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茅獎得主劉亮程:這個社會需要閑人,家鄉是我心中最溫暖的港灣

作者:影響力

在沙灣縣菜籽溝村的遼闊田野中,劉亮程,這位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和“鄉村哲學家”的作家,與鄉土共呼吸。他的生命軌迹,仿佛一條不曾離開過故土的長河,滋養着他的創作靈感,流淌出文字的豐韻。

茅獎得主劉亮程:這個社會需要閑人,家鄉是我心中最溫暖的港灣

茅獎得主劉亮程:這個社會需要閑人

劉亮程的生活經曆豐富多彩,他曾是地道地道的農民,種過地,做過鄉農機管理者,跟随木匠和鐵匠學習技藝。這些經曆,不僅為他的文字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更讓他的心靈深深紮根于這片土地。他的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便是這樣一部作品,它讓讀者感受到了鄉村生活的原汁原味,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觸摸到清晨的露珠。

對于劉亮程而言,寫作是一種語言的回鄉。他認為,每個句子都是一次心靈的歸宿。許多作家可能會覺得鄉村生活平淡無奇,缺乏創作的靈感。然而,劉亮程卻堅信鄉村是最豐富的創作源泉。他筆下的鄉村,是清晨的薄霧、傍晚的炊煙、夜晚的繁星,每一處都蘊含着藝術的語言。他反對将寫作形式化,認為那樣會扼殺文字的靈魂。

盡管許多作家在成名後選擇遷往繁華都市,劉亮程卻始終未曾離開過他的家鄉。對他而言,這片養育了他的土地,就是他精神的家園。他的根在這裡,無論身在何處,都無法割舍這份對家鄉的深情。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劉亮程提醒我們,社會需要閑人,人生需要閑适。我們常常忙碌奔波,卻忘記了停下來,去思考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或許,我們應該學會放慢腳步,靜下心來,反觀過去,審視現在,展望未來。

劉亮程眼中的家鄉,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是更廣闊的存在。一粒塵土、一片樹葉的沙沙聲、一隻鳥的飛翔、一朵飄過的白雲,乃至風的低語,都承載着家鄉的影子。在這個意義上,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家鄉,它在我們的記憶裡,情感中,靈魂深處。

我們每天忙碌,追逐着生活的腳步,但也許我們真的需要偶爾停下,找到那個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正如劉亮程所言,家鄉無處不在,隻要我們願意去尋找,去感受,去珍惜。讓我們在忙碌之餘,不忘心中的那片雲彩,那片屬于我們自己的家鄉。

茅獎得主劉亮程:這個社會需要閑人,家鄉是我心中最溫暖的港灣

一位從新疆老皇渠村走出的文學巨匠

劉亮程,一位從新疆沙灣縣老皇渠村走出的文學巨匠,他的經曆如同一部豐富多彩的人生史詩。

出生于一個充滿艱辛與奮鬥的家庭,劉亮程從小就體會到了生活的不易。他的父母為了生計,離開故土,前往新疆,而他在那裡度過了他的童年。童年的劉亮程在農田裡度過了大部分時光,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這也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他的學業并不出色,但他對文學的熱愛從未減退。在聽到後父講述的《三國演義》、《楊家将》等故事後,他的文學夢想開始萌芽。這些故事不僅激發了他的想象力,也讓他對文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畢業後,劉亮程回到了農村,擔任農機管理者。然而,他并沒有忘記自己的文學夢想。在忙碌的工作之餘,他堅持寫作,用文字記錄下自己對鄉村生活的感悟。他的文字與土地、鄉村緊密相連,充滿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

随着他的文學才華逐漸被認可,劉亮程離開了農機站,前往烏魯木齊市,成為了一名編輯。然而,他并沒有放棄寫作。相反,他逐漸從創作詩歌轉向撰寫散文,用更加細膩的筆觸描繪鄉村生活的點滴。他的作品雖然以城市為生活重心,但“鄉村”主題卻始終貫穿其中。

茅獎得主劉亮程:這個社會需要閑人,家鄉是我心中最溫暖的港灣

1998年,劉亮程的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出版,這部作品讓他名揚中國文學界。他以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鄉村世界。這部作品不僅獲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也讓他獲得了第二屆“馮牧文學獎文學新人獎”的殊榮。

此後,劉亮程的文學創作之路越走越寬。他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出版了多部散文集和長篇小說。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考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赢得了廣泛的贊譽。

2004年,劉亮程進入魯迅文學院學習,這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更加深厚的理論基礎。回到新疆後,他成為了新疆作家協會的主席團成員和副主席,為新疆的文學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如今,劉亮程已經成為中國文學界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不僅在國内廣受歡迎,也受到了國際文學界的關注。他的經曆告訴我們,隻要堅持夢想,勇于追求,就一定能夠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輝煌人生。

茅獎得主劉亮程:這個社會需要閑人,家鄉是我心中最溫暖的港灣

劉亮程與家鄉的不解情緣

在時間的長河中,每個人都在演繹着自己的故事,而劉亮程的故事,就是一部關于家鄉的史詩。這位新疆作協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的人生軌迹,如同一條蜿蜒的河流,源遠流長,最終彙入了那片他魂牽夢繞的土地——家鄉。

“村莊的10年,其實很簡單,就是對面山坡上的麥子青了10次,又黃了10次。”這句話,如同一幅生動的畫卷,展現了劉亮程對家鄉的深情厚意。他的家鄉,不僅是他生活的地方,更是他精神的寄托,是他通往世界的起點。

在新疆天山南麓的一個村莊,劉亮程用十年時間,将一座廢棄的學校改造成了“木壘書院”,自任院長,并建立了新疆首個藝術家村落菜籽溝。在這裡,他過着晴耕雨讀的詩意生活,将生活和“鄉愁”融入文字,寫下了《大地上的家鄉》。

茅獎得主劉亮程:這個社會需要閑人,家鄉是我心中最溫暖的港灣

對于劉亮程來說,家鄉不僅是他的精神家園,更是他通往世界的起點。他認為,家鄉是一個出發地,是我們迎接整個世界的地方,也是世界把它所有都給過我們的地方。我們總有一天會回過頭來遙望遠去的家鄉,并将它認領到我們的生活中。

劉亮程曾說:“我們在家鄉時,家鄉一切都在地上,在眼前,在我們身處可處的角角落落。一旦離開家鄉,家鄉變成‘鄉愁’,我們才獲得對家鄉的一種書寫機會。”這句話,道出了他對家鄉的深深眷戀。

在鼓浪嶼上,劉亮程看到了一株與家鄉同名的桑樹,聞到了蝦面的氣息,聽到了與木壘書院蟲叫聲類似的蟬鳴。這些熟悉的元素,讓他想起了遠在西北的家鄉。他說:“在鼓浪嶼看到那棵桑樹,就好像遇見了一位故人。”

茅獎得主劉亮程:這個社會需要閑人,家鄉是我心中最溫暖的港灣

家鄉永遠是我們心中最溫暖的港灣

劉亮程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作家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他的家鄉,既是他的精神家園,也是他通往世界的起點。他的故事,讓我們明白,無論我們走到哪裡,家鄉永遠是我們心中最溫暖的港灣。

劉亮程的故事,是一部關于家鄉的史詩。他的家鄉,既是他生活的地方,也是他精神的寄托,是他通往世界的起點。他的故事,讓我們明白,無論我們走到哪裡,家鄉永遠是我們心中最溫暖的港灣。

#茅獎得主劉亮程:這個社會需要閑人#​

#頭條創作者挑戰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