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汪先恩:參觀清真寺随想

作者:東瀛萬事通
汪先恩:參觀清真寺随想

中文導報 筆會專欄

積水譚 汪先恩

百聞不如一見,阿布紮比的謝赫紮耶德清真寺果然氣派,估計是當今世界上最美最現代化的清真寺,信者見其聖神,而我們普通人,主要感受建築的華美。

這座耗資55億美元,于2007年竣工的清真寺,占地2.2萬平方米,圓形穹頂82個,主穹頂高85米,裝飾着黃金的柱子達1100根。地闆上的彩繪不用顔料,而是用天青石、紅瑪瑙、紫水晶、鮑魚貝等天然材料鑲嵌而成,屬昂貴的返璞歸真。

汪先恩:參觀清真寺随想

可能本地建材十分有限,于是集天下建材而用之。大理石等建造原材料,分别來自希臘、意大利、德國、摩洛哥、土耳其、伊朗、印度、中國等地。據說那些精美的雕刻許多是中國工匠的手藝。主殿内的地毯,為世界上最大的手工編織波斯地毯,面積達5627平方米,由1200名伊朗勞工手工編織而成。殿堂裡懸挂着七個世界最大的鍍金黃銅水晶吊燈,是在德國定制的。總之,這座清真寺的建設走的是國際化路線。

以前參觀佛教寺院或基督教教堂,看到的基本是表現相關偶像故事的雕塑或繪畫,而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功夫放在建築上,寺内既無聖像也無香火,畫面隻是花草,顯得格外潔淨。這可能是默罕默德(570-632年)的風格,據說早期的清真寺的材料是磚土和椰棗樹,極其簡樸。其後世的教徒随着擴張征服,取得财富,清真寺越建越豪華,先後把希臘、摩爾、埃及、蒙古等各地建築藝術融為一體,引入拱門、圓頂、尖塔元素,但始終沒有神像,沒有偶像,不得不佩服穆罕默德的智慧與遠見。

穆罕默德是個苦孩子,6歲時父母雙亡,由祖父阿蔔杜勒·穆塔裡布撫育,8歲時,祖父又病故,由叔叔艾布·塔利蔔收養,12歲便随叔父經商,到過叙利亞、巴勒斯坦等地,見過世面,也接觸到猶太教和基督教。成年後,受雇于麥加諾法勒族富孀赫蒂徹,25歲時與40歲的赫蒂徹結婚,開始有閑思考人生,思考社會。610年宣布在山洞裡得到真主阿拉的啟示,開始布教,很快得到響應。

穆罕默德創造的伊斯蘭教得到群眾的響應,主要是符合社會需求,順應民心。穆罕默德,主張廢除勞民傷财的多神教,限制高利貸,鼓勵買賣公平、施濟平民、善待孤兒、解放奴隸、制止血親複仇、實作和平與安甯。這些主張得人心,但會損害當時貴族的利益,是以得借助神的名義。後人整理的《古蘭經》,采用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基礎内容,加上穆罕默德是最後先知的關鍵要素,順理成章加入穆罕默德的主張。

都說穆罕默德是文盲,不可信。憑穆罕默德的聰明勁,自學不成問題,我覺得他經商期間就有些文化,後來生活好了,經常去山洞冥想。想必他在山洞,應是學習為主,冥想為輔,十幾年間自學,怎麼也會掌握文字。把他說成文盲,無非是讓人們相信《古蘭經》是唯一真主阿拉的授意,不是穆罕默德編的。

穆罕默德敢做敢為,據說赫蒂徹去世之後,他娶了幾十位夫人,有的是政治聯姻;有的是盡社會責任,如取多名烈士的遺孀為妻;有的是表達政治意圖,如取奴隸為妻;為示好盟友,取超年輕的阿伊莎。穆罕默德留下了被基督教徒诟病的一夫多妻制,近來有人也反駁,說伊斯蘭教的多妻制,有利于緩解日益嚴重的人口減少問題。

有了穆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在阿拉的感召下,産生了極大的凝聚力,果然實作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後來阿拉伯勢力擴張征服,阿拉伯帝國在被蒙古大軍毀滅之前,在極盛時期,疆域東起印度河,西抵大西洋沿岸,成為橫跨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這大概是穆罕默德未曾預料到的,也非希望的。

離開清真寺,空中傳來禮拜的聲音。一天五次禮拜,局外人感到繁瑣,但也有人說,對緩解工作緊張有好處。而齋月,起初是為了讓富人與平民一同體會饑餓感受,在過食物時代,不少人反映,一個月白天不吃飯,對身體有好處。

汪先恩:參觀清真寺随想
汪先恩:參觀清真寺随想
汪先恩:參觀清真寺随想

謝赫紮耶德清真寺實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