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作者:中國旅遊地圖

#我來唠家常#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台風”畫眉“,于2001年12月27日3:35(世界協調時間)由Terra對地觀測衛星搭載的成像光譜儀拍攝,最大持續風速為75節。圖檔/NASA

-風物君語-

台風,中國人的怕與愛

2020年上半年,多災多難。洪澇災害的“七下八上”還在持續,東南沿海又迎來了脾氣暴戾的老熟人——台風。

今年的台風可謂“雖遲但到”。八月一開始,“黑格比”(鞭子)、“米克拉”(雷天使)就先後登陸大陸。其中,前天剛在福建漳浦登陸的“米克拉”尤其急躁,僅用不到一天時間,就完成了從編号到登陸的全過程。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2020年8月11日,台風“米克拉”來襲,漁船遊艇陸續進入到高崎避風塢躲避台風。攝影/王火炎

台風過境,美景退場,大地卸妝;漁場關閉,港口打烊;村落夷為平地,陸地成為汪洋。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2019年8月,浙江台州遭受台風“利奇馬”襲擊,城市變成一片汪洋。圖檔/人民視覺

對于台風,沿海居民早已見怪不怪。“欲臨大洋,必承其風”,通過下圖,可以看出台風與大陸的“交情”何其深厚: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1945年以來、每年的1号台風登陸時間和登陸地點,以及累計登陸地點和登陸強度。制圖/Paprika

台風究竟從何而來,它的力量源泉又是什麼?台風中的中國人,如何生活?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台風到底是不是一種“風”?

從氣象學角度說,台風并不僅僅是一種風,而是一種帶着地域标簽的熱帶氣旋,或是一種風力強度的級别。這事還得從“熱帶氣旋幼稚園”——海洋說起。

“幼稚園”裡都有誰?

熱帶氣旋幼稚園的地盤很大,覆寫了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的洋面,也是氣旋們的“風生起跑線”。在陽光的照射下,水汽離開溫暖的洋面、向上蒸發,又在高空遇冷降下,途中不僅把散失的熱能轉化成了動能、帶起了風,還順便形成了一個低壓區。趁此機會,更多水汽加入了“一上一下”的循環。在地球自轉的助力下,這台“熱力引擎”不再滿足于原地工作,開始放飛自我、邊跑邊轉……一個新鮮的熱帶氣旋正式入學了!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台風結構示意圖。内容繪圖/劉震宇,制圖/Paprika

按照“生源地”,來自西北太平洋、西太平洋及其鄰近海域的熱帶氣旋被分入“台風班”,來自東太平洋、大西洋的被分入“飓風班”,來自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則被分入“氣旋風暴班”。有時,嚴格的氣象學老師還會對台風班的學生進行“分班考”,隻有強度達到12級以上的熱帶氣旋,才能被稱為嚴格意義上的“台風”。

至于另一個大名鼎鼎的熊孩子——龍卷風,則是在雷暴雲團中、由強對流空氣産生的空氣渦旋,和熱帶氣旋們的“生源地”完全不同,個頭大小也有着巨大差異。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龍卷風内部示意圖。内容繪圖/王躍,制圖/Paprika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龍卷風可以在地面觀看,但想看完整的台風,就得跟風雲衛星肩并肩了。圖檔/視覺中國

台風,就是“來自台灣的風”嗎?

對中國人而言,台風的英語Typhoon是個又好記又親切的詞。根據研究,這個“諧音梗”很可能是漢語、阿拉伯語、東印度語和希臘語的結晶。在希臘神話中,Typhon是象征風暴的巨人,這個名字被阿拉伯人保留并帶入印度,于16世紀以Touffon的形式進入英語。神奇的是,17世紀,toi fung(普遍被認為是粵語“大風”的發音)也以近似的形式——Toffoon——進入了英語。

歐亞非的交流古已有之,這種殊途同歸的融合并非不可能。

如果不考慮語言流變,把“台風”直接解釋為“來自台灣的風”也有一定合理性。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登陸大陸的超強台風中,約3/4在台灣省登陸,花蓮縣承載的台風登陸次數更是高居全國榜首。一些初次登陸台灣、二次登陸福建的台風,強度平均下降了30%;由于受到台灣島的阻擋,共有66個強台風在二次登陸福建時減弱為強熱帶風暴。(福建:“感謝海對面的姊妹。”)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2015年9月,台風”杜鵑“襲擊台灣省,烏雲壓在台北101大廈的腦袋尖兒上。圖檔/維基百科

台風的得名有故事,台風的名字更有故事。每年台風季,人們都能記住幾個新名字:“悟空”飛走了,“杜鵑”着陸了,“山竹”滾過來了……這些千奇百怪的名字,是世界氣象組織的14個成員國家和地區各自提名10個、經由全體認可的結果,然後按英文首字母排序,循環使用,年複一年。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使用中的台風中文名稱一覽表。按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為台風命名。框線加粗的部分,就是今年的1~30号台風的名字。制圖/密林

對于造成嚴重傷亡和損失的台風,台風委員會經過讨論确認,會将它的名字拎出名單、與這場台風綁定,不再參與循環,也就是新聞常說的“除名”。騰出的空位,則由該台風的命名成員送出新名字補上。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2016年9月17日,台風”莫蘭蒂"過境廈門,勞工們正在搶修高壓電塔。因造成巨大損失,“莫蘭蒂”被台風委員會除名。攝影/王火炎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遭遇台風襲擊最多的國家之一。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台風生成位置、生命周期及沿海地區危險等級。地圖上的灰色部分為受影響的地區,台灣省暫無詳細資料。制圖/Paprika

除了預防和忍受,我們似乎對台風無計可施。畢竟,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一切試圖轉守為攻的舉動都是徒勞。讓我們通過資料感受台風的能量:據中國天氣網科普資料,假設台風中心半徑附近100公裡以内均勻出現了50毫米的降雨,降雨一小時釋放的熱量就相當于2600多顆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能量。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2020年8月10日,台風來臨前,上海陸家嘴金融區烏雲密布。攝影/劉一村

台風能影響多少個省?

台風來襲,大陸東部、南部沿海地區首當其沖。除了為大陸“擋風”的寶島台灣,海南、廣西、廣東、福建、浙江也對台風的力量深有體會。在台風監測技術尚不發達的1956年,台風“溫黛”登陸浙江省象山縣,造成超過3000人喪生,“溫黛”也被老一輩人心有餘悸地稱為“八一大台風”;2014年,建國以來的最強台風“威馬遜”登陸海南文昌,88人是以遇難。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1956年8月,台風”溫黛“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圖檔/網絡

除了奪走生命,台風帶來的大風大雨,也把前線地區塗抹得一片狼藉。2018年9月,“山竹”過境,深圳人民一覺醒來,發現上班的路途變成了“叢林大冒險”。動物園的飼養員們卻從台風留下的爛攤子裡發現了寶貝:平日裡稀缺的粗樹枝、樹幹,現在要多少有多少,可以好好改造一番動物籠舍。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上圖:2018年台風”山竹“襲擊深圳時的場面。攝影/Miscelanea Noticias 下圖:2019年8月9日,浙江台州石塘金沙灘浴場,台風“利奇馬”的強風引起的驚濤巨浪。圖檔/人民視覺

對于不必“靠天吃飯”的城市居民,台風是可以調侃、甚至值得期待的,但對于農民,台風帶來的是深深的無奈。“山竹”橫掃農田,造成華南地區香蕉、甘蔗等經濟作物大面積倒伏,農田内澇。而剛剛過去的“黑格比”,也讓浙江磐安的藥材種植戶損失慘重。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台風的第二破壞力——強降水。上圖:廣東陽江因台風引起的強降水導緻市區内内澇嚴重。圖檔/人民視覺。下圖:菲律賓Itogon, 台風“山竹”帶來的強降水引起了嚴重的山體滑坡,導緻至少30人死亡。圖檔/視覺中國

在台風較少直接登陸的江蘇、山東地區,台風帶來的傷害同樣不容忽視。2018年8月,在台風“溫比亞”的影響下,江蘇徐州的劉集鎮突發強風,超過一千戶居民房屋受損,一名兒童不幸遇難。今年年初向武漢捐贈蔬菜的山東壽光,也因“溫比亞”損失了大量蔬菜大棚,引發全國性菜價上漲。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2018年8月,台風“海燕”過境,給菲律賓留下一片狼藉。圖檔/維基百科

繼續北上,“傳統台風區”似乎越來越遠,但台風掀起的風雨不會輕易止步。2018年7月,台風“安比”從菲律賓東部海面出發,鉚足了勁、一路向北,讓3000公裡外的京津冀下起了大暴雨。2019年,台風“利奇馬”帶來大雨大汛,更是使遼甯省内15.5萬人緊急轉移。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2018年7月,受台風“安比”影響,北京迎來雷暴天氣。攝影/吳學文

除了沿海岸線“豎着走”,台風還能深入中國版圖、“橫着走”。

在陸地上,由于地形阻隔、地面摩擦、海上能量斷供,台風的強度大大減弱,但仍能引發次生災害。2013年,台風“尤特”為湖南省藍山縣帶來了當地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降雨。大雨引發泥石流,9人不幸遇難。面對台風的“魔法”,就連深居内陸的雲南也難以幸免——據統計,在雲南15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中,一半與台風或熱帶低壓直接相關。

從古至今,台風中的中國人如何生活?

在沒有“太空之眼”的古代,面對暴虐的台風,先民們采用最樸素的手段,總結出了一套預測方法。雖然準确率無法與今天同日而語,但也足見中國人與台風的淵源之深。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影響中國的台風路徑與範圍。制圖/王躍

根據《蘇州地方志》,台風曾導緻太湖水位大漲:“三國(吳)太平元年(256年),八月朔,大風拔木,太湖溢,平地水高8尺。唐長慶二年(822年)大雨,太湖溢,平地乘舟。”另一部著作《唐國史補》,則真實記錄了人們面對台風的恐懼:“飓風大起……驚畏者不敢屋居,以懼覆壓……此閣辄屢浮動,寺僧皆大呼佛。風定而視之,則柱離于礎尺餘矣。”

福建沿海漁民将“夏秋之間,有暈如虹”視為台風的征兆。這個被稱為“飓母”的天空現象,指的是地平線上呈折扇打開狀的雲朵,也就是輻辏狀卷雲。發光浮遊生物、魚類、海鳥也是“台風名額”之一,漁民相信,如果它們突然聚集在淺海表面,或停在船上不願離去,就意味着台風将至。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台風最愛在八月、九月紮堆拜訪中國沿海。制圖/Paprika

由于台風不時侵襲,古代漁民的居所都很簡陋,情況不妙時可以舍棄房屋、避入山洞,災後重建也不會太費力。但随着浙江、福建沿海定居人口增加,退避的成本越來越高,人們轉而選擇堅守陣地,房屋的抗風能力也逐漸增強:充分利用山勢構成的天然屏障,用沉重的大石砌牆,建造廂房、降低主屋承受的氣流強度,用蛎殼燒灰、調成“膠水”,把屋瓦緊緊粘在一起……如此種種,造就了沿海村落别緻的建築風景。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位于浙江台州臨海邵家渡嚴坑村的石屋古村。攝影/陳學誠

現在,除了加強房屋,我們有了更強大的防禦手段。在衛星、計算機、發達的資訊傳播、日益完善的應急機制的配合下,我們得以實作越來越多的“台風零傷亡”。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沒有台風,世界并不會更好

雖然台風常常帶來令人揪心的破壞和傷亡,但正如沙漠能控制大氣環流、火山能為土地“施肥”、地震能保持地球岩石圈受力平衡,如果沒有台風的“宏觀調控”,我們的生活恐怕會更糟。

沒有台風這個“快遞員”,南海、太平洋的水汽就難以抵達内陸。“龍舟水”、“梅雨季”之後,中國南方就進入了伏旱,天氣酷熱難耐,農業生産所受的威脅也逐漸嚴峻。此時,就需要台風給幹旱的大地好好降降溫、補補水。此外,感謝台風對海洋的攪動,将營養物質輸送到不同海域,喂飽海洋生物,讓漁業捕撈得以維系。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台風帶來的降溫降雨也為農作物的生長起到了很大積極作用。 圖為浙江台州雨後的農田景色。 圖檔/視覺中國。

台風不該被消滅,也無法被消滅。上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美國科學家先後實施“卷雲計劃”和“狂飙計劃”,試圖用幹冰和碘化銀使雲層中的水結成冰晶,釋放熱量、擴大台風眼,以此減慢風速。數次實驗後,飓風結構和強度不僅沒有改變,其中一個飓風還在離開美國後突然殺了個回馬槍,引發受災群衆的強烈不滿。科學家們本想力證“人為幹預有效”,卻又不得不在公衆面前自我否定:“真的不是我們幹的!”

對台風強加幹涉的成本難以估量,甚至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帶來災難性後果,隻能防患于未然,以退為進。除了生命和财産,受到災難沖擊的心靈也需要得到保護。2016年,台風“莫蘭蒂”登陸廈門,美麗的鹭島遭遇摧殘,廈門人卻發出了一張逗趣的“尋字啟示”:廈門大學會議中心的“夏”字被風吹走了,請撿到的同學速速歸還。對一些人而言,每年台風季的固定娛樂項目之一,就是等待風雨平息,然後卷起褲腿上街撈魚。苦中作樂,是最好的心靈重建。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2020年8月,福建廈門,與台風鬥争的歸路人。攝影/王火炎

比起“玩台風”,“追台風”就更危險、更專業、更具科學性了。2001年,中國有了第一支“追風小組”,專門奔赴一線,記錄台風的一手資料。2006年,小組更新成為中國氣象頻道的災害天氣報道小組,将震撼人心的景象呈現在世界面前,也為防禦和救援工作提供保障。追風者,成了我們窺探狂暴的大自然的眼睛。

始終堅守一線的不僅有科研人員,還有見慣了大風大浪的沿海漁民、農民。他們平靜地談論起某年某場台風,搶救、躲避、重建,這些繁重的事務似乎隻是生活的一部分,語氣中充滿勞動者獨有的堅韌。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台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台風過後,城市又恢複了往日的甯靜。攝影/劉一村

在台風面前,沉重的屋頂隻是一張薄紙,連核武器都渺小得可笑。人們總說,一場“優質台風”應該降溫降雨、停工停課、不造成任何損失,但随着氣候變化加劇,台風強度出現了上升趨勢,我們與台風的周旋,還會持續很久。但願所有生命都能平安度過每一場台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