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歸拈痛湯:一張治療痛風的良方!(一)

作者:經方中醫張先生

古時候有一個南方人剛剛到北方去做官,因為不習慣北方寒冷的氣候,是以他每天都要喝點兒酒,以此來驅寒,慢慢地就養成了習慣。

就這樣過了一年半載,突然有一天他的雙腳開始變得腫脹,疼痛難忍,白天還好,尤其是到了晚上,簡直痛到無法入睡。于是,急忙派人把當時京城裡最負盛名的李東垣給請來了。李東垣一看,這人身寬體胖,再加上一番詳細問診,斷定他是因為酒喝多了,誘發了“腳氣病”。

注意,當時的腳氣可不是現在那種真菌感染的腳氣,因為那時還沒有真菌這個名詞,而是一種以關節腫脹疼痛為主的疾病,和我們現在所說的痛風差不多。

當歸拈痛湯:一張治療痛風的良方!(一)

這種病看似病在腳上,其實是根在脾胃,腳上的毛病和脾胃又有什麼關系呢?原來脾主運化,脾有運化水濕的作用,身體裡的水液要在脾的作用下,一部分氣化成津液,向上運輸到心肺乃至全身;另外一部分經過代謝後,向下通過膀胱排出體外。脾虛了,對水液的運化能力就會随之降低,慢慢地就會生濕,濕氣郁積久了又會化熱,濕和熱一結合變成濕熱,濕性重濁,濕熱這種東西最喜歡往下走,這就好比一缸淤泥,一攪和過後,等一段時間那些濁的都往下沉。濕熱在身體裡最容易沉積到哪裡去?當然是關節了,這些皮薄肉少的地方最容易藏污納垢了。

是以凡是患了痛風的,你去看,一個個關節紅腫熱痛,其實盡是些濕邪、熱邪在裡面。《内經》裡也說,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可見,痛風這種病和脾胃,和吃有很大關系,在這一點上,中醫西醫不謀而合,西醫認為,高嘌呤高尿酸飲食,比如海鮮、酒精、肉類等等,是痛風高發的元兇,是以要想徹底治愈痛風就必須在嘴巴上下一番功夫。

當歸拈痛湯:一張治療痛風的良方!(一)

該方在後世醫家的臨床中應用較廣,但能領會其法、靈活通變者不算太多。羅天益在《衛生寶鑒》中所出醫案即為原方使用。《張氏醫通》中有個别藥物的加減記載:多汗,去升麻,易黃芪;自汗,去蒼術,易桂枝;下腫,去防風,易防己;疼熱,去知母,易黃柏。

關于治濕之法。濕為陰邪,本性趨下,但濕邪常與陽邪相合,如風邪、熱邪,則上下表裡,無處不到。濕邪在上、在表,治以風藥勝濕;濕邪在裡,治以苦溫燥濕;濕邪在下,治以淡滲利濕。正虛者,治以扶正。此為治療濕邪之常法。如合風邪,兼以祛風;如合熱邪,合以清熱。也許該方所要說明的組方用藥大法可以這樣淺顯了解。當然,用藥尚要結合經絡、氣血。那麼臨證使用時,就可以根據病症的表現、濕邪的處所有針對性地處方。如濕邪偏于留滞經絡,表現以“遍身疼痛”為主,則治療以風藥勝濕為主;濕邪偏于“下注于胫,腫痛不可忍”,則治療偏重于淡滲利濕。

當歸拈痛湯:一張治療痛風的良方!(一)

明白了這一點,再回到故事中去,那人本就肥胖,也就是說,他的飲食已經傷害到了脾胃功能,再加上大量飲酒,酒是最容易生濕的東西,濕邪困脾,脾胃就更提不起精神了,由此導緻惡性循環,濕上加濕。摸清了病情,李東垣便給他開了一方,那人隻喝了兩付,病就好了大半。開的什麼方子呢?當歸拈痛湯。

當歸拈痛湯雖然不是李東垣的方子,但卻和李東垣頗有一番淵源,這個方子是金代名醫張元素所創,而張元素剛好是李東垣的師傅。

李東垣的老師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首載該方,并且明确指出:“下之二方,非為治病而設,此乃教人比證立方之道,容易通曉也。”“下之二方”即指當歸拈痛湯和天麻半夏湯。李東垣的弟子羅天益在《衛生寶鑒》中也載有該方,并且幾乎全部引用了《醫學啟源》中該方的主治與方解内容,同時附有治案。可以認為,當歸拈痛湯由張元素創方,是易水學派中較有影響的一張方劑。清代醫家張璐在《張氏醫通》中盛贊該方為“此濕熱疼腫之聖方”。後世醫家将該方廣用于風濕熱痹及濕熱腳氣初起的治療。

當歸拈痛湯:一張治療痛風的良方!(一)

《醫學啟源》:“當歸拈痛湯: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腫痛不可忍。經雲:濕淫于内,治以苦溫。羌活苦辛,透關利節而勝濕;防風甘辛,溫散經絡中留濕,故以為君。水性潤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而上行,以苦發之也。白術苦甘溫,和中除濕;蒼術體輕浮,氣力雄壯,能去皮膚腠理之濕,故以為臣。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身辛溫以散之,使氣血各有所歸。人參、甘草甘溫,補脾養正氣,使苦藥不能傷胃。仲景雲:濕熱相合,肢節煩痛,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者,乃苦以洩之也。凡酒制藥,以為因用。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豬苓甘溫平,澤瀉鹹平,淡以滲之,又能導其留飲,故以為佐。氣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濕氣得以宣通矣。”

當歸拈痛湯,顧名思義,止痛就像信手拈來一樣,痛風最讓人難以忍受的不就是痛嗎?這種痛,古人形容說,像有老虎在撕咬關節一樣,是以痛風又叫白虎曆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