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面對一群拒絕交流、有自殘傾向、情緒不穩定的孩子,你還會選擇這份工作嗎?
她沒有絲毫猶豫地說:“會。”
這是2023年“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劉玲琍的一段采訪。
劉玲琍是一位特殊教育老師。
剛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她18歲,正是愛美的年紀。
班裡有個叫曉慧的學生,耳聾還伴有中度智障,生活不能自理,去衛生間會把排洩物往嘴裡塞,弄得滿地滿身都是。
這份大部分人都打退堂鼓的工作,她一幹就是33年。
直到她上了感動中國榜單,這群特殊的孩子,這個不起眼的職業,才重新走入大衆的視野。
如果說他們是一群折翼天使,那麼劉玲琍的目标就是幫助他們重新翺翔,就像頒獎詞裡說的:
“眼耳鼻舌身意,色香聲味觸法,用盡所有,為生命解鎖。
她從命運那裡奪回一副又一副翅膀,帶領孩子們飛離寂靜的牢籠。
聽,每一個新的發音,都打開一個新的世界。”
痛苦留給自己,笑容留給孩子
漫長的歲月裡,關鍵路隻有那麼幾步。
劉玲琍選擇成為特教老師的原因,樸素又真誠。
14歲那年,她家旁邊有個奇怪的阿姨,經常一個人坐着,不說話也不出聲,就這樣靜靜地看着行人。
劉玲琍好奇她為什麼不和其他人玩,後來才知道,她是一位聾啞人。
“這樣的人,就不能去上學了嗎?”
帶着這樣的疑問,在選專業時,她選擇了聾啞教育專業。畢業後放棄去外地任教的機會,回到家鄉衡陽,擔任一名普通的特教老師。
因為年齡和經驗的原因,剛擔任工作的她就面臨着很多問題。
有的孩子見到人就哭,有的孩子有暴力問題,有的孩子還有自殘現象,每一種情況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安撫和解決。
除開家人,劉玲琍成了他們的第二個媽媽。日常的洗衣服、喂飯、摘耳蝸、戴耳蝸,她都親力親為,除了晚上休息的時間,她大部分時候都待在學校裡。
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她申請連續帶班,身體因為超負荷發出警示,她也沒有絲毫懈怠:
“隻有把孩子們照顧好了,我才能放心。”
在她32歲的時候,工作逐漸穩定,她迎來了自己的小生命,從此多了一個母親的身份。
命運似乎有意考驗她。
兒子8個月時診斷出先天性神經性耳聾,醫生告訴她:“你盡早給孩子配個助聽器吧。”
這個消息對于任何一個母親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劉玲琍也不例外:“我自己就是聽障老師,怎麼偏偏孩子也是先天聽障啊!”
屋漏偏逢連夜雨,她的丈夫接受不了這樣的現實,提出了離婚。
校長和同僚們勸劉玲琍帶着兒子去外地治療,劉玲琍猶豫了:“我剛接手一個聽障班,怎麼能放棄他們?”
深思熟慮後,劉玲琍決定一邊工作,一邊教自己的孩子說話。
她開始自學課程,翻閱大量資料,不斷做筆記。
自創唇舌操、觸摸法和情景教學法,對每個孩子都用盡耐心,有時會把孩子的手放進自己的口腔裡,讓他們感受發聲時的震動和氣流。
學生劉寒湘剛來的時候,聲帶非常僵硬,幾乎不能發聲,劉玲琍每天對她進行強化訓練,給她鼓勵和支援,同她一起學習、說話。
現在的劉寒湘不僅是中國殘障人士藝術團的演員,還到巴拿馬參加演出。提起劉玲琍,她十分感激:“感謝您,讓我走出了無聲的世界。”
劉玲琍的兒子也在去年成功考上了湘潭理工學院,成為一名大學生。
他們的世界本來是無聲單調的,正是一個個像劉玲琍一樣的人,帶給了他們美好。
重新翺翔,隻是時間問題
1996年,《新上海灘》播出,飾演男主許文強的陳錦鴻走紅,被TVB稱為香港電視界的劉德華。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他前途無量,但他在事業高峰期時,毅然選擇息影,回歸家庭。
原來,2004年,陳錦鴻婚後不久,妻子就生了一個兒子。
還沒高興太久,命運的鐵錘就砸了下來。
兒子兩歲多時,陳錦鴻發現兒子很少說話,也不和人互動,去醫院檢查時,醫生說這是孤獨症的表現。
所謂孤獨症,又稱孤獨性障礙。
因為孤獨症患者自小表現出獨有的行為特征,如語言了解和表達困難、難以與周邊的人建立情感等等,人們給他們取了一個詩意的名字——來自星星的孩子。
看着這個來自星星的孩子,陳錦鴻感到很悲傷,為了治好孩子,便拼命演戲。
他花大價錢為孩子請來這方面的專家,隻是孩子的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對事物認識得更局限了。
“這不應該呀,孩子之前挺聰明的,怎麼現在好像越來越遲鈍了?”
慢慢才得知,專家預設孩子有智力障礙,給他制定了一套“該有的”方案。
最了解孩子的人是自己,怎麼能放心交給别人?
于是,陳錦鴻不顧衆人反對,放棄事業,回家照顧孩子。
他教孩子說話,教他穿衣洗漱、識字認人,其他孩子上廁所隻要幾分鐘,陳錦鴻的孩子用了3年。
也正是陳錦鴻的堅持,孩子終于學會了說話,進入普通國小讀書,還拿到了年級第一的成績。
有人問陳錦鴻後不後悔,陳錦鴻說:“我從不後悔,當了這麼多年的演員,這輩子最出色的角色,就是成了陳駕桦的爸爸。”
孤獨症的孩子并不是智障,隻是進入正常生活的時間,要長一點。
王紅英在特教崗位上工作了近15年,如果不是因為聲帶受傷,她不會辭職。
在家養傷的日子裡,不時有家長帶着孩子過來,希望跟她繼續學習。
因為大部分孩子,即便在學校接受了康複訓練,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還是很難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既然如此,那我就繼續帶他們,直到不需要我為止。”
于是她創立了星之福醫療康複中心,自己擔任院長,帶着一群特教老師,繼續走在這條路上。
心中懷揣着希望,就能迸發出無限力量。
畢竟希望,是長着翅膀的東西。
這條路,道阻且長
選擇當特教老師,不僅要面對孩子和自己的問題,還有面對來自外界的各種不了解。
李溶溶是家裡的獨生女,父親40歲才有了她,對這個女兒給了無盡的寵愛。
當得知自己的寶貝女兒想往特殊教育這方面發展的時候,父親第一次對李溶溶大發雷霆:“再這樣,就滾出去!”
一向聽話的女兒這時異常叛逆,李溶溶帶着自己的電腦,拿着800塊錢的工資,在外面簡單租了間200塊錢的房子,這個房子異常簡陋,隻有一個隔闆,連洗澡都要在外面。
但當她看到孩子們發出第一個讀音、說出第一句話的時候,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她經常說:“沒有一個孩子應該被放棄,即便再難,我也可以教。”
他們的想法很簡單,盡自己的能力幫助需要幫助的孩子。
在這條路上走的每一個人,都是孤勇者。
靓娴剛開始為工作室找房子的時候,屢次碰壁,别人一聽她的業務,紛紛拒絕。
沒錯,她是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大部分房東都嫌棄這個工作太吵太鬧,拒絕給靓娴出租房子。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願意出租的,房東讓她搬到最偏的一間,一直叮囑她不要影響其他人。
她苦笑說:“做這行的,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根本堅持不下去。”
其實,孤獨症隻是一個越來越常見的疾病,他們在努力,而偏見和冷眼不應該成為他們努力路上的南牆。
如果不了解,那就保持沉默。
有時候,沉默就是給予别人的最大尊重。
既然選擇了,就沒有放棄的道理
網友Lorlie在特校實習的時候,一個老師說:“普通的孩子都教不過來,你們這麼優秀為什麼偏偏要來搞特教?”
當老師是辛苦的,當特教老師更辛苦,正因為如此,能夠堅持下來的人,才更值得尊敬。
胡曉莉19歲選擇當特教老師,主動申請去省外跟班上課,接受康複實操指導。
肥城市特教老師王珊珊連續7年,每周驅車30公裡,給全市重度殘疾少年送教上門。
牛先平校長潛心研究特殊教育教學規律,參加高校研學,不止一次說過:“一定要找到一條适合孤獨症學生的教育之路。”
牛先平校長
很喜歡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特教老師這條路,注定是辛苦的,注定是艱難的。
就是因為他、她,還有他們,才給了那群特殊的孩子和家庭一線希望。
選擇當特教老師,也注定了無法享受與其他普通老師一樣的待遇,再多的酸和苦,都隻能自己咽下去。
他們很難桃李滿天下,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群特殊的孩子。
劉玲琍在特教崗位上33年,畢業學生也不足100名。
但這不足100名的學生,是已經進入社會,融入正常生活的學生,他們也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裡,閃閃發光。
“從我踏上三尺講台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自己的一生與黨的特殊教育事業連在了一起,把自己的一生與我的聽力障礙學生們融在了一起。”
這不僅是劉玲琍的想法,更是千千萬萬特教老師的心聲。
來源:視覺中國
他們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不轟轟烈烈,也可能永遠不會有人注意到這份默默奉獻。
但他們追求的,從來都不是那些附加的标簽和榮耀。
而是一份出于愛和責任的利他之心。
史鐵生曾說,于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命運本就不公。
所幸,當生命有了裂痕之後,總有人願意成為那束照進裂痕的光。
為那些被困在陰影裡的生命,帶去溫暖與慰藉。
作者:千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