学者、评论家对于那段历史的采访等,这些工作是必须做的。

李雪健还认为,演历史人物一定要吃透剧本,吃透导演关于拍这个剧的想法和思路。

他说,比如《少帅》剧张黎导演给我提出来有关张作霖内涵的五个字:天、地、君、亲、师。根据导演这五个字,作为演员,就是说我要理解导演对于这五个字的具体想法。那么我来演这个历史人物,哪些是我的优势,哪些是我的弱势必须想好。当然,这个人物毕竟不是我,我要去演他。有时候,我要尽量地往这个人物上靠。靠是两方面的,一个内、一个外,一个神、一个形。

李雪健在评价所饰演的角色张作霖时说,应把他归到哪一类名人呢?不太好归类。

他说,世界名人就分两大类,一类是名垂青史,一类是遗臭万年。你说把张作霖归到哪一个?你把他归到遗臭万年,他统治东三省的时候没有丢失一寸土地,他知道轻重。你说他遗臭万年吗,他杀害李大钊,他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择手段,戏里有表现,他不可能是名垂青史,所以他是一个很复杂、很传奇的人物。

在拍摄《少帅》时,剧组为李雪健量身制作了不同种类的服装,从礼服、长袍到大帅服、军装,任他挑选。但他独爱穿军装,经常主动要求说这场戏能不能穿军装拍。

对此,李雪健表示,自己和张作霖都是小个子,如何演出张作霖的霸气,是个很大的考验。之前,自己看过张作霖的便装泥像,感到像个算命先生,霸气感不足,因此才果断减少便装出镜。

在对角色的把握上,李雪健对处事极其圆滑、善于在各方势力间投机取巧,却又不失原则的张作霖,有着独特理解。

他说,张作霖格外复杂,既不属于名留青史的那一拨,也不属于遗臭万年的那一拨,很难定性他的好坏,极具争议性。面对这样的角色,演起来虽然难,但很过瘾。

表演中,李雪健以略带北方方言痕迹的语言处理,突出了张作霖出身民间的特质。将所谓庙堂的权力游戏,化作了城乡瓦肆中的矛盾磕碰。

无论是站在讲台上的训话,还是饭桌上的一家之主,细节和神态,李雪健都拿捏的得十分精准。

除了语言和表情,在形体动作设计方面,李雪健也非常注重节奏感的把控。

他以小个子作为张作霖人物形象的特点之一,借鉴戏剧舞台的表演要素,努力营造一种“个头小”仍可“居下临高”的精神气质。

剧中的每次出场行走,他都有独特的步态、摆臂、昂首设计,和视听语言相得益彰,展现出一代枭雄的内心世界。

《少帅》剧中,张作霖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台词:“江湖是什么?江湖就是人情事故。”

这是剧中展现的张作霖的处世哲学,也是李雪健塑造张作霖的着力点。

他解释,“在那样的年代里,军阀混战,全国都乱,整个社会都好像是一个大江湖,必须用一些手段才能生存。而张作霖的生存方式,就是那个年代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标本。”

因此,李雪健饰演的张作霖,在面对帅府亲人、昔日兄弟、日俄代表、政坛对手时,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机智、狡猾、狠绝,也不失温情。

于蓝-----演江姐

如何演活历史人物 项堃进战犯所于蓝入住渣滓洞 李雪健发现帅府秘密

于蓝,原名于佩文,1921年6月出生于辽宁岫岩县。1938年10月,17岁的于蓝穿越封锁线从北平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女子大学学习。1940年调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当演员。

于蓝在新中国银幕上塑造了许多光彩夺目的英雄人物形象。2009年,她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荣誉奖;2019年又获评共和国“最美奋斗者”称号。

提到于蓝的名字,观众和影迷马上联想到的还是江姐。

江姐是新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品中的著名女英雄。几十年来,在舞台和屏幕上,出演江姐的演员有数十位之多,但被誉为“永远的江姐”的,可能只有于蓝。  

1961年冬天,于蓝因病住院。偶然读到《中国青年报》上连载的小说《红岩》,就被作品中江姐的故事深深打动。她说“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我在延安见过好多这样的人”。

那些天,她虽病着,却时常激动地把江姐的故事讲给病友们听。

1965年,于蓝迎来了个人从影生涯中的巅峰之作《烈火中永生》。

在得知由她出演江姐一角,文艺界前辈夏衍特意叮嘱:“江姐有自己的特点,你演江姐,千万不要演成刘胡兰,也不要演成赵一曼。”

这番话对于蓝启发很大,明白了不能一提到女英雄,就进行程式化的表演。

于蓝果然不负众望。在影片中,她用精湛细腻的表演,塑造了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江姐形象。

于蓝晚年谈到最喜欢的个人银幕角色时,曾动情地说:“我敬佩江姐。如果需要牺牲,我也能做到,因为我也是共产党员”;“我和她有着共同的经历与理想。”

回忆起自己创作江姐这一角色的体会,于蓝表示,“我就因为她这样面不改色、心不跳,我就是为她这种忘我的、全心全意为理想献身的崇高气节所震撼,所以愿意扮演这个角色。把她的行为,她的为人,整个展现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记住他们,永远记住,这是我们民族真正的精英,我们民族的先驱,民族的英雄,让人民都知道。”

于蓝接受扮演江姐角色时,还兼职剧组的副导演。1962年春天,她和导演水华等人一起深入到北戴河、重庆、成都、贵州等地采访,几次与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和刘德彬进行座谈交流,亲手整理出来20万字的心得笔记。

那段时间里,于蓝对“江姐”这个角色的研究,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她通过反复研读资料,寻找江姐与刘胡兰、赵一曼等革命烈士的不同之处,深入思考江姐这个人物的独特性。

于蓝感悟到,江姐“她成熟、冷静、做事有条不紊。不管是面对特务的疯狂追捕,还是严刑拷打,都展现出了中国知识女性的理性和优雅,以及一个地下工作者的淡定从容。”

为了体验生活,找到人物的真实感受,于蓝和剧组一些同志在重庆生活了三个多月,而她自己曾在渣滓洞监狱牢房内待了一个多星期。

在这一个多星期时间里,她完全按照当年革命烈士生前的时间表安排生活,除了早上有短暂放风,其余时间都住在阴冷、潮湿的监舍内,吃的也是稀饭咸菜。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深刻经验,让于蓝对江姐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此后,于蓝在角色的每一次出场、每个场景拍摄中,都反复斟酌、实践、排练,终于成功塑造了江姐的光辉形象。

几十年过去了,影片中江姐的形象得到几代观众持续喜爱。作为一名演员,于蓝认为这是最高奖赏,也是最好的荣誉。

项堃-----演张军长

如何演活历史人物 项堃进战犯所于蓝入住渣滓洞 李雪健发现帅府秘密

项堃原名王象坤,1915年生于河北吴桥,原籍山东德州。

年轻时期的项堃,五官端正,棱角分明,属于标准的帅哥,与同时代期擅长演反派的名角陈强、葛存壮、刘江、方化、陈述等人在形象上有所区别。

如果说演员方化是演鬼子专业户,项堃就属于演国民党将军的专业户。他在银幕上所塑造的国民党反动军官形象,似乎还没人能出其左右。

从影近70年,项堃刻苦耕耘、勤于实践,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观众最熟悉他扮演的角色,莫过于老电影《南征北战》中的张军长。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题材故事影片。仪表堂堂的项堃,得到的角色,却是影片中国民党的张军长这个一号反派。

时年36岁的项堃没有推辞,欣然接受了任务。

为了演好这个人物,体验生活是重要一环。

项堃在获得有关部门许可后,马上回家收拾行装,与搭档、在片中饰演敌参谋长的白穆一起,来到当时我党设在山东的一处战犯收容所,与在押的一些当年国民党军将官们生活在一起,听他们讲解当年的战事情景。

那些天,项堃时常将自己关在小屋子里,一边看剧本研究扮演角色,一边用毛笔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写下接触在押战犯的心得笔记,仔细推敲人物,对每一个内心活动和外部动作都反复揣摩。

项堃的女儿王慧力曾回忆说“父亲穿着和战俘一样的衣服,与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竟没有一个战俘察觉到父亲不是国民党战俘···”。

据说,此期间,项堃还参与过提审战犯王耀武,且当面给这位国民党中将司令长官提出几个问题,仔细观察王耀武的真实反应,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涵。

体验生活归来之后,项堃扮演的张军长果然有了真实感。

为了能够准确再现张军长在战场上的复杂内心活动,在拍摄期间,项堃对照剧本,对人物的一言一行以及他的心理活动进行仔细推敲,寻找人物的个性。

项堃形象地把张军长定义为是一条皮毛锃亮又凶恶的“大狼狗”。据此,在拍摄时表现出张军长身材挺拔、不苟言笑,让人感觉确有一种狼狗的威风特征。

通过语言、动作、表情,他把张军长从骄傲狂妄、目中无人,到受挫后消沉焦虑,再到峰回路转打算出逃以及最后彻底失败后还端着臭架子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如何演活历史人物 项堃进战犯所于蓝入住渣滓洞 李雪健发现帅府秘密

导演成荫后来回忆说:“项堃1952年以前是一个形式主义的表演演员,是《南征北战》这一个‘张军长’把他掰回来,成为一个体验派的大演员!”

回首拍摄《南征北战》往事,项堃也颇有感触,非常感念导演成荫对他的帮助指导。他说:“说实话,若是没有1952年成荫导演给我掰过来,后来的这些年我的表演怕是不成了,不知道还能不演戏。”

影片《烈火中永生》里面阴险残暴的特务头子徐鹏飞,也是项堃留在银幕上的著名形象。

与他配戏的表演艺术家于蓝记得,在与项堃合作拍摄《烈火中永生》时,无论戏里还是戏外,项堃总是对自己横眉冷对。

于蓝说“我当时十分纳闷:这个人为什么是这样的态度?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将自己完全带入了角色,把生活里的我当成了电影中的江姐来对待。”

影片中,项堃扮演的徐鹏飞,面对坚贞不屈的江姐,黔驴技穷。一会儿解扣子,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拿毛巾擦汗,把作垂死挣扎的特务头子的焦躁心态演绎得恰到好处。

拍摄期间,项堃还约定与拍对手戏的赵丹互挑表演中的瑕疵和不足,共同为观众奉献了一份艺术巅峰之作。

张瑞芳----演李双双

如何演活历史人物 项堃进战犯所于蓝入住渣滓洞 李雪健发现帅府秘密

话剧表演和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1918年生于河北保定。曾就读于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学,开始接触戏剧学习和演出。1935年“一二·九”运动以后,开始参与革命工作。建国初的1962年,她曾获评文化部“新中国人民演员”即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称号。

1993年,张瑞芳获得第4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此后又陆续获得第9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1952年,张瑞芳参加拍摄影片《南征北战》,饰演女村长赵玉敏。她从大都市上海来到山东农村,为了演好角色,背着一支真实的小马枪,吃住在老百姓家,体验生活七八个月,苦练走路、说话以及匍匐前进、扔手榴弹等军事动作,后来都在片中得到了展现。

1958年,作家李准以河南林县宋家庄大队妇女队长刘凤仙为原型,创作了小说《李双双小传》。作品出版后,迅速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

《李双双小传》在《人民文学》上刊登后,大胆泼辣、“有着一股子敢说敢笑的爽快劲儿”的主人公“李双双”,给诸多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导演鲁韧看完小说后喜出望外,他给作家李准打电话,请他尽快将小说尽快改编成剧本,决定把其搬上银幕。

编导选定由张瑞芳出演电影中的主角“李双双”。

为了准确地诠释这位新中国农村女性建设者形象,张瑞芳在拍摄前特意来到河南林县农村体验生活。

1960年春的一天,公社妇联主任领着张瑞芳来到了李双双真实原型刘凤仙家,并安排她住在了那里。

此时,张瑞芳已经是在全国很有名气的女演员,她塑造的许多人物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这次由张瑞芳在片中扮演“李双双”,仲星火扮演其丈夫“孙喜旺”。

来河南体验生活与以往有些不同,且被安排与电影中的人物原型在一起相处,对张瑞芳来说还是第一次。

刘凤仙居住的黄华生产队离宋家庄有5里多地,白天,张瑞芳和刘凤仙一起去参加农业劳动,学习锄地、浇水、施肥、播种;收工后,她与刘凤仙促膝谈心,还跟着她学习纳鞋底儿、缝被子、擀面条。在朝夕相处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姐妹友谊。

经过一年多的生活体验,张瑞芳的手掌磨出了老茧,脸也变黑了,看上去和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没有啥不同。

更主要是这一经历,让张瑞芳熟悉了农村生活,真切地体验到了“李双双”这个人物形象身上的丰富内容,为她在片中准确地把握和诠释角色特点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1年夏天,八十多人的拍摄队伍开进了林县宋家庄这个风景优美的外景地,在当时的全县轰动一时,很多人都赶去开眼界、看热闹。

当年,村里有一座最好的房子,成了电影中“李双双”和“孙喜旺”的家。

人物原型刘凤仙也参与了电影的拍摄工作。她在片场的任务是负责管理剧组的道具。白天,她跟着剧组跑前跑后;晚上,她还要给演员做当时农村人穿的尖口布底鞋。

影片中张瑞芳穿的尖口鞋,实际就是她亲手做的。

真实的原型人物每天看着另一个人饰演自己,成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段佳话。

三个月后电影拍摄完毕,张瑞芳与刘凤仙含泪惜别,送给这位农村妹妹一个黑底红花布兜作纪念。

1962年,《李双双》上映后,引起了不小轰动,很快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影片。

在李双双原型刘凤仙的记忆里,她和乡亲们只看过一次。那是上海海燕制片厂为感谢林县县委及宋家庄的大力支持,特地派人从上海赶到宋家庄为乡亲们放映的。

那次放映可谓盛况空前,不仅吸引了宋家庄周围万余乡亲,就连内黄、汤阴等地的群众都专程赶来。

一时间,刘凤仙也成了名人,慕名来访问她的人络绎不绝。

而在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张瑞芳也凭借这部影片荣获了“最佳女演员奖”

1961年张瑞芳与原型人物刘凤仙分别后,姐妹俩身隔两地,但是两个“李双双”鸿雁传情,友情不减。深厚的情谊,并没有被岁月尘封。

2006年12月15日,央视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组重访宋家庄进行拍摄,他们邀请刘凤仙到上海和张瑞芳一聚。

12月17日夜晚,住在宾馆的刘凤仙久久没能入睡。她在想“牵挂了46年之久的张大姐现在是什么样子?她还能认出自己来吗?”

第二天上午,在节目现场,主持人把来到现场的影片《李双双》的主创人员介绍完后,开始播放在林州对刘凤仙的专访。

屏幕上刘凤仙说:“这么多年了,我很想张大姐,要是在安阳、郑州,我早去看她了。上海这么远,想见也见不了。”

主持人问到场的张瑞芳:“您现在想见她吗?”张瑞芳说:“想。”

这时,刘凤仙真的从幕后走了出来。张瑞芳一下愣住了,她颤抖地从座位上站起,紧走几步紧紧与刘凤仙相拥而泣。

节目录制后的第二天下午,张瑞芳再次邀请刘凤仙来家里做客。她轻轻摸着刘凤仙的脸说:“变了变了,脸变瘦了,走到街上认不出你来了。”

刘凤仙也动情地抚摸着张瑞芳的满头白发说:“老了,我都70了。”

说着,姐妹两个的头挨在了一起。

晚上,张瑞芳宴请刘凤仙,仲星火夫妇被邀请出席作陪。

几十年后的相见,让当年的往事一幕幕浮上心头···。

2010年12月28日是中国电影105周年纪念日。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50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电影作品公益展映活动,精选出张瑞芳等50位艺术家每人一部作品,为观众放映。

挑选出张瑞芳的代表作品,就是电影《李双双》。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