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國開啟長期海外駐軍計劃

作者:中國軍号

來源:中國國防報·中國軍号

德國開啟長期海外駐軍計劃

4月8日,德國聯邦國防軍陸軍總監邁斯等人到達立陶宛維爾紐斯機場。

4月8日,一支由20人組成的德國聯邦國防軍先遣隊,在聯邦國防軍陸軍總監邁斯的率領下,搭乘一架A400M軍用運輸機,飛抵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立陶宛的維爾紐斯機場。這标志着德國正式啟動二戰後首次海外長期駐軍計劃,當即引起廣泛關注。

駐軍程序“步步為營”

2023年12月,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裡烏斯通路立陶宛,與立陶宛國防部長阿努紹斯卡斯簽署一份駐軍協定。根據協定,2025年起,約5000名德國國防軍組成的1個旅級機關将組建完畢,并長駐立陶宛兩個主要城市維爾紐斯和考納斯附近的魯德甯凱和魯克拉。該旅為重型戰鬥旅,其“前方初步指揮部”将于今年第二季度開始運作,并在年底前發展成約150人規模的“先期部署小組”。該旅下轄第122裝甲步兵營、第203坦克營和1個多國混編營,預計2027年底具備全面作戰能力。

二戰結束以後,德國聯邦國防軍的主要任務是“守衛本土”。進入後冷戰時代,統一後的德國雖逐漸參與海外軍事行動,但均嵌入北約和歐盟等多邊國際組織架構,在集體安全機制内有限度地配合盟友行動。可以說,這項長期駐軍計劃,是德國近年來借勢謀局、潛心經營的結果。其發端于2014年克裡米亞危機,随後的2016年,北約華沙峰會着意強化在東翼的軍事部署,決定在波羅的海3國和波蘭各部署1個多國戰鬥群。作為傳統陸軍強國,德國擔任駐立陶宛戰鬥群的“架構國”。這支由德國主導的多國部隊,共約1600人,其中德國聯邦國防軍約占一半,每年輪換兩次。

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後,北約決定将多國戰鬥群規模從營級擴大到旅級,并采用新的運作架構。在此背景下,德國着手向立陶宛增派2個坦克營共約650人,并在魯克拉設立1個前沿指揮所,以便德國聯邦國防軍能迅速排程到立陶宛進行演習,或在出現威脅時以最快速度前出應對,甚至在某些特定狀況下常駐立陶宛。2023年7月的北約維爾紐斯峰會決定,繼續增加前沿部隊數量并優化其結構。峰會期間,約1000名德國官兵以及約300輛裝甲車快速部署至立陶宛,進行了德國該年度在立陶宛的第3次演習。5個月後,德國和立陶宛簽署長期駐軍協定。

戰略轉型漸次推進

評論人士認為,德國政府作出長期協防立陶宛的承諾,是在北約架構内邁出的重要一步,也與其在“時代轉折”形勢總體判斷下的戰略轉型息息相關。

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和戰敗國,二戰後的德國長期秉持“軍事克制”理念,對動用武力十分謹慎。近年來,随着國際及歐洲地區安全形勢不斷變化,德國政界的主流觀念發生轉變,已不再争論是否使用武力,而是在讨論如何使用武力,國防政策急劇調整。俄烏沖突爆發伊始,德國總理朔爾茨高調發表題為“時代轉折”的公開講話,德國随即從資金預算、裝備研發、對外合作等方面發力,大舉重整軍備。2023年6月,德國政府釋出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強調在歐洲防務中承擔更多責任,發揮更重要作用。

一番先期“預熱”後,4月4日,即北約成立75周年紀念日之際,皮斯托裡烏斯宣稱,德國正式啟動冷戰以來最全面的軍事改革,并提出重新開機2011年中止的義務兵役制。皮斯托裡烏斯将德國聯邦國防軍長駐立陶宛,視為本輪軍事改革中極為重要的項目。他指出:“有了這個作戰旅,我們将在北約東翼承擔起北約聯盟内的上司責任。”為推進這一駐軍計劃,德國國防部将為該旅下屬的第203坦克營配備先進的“豹-2A7V”主戰坦克。

後續影響廣泛深遠

德國在立陶宛的駐軍由臨時輪換變為長期駐紮,源于美國戰略東移留出的北約歐洲防務空缺和歐洲及周邊地區安全形勢變化。德國此舉旨在展現自身軍事實力及其新的國家戰略定位。這也預示着德國在歐洲政治和安全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将發生重大轉變,并将廣泛影響地區安全架構。

德國開啟長期海外駐軍計劃,展現出德國軍事力量轉為“外向進取”的明确取向和趨勢。皮斯托裡烏斯在一次訪談節目中指出,駐立陶宛的德國聯邦國防軍将效仿美國在德國拉姆施泰因的駐軍模式。立陶宛有280萬人口,軍隊約1.5萬人,在俄烏沖突延續和美國戰略重心東移的背景下,急于為自身上一道“再保險”。經過多輪磋商,立陶宛基本接受了德國提出的模式。立陶宛承諾,将盡快建成和負擔常駐部隊所需的營房、倉庫、訓練場等軍事設施,并與德國共建随軍家屬所需的學校、醫療等基礎設施。可以預計,德國未來很可能參考這種模式,在歐洲乃至全球熱點地區進行更多軍事介入甚至駐留。

從長遠看,德軍拓展海外行動範圍,不利于其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也将給德國和地區安全帶來負面影響。有專家估計,德國每月維持1個戰鬥旅的花費為2500萬至3000萬歐元。朔爾茨政府改變該國此前奉行的“大國平衡”外交戰略,一味追随美國采取更具對抗性乃至攻擊性的國防戰略,勢必加劇歐洲地區安全形勢的複雜和危險程度,其自身也将面臨反噬效應的沖擊。

(中國國防報·中國軍号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