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归拈痛汤:一张治疗痛风的良方!(一)

作者:经方中医张先生

古时候有一个南方人刚刚到北方去做官,因为不习惯北方寒冷的气候,所以他每天都要喝点儿酒,以此来驱寒,慢慢地就养成了习惯。

就这样过了一年半载,突然有一天他的双脚开始变得肿胀,疼痛难忍,白天还好,尤其是到了晚上,简直痛到无法入睡。于是,急忙派人把当时京城里最负盛名的李东垣给请来了。李东垣一看,这人身宽体胖,再加上一番详细问诊,断定他是因为酒喝多了,诱发了“脚气病”。

注意,当时的脚气可不是现在那种真菌感染的脚气,因为那时还没有真菌这个名词,而是一种以关节肿胀疼痛为主的疾病,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痛风差不多。

当归拈痛汤:一张治疗痛风的良方!(一)

这种病看似病在脚上,其实是根在脾胃,脚上的毛病和脾胃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脾主运化,脾有运化水湿的作用,身体里的水液要在脾的作用下,一部分气化成津液,向上运输到心肺乃至全身;另外一部分经过代谢后,向下通过膀胱排出体外。脾虚了,对水液的运化能力就会随之降低,慢慢地就会生湿,湿气郁积久了又会化热,湿和热一结合变成湿热,湿性重浊,湿热这种东西最喜欢往下走,这就好比一缸淤泥,一搅和过后,等一段时间那些浊的都往下沉。湿热在身体里最容易沉积到哪里去?当然是关节了,这些皮薄肉少的地方最容易藏污纳垢了。

所以凡是患了痛风的,你去看,一个个关节红肿热痛,其实尽是些湿邪、热邪在里面。《内经》里也说,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可见,痛风这种病和脾胃,和吃有很大关系,在这一点上,中医西医不谋而合,西医认为,高嘌呤高尿酸饮食,比如海鲜、酒精、肉类等等,是痛风高发的元凶,所以要想彻底治愈痛风就必须在嘴巴上下一番功夫。

当归拈痛汤:一张治疗痛风的良方!(一)

该方在后世医家的临床中应用较广,但能领会其法、灵活通变者不算太多。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所出医案即为原方使用。《张氏医通》中有个别药物的加减记载:多汗,去升麻,易黄芪;自汗,去苍术,易桂枝;下肿,去防风,易防己;疼热,去知母,易黄柏。

关于治湿之法。湿为阴邪,本性趋下,但湿邪常与阳邪相合,如风邪、热邪,则上下表里,无处不到。湿邪在上、在表,治以风药胜湿;湿邪在里,治以苦温燥湿;湿邪在下,治以淡渗利湿。正虚者,治以扶正。此为治疗湿邪之常法。如合风邪,兼以祛风;如合热邪,合以清热。也许该方所要说明的组方用药大法可以这样浅显理解。当然,用药尚要结合经络、气血。那么临证使用时,就可以根据病症的表现、湿邪的处所有针对性地处方。如湿邪偏于留滞经络,表现以“遍身疼痛”为主,则治疗以风药胜湿为主;湿邪偏于“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则治疗偏重于淡渗利湿。

当归拈痛汤:一张治疗痛风的良方!(一)

明白了这一点,再回到故事中去,那人本就肥胖,也就是说,他的饮食已经伤害到了脾胃功能,再加上大量饮酒,酒是最容易生湿的东西,湿邪困脾,脾胃就更提不起精神了,由此导致恶性循环,湿上加湿。摸清了病情,李东垣便给他开了一方,那人只喝了两付,病就好了大半。开的什么方子呢?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汤虽然不是李东垣的方子,但却和李东垣颇有一番渊源,这个方子是金代名医张元素所创,而张元素刚好是李东垣的师傅。

李东垣的老师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首载该方,并且明确指出:“下之二方,非为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下之二方”即指当归拈痛汤和天麻半夏汤。李东垣的弟子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也载有该方,并且几乎全部引用了《医学启源》中该方的主治与方解内容,同时附有治案。可以认为,当归拈痛汤由张元素创方,是易水学派中较有影响的一张方剂。清代医家张璐在《张氏医通》中盛赞该方为“此湿热疼肿之圣方”。后世医家将该方广用于风湿热痹及湿热脚气初起的治疗。

当归拈痛汤:一张治疗痛风的良方!(一)

《医学启源》:“当归拈痛汤: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羌活苦辛,透关利节而胜湿;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君。水性润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苦甘温,和中除湿;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能去皮肤腠理之湿,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人参、甘草甘温,补脾养正气,使苦药不能伤胃。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痛,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者,乃苦以泄之也。凡酒制药,以为因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温平,泽泻咸平,淡以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气得以宣通矣。”

当归拈痛汤,顾名思义,止痛就像信手拈来一样,痛风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不就是痛吗?这种痛,古人形容说,像有老虎在撕咬关节一样,所以痛风又叫白虎历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