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都市野生動物自在“向野而生”

讓都市野生動物自在“向野而生”

野生動物栖息地、生境花園、昆蟲旅館……随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在城市徐徐鋪展,申城野生動物種群不斷壯大。據統計,目前上海監測記錄到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150種,在22個野生動物栖息地和4個自然保護區内,野生動物自由自在地繁衍生息。

野生動物融入城市生活,難免會有适應期,比如鳥類飛行途中撞擊到透明玻璃幕牆而受傷。記者昨天獲悉:闵行區已探索建構起覆寫14個街鎮(工業區)的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護體系,讓受傷、病弱、受困的野生動物有了臨時“療養院”。

栖息地與農村農居農業相伴相生

蛙類獨特的生命形态和生态功能,成為保護環境、維護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環。位于大治河生态廊道的浦江蛙類野生動物重要栖息地占地約10公頃,這裡有儲存較好的自然環境和植被群落,已觀察到中華蟾蜍、澤陸蛙、飾紋姬蛙、黑斑側褶蛙和金線側褶蛙,均為上海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如今,這裡也挂牌為浦江鎮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助點。

栖息地的不少生态設計專為蛙類打造,水系中的水生植被,既可以淨化水體,又能為蛙類栖息營造适宜的生境。生态駁岸形成不同梯度的水位,增加了淺水區域,為蛙類水陸活動創造條件。同時,不同的本土濕生制備,提供了豐富的昆蟲性食物。

讓都市野生動物自在“向野而生”

記者走訪栖息地發現,此前在保育區的蝌蚪已經成長為幼蛙,預計到6月,新一批野生蛙将成長并進入擴充區域。

栖息地與浦江鎮的農村農居農業相伴相生,開放性區域與外界連通,讓蛙類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上海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何鑫介紹,“蛙類以昆蟲為食,有利于控制農業害蟲,對農田生态系統的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滬上不少村落裡,随處都能聽取蛙聲一片。”

讓都市野生動物自在“向野而生”

拓寬救助途徑恢複野外生存能力

赤鍊蛇、刺猬、烏鸫……浦江鎮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助點相關負責人趙銘細數這些年在浦江“現身”的野生動物,他說,區鎮兩級救助機構成立後,市民再發現野生動物,可直接聯系反映相關線索,不必層層流轉,專業人員可以就近前往,更快拿出救助方案。

“如果有市民發現受傷的野生保護動物,我們應急中心安全管理人員或者派出所會把它們護送到收容救助點,利用這裡豐富的濕地條件和水生陸生條件進行臨時救助,然後根據野生動物保護相關規定,再把它們送到區級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助中心,或是有條件接收的公園和動物園。”

闵行區林業站相關負責人介紹,闵行區每年進行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護有上百起,設立區級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助中心和街鎮陸生野生動物收容救助點,對于保護生态環境、維護公共衛生、發揚社會愛心和野保科普具有重要意義。

讓都市野生動物自在“向野而生”

去年出台的《上海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明确進一步拓寬收容救護管道,要求主管部門加強收容救護能力建設和統籌協調,并明确可以組織從事野生動物科學研究、人工繁育等活動的組織和個人依法參與收容救護工作,進一步拓寬收容救護管道。目前上海已設立了14個區級臨時收容救護點,何鑫認為,目前有多元管道為野生動物提供及時性的救助保護,在此基礎上,期待能有更專業的團隊和更精準的經費扶持,讓野生動物恢複野外生存能力,最終回歸自然。

“腐木不清、落葉不掃,這些看似‘粗’的管理為生物多樣性提供更多可能。”何鑫介紹,上海自然博物館經常做一些公衆科普教育,讓孩子們知道城市裡能找到一些動物,在這個過程中,希望大家能夠重新認識城市。“我們應該和所有的野生動物、和大自然一起,繼續共享這顆藍色星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