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導報 筆會專欄
三家村 楊文凱
禅宗是日本佛教的重要流派,禅風盛行,始于鐮倉,禅畫流傳,盛于江戶。日本的禅宗畫不僅描繪著名的禅宗人物,更是表現“禅的理想”。于是,那些行為超凡、風貌奇妙的人物很自然成為入畫的題材。你畫我畫大家畫,畫得多了,逐漸定型為日本禅宗畫的母題。其中,多是來自中國的聖人和禅師,他們人生經曆奇特,影響了他人,也改變着禅風。
禅宗講究不立文字、教外别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由師傅向弟子傳授心靈開悟的思考方法,意圖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本真的自我。禅宗畫出現後,讓傳統佛畫逐漸失去了濃郁而華麗的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單一顔色的水墨表達,表現出萬物一體、心性一體的自我形象。由此,水墨畫與禅宗精神相契合,成為禅僧及其護法所追求的思想和精神的寫照。禅宗水墨畫的主題包括,中國禅宗創始人達摩祖師,以及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實作悟道的寒山、拾得和布袋和尚等。
禅宗的開山祖師菩提達摩是印度香至國的三王子,出生即出家,修行40餘年。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在靈鞍山大法會上描花微笑,隻有大迦葉會心一笑,以心傳心,接過了大法,依次相傳,燈燈相續,傳到菩提達摩,是第二十八代。菩提達摩渡滄海到中土後,有“面壁九年”、“一葦渡江”等故事流傳,日本禅宗對達摩故事也是耳熟能詳。
雪舟繪《慧可斷臂圖》
雪舟的紙本墨彩畫《慧可斷臂圖》作于1496年,現為日本國寶。畫面的主體是在少林寺面壁坐禅的達摩祖師,畫面左下角的慧可懇請成為達摩弟子,自我斷臂以表達求教向學的誠意和決心。這是日本較早的達摩畫像,頗為珍貴。
現在人們比較熟悉的達摩,是在鐮倉時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禅宗祖師,達摩作為禅宗祖師一直受到敬仰。達摩在六世紀初渡航到中土,在少林寺坐禅修行,遂有以面壁九年為題材的《面壁達摩圖》,描繪達摩與梁武帝問答交談的《初祖問答圖》,描繪達摩一葦渡江的《蘆葉達摩圖》等禅畫傳世。
18世紀中葉,臨濟宗僧人白隐畫過不少達摩圖,其著名的《半身達摩》以大筆粗線一氣呵成,是氣場強大的作品。同時期還有鈴木春信的名作《船中拔須的達摩與撐船的美人》,是一張異類的作品。
除了達摩,日本的禅宗畫還偏愛充滿人情味的釋迦。自室町時代禅宗盛行以後,《出山釋迦圖》成為禅僧們喜愛的畫題。這些禅畫主要表現在山中斷食修行了6年的釋迦,覺得以苦行僧的方式得不到開悟,于是從雪山下來回到人間的場面。釋迦用河水清洗身子,喝了村姑的乳粥後恢複體力,開始在菩提樹下坐禅,終至開悟。
傳南宋梁楷繪《出山釋迦圖》
傳為南宋梁楷作于13世紀的《出山釋迦圖》現藏東京國立博物館,為指定國寶。室町時代有雪舟(拙宗等揚)創作的紙本墨畫《出山釋迦圖》,筆墨簡簡潔,形象生動,是日本禅畫應有的樣子。18世紀,還有伊藤若沖、白隐等都有《出山釋迦圖》流傳後世。
日本的禅宗寺院多收藏來自中國的宋元繪畫,禅僧們日常欣賞原作,并有意識地将這種風格融入創作,于是牧溪、玉澗的筆墨下展現的中國禅宗的逸格畫風受到推崇并傳播開來。那些水墨畫和枯山水中蘊含的簡素枯淡的味道,對于了解禅畫乃至禅宗藝術的整體圖景意義重大。
在日本的七福神中,唯一存世的人物是布袋和尚,原型為8世紀唐朝末期的中國禅僧。布袋和尚袒胸露乳,大腹便便,拿着手杖行走市井,背負的布袋中裝着随身所有的東西。布袋和尚有預知的能力,死後化身為彌勒菩薩,彙聚了群眾信仰。布袋和尚的形象非常入畫,早在13世紀的南宋時期,中國的梁楷、牧溪等已經多有簡筆描繪了,14世紀傳入日本,江戶時代成為廣受喜愛的重要禅畫題材。
江戶初期的禅僧風外慧熏,長住小田原附近的洞窟内,多以描繪達摩和布袋的作品為主,他的《指月布袋》表現了以開悟為目标的禅僧的追求。确立了琳派畫風的尾行光琳也有《布袋圖》、《蹴鞠布袋圖》等傳世,筆墨簡練,形象可愛。經曆了幕府末年到明治初年的浮世繪大師月岡芳年,晚年的代表作是百幅系列《月百姿》,其中第61幅《悟道之月》,就是畫了布袋和尚手指月亮,以求開悟的形象。
寒山、拾得是中國唐代傳說中的隐者之僧,後來在日本得到發揚光大,成為禅畫的重要人物。寒山手持長卷,寫詩無數,最喜歡在樹木、山岩、石壁上随意題詩,彙內建《寒山詩》流傳至今。拾得是在天台山國清寺的後廚做事的僧人,手持一掃把,永遠在清掃。寒山、拾得身心自由,穿着破衣爛衫,不為形象所拘,展現了禅的精神。16世紀,雪村的紙本墨畫《寒山拾得圖》流傳至今,堪稱經典。此圖一出,日本禅畫裡的寒山、拾得形象基本定型,為後世垂範。
18世紀日本畫家長澤蘆雪繪《寒山拾得圖》
此後,17世紀中葉有狩野山雪的《寒山拾得圖》,18世紀有尾行光琳畫、尾行乾山制作的《鏽繪寒山拾得圖角皿》,還有曾我蕭白的《寒山拾得圖》,都是禅寺珍藏的寶物。
拾得的師傅,是天台山國清寺的僧人豐幹禅師。據說是豐幹禅師把年幼的拾得撿回來撫養,遂取名拾得。豐幹禅師的絕活是馴養老虎,常常騎着老虎行遊街市,讓群眾吃驚。在日本的禅宗畫裡,有一個重要的題材《四睡圖》,畫的就是豐幹禅師與寒山、拾得,還有老虎在一起的景象。後來傳說,豐幹化身阿彌陀如來,寒山化身文殊菩薩,拾得化身普賢菩薩,并稱三聖。豐幹禅師能在猛虎身旁安然入睡,備顯了德行之高。三人與猛虎相伴,卻得到了安穩的《四睡圖》,這才是真正的得禅開悟的境界。
江戶中期的浮世繪師奧村政信繪有《風流四睡圖》,是點化禅畫題材而得。圓山應舉的弟子長澤蘆雪所繪《四睡圖》,展現了生動的表情,流傳至今220餘年依然受到追捧。
日本近代以前的繪畫,大都由來有自。如果能夠了解所畫的主題和内容,就能更充分了解其表現的精妙和趣味。日本在飛鳥時代以後盛行的佛教繪畫,主要描繪發源于印度、流傳自中國的東洋思想,平安時代以後形成的大和繪主要取材于和歌和王朝物語等古典文學,此後從中國傳來的水墨畫傾向于表現中國的故事和傳說。
禅宗畫主要描繪禅宗的人物和故事,這些内容在江戶前的古典時代應該是流傳廣泛的雜學和常識吧,是整個社群耳熟能詳的共有知識,也就是今天所謂的“教養”。繪畫師以閱聽人整體擁有的教養為前提來作畫,鑒賞者擁有的教養越豐富,對創作母體的了解越廣泛,對于作品的了解和品鑒就會越深刻。
現代社會,資訊泛濫,各種情報錯綜交彙,原本應該共有的傳統教養不增反減,逐代消解,導緻了解生出隔閡,交流變得困難。是以,過去讓人一目了然、會心微笑的作品,如今反而看不懂了,一臉茫然之餘,需要講解和釋義。顯然,禅畫和禅宗一樣,正在被挂起來被藏起來,從時代的風雅變為生活的點綴。
那麼,當今年輕人的教養背景是什麼呢?他們的共同話題更多是動漫和遊戲,那是新人類如數家珍的新趣味。不過在享受聲光電色之餘,也不妨重溫簡素枯淡的場景,但願今人還能感受并體味生活中的絲絲禅意,守住日本文化的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