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信點,其實很多高學曆的人都是很水的

作者:誓約TheCovenant
閱讀文章前,誠邀您點選一下右上角的“關注”。友善您随時檢視更多優質文章,同時也便于您參與我們的讨論與分享。

【個人成長•獨立思考】

作者:Bella

1 學曆的輻射範圍

今天的分享,想從學曆和個人發展的關系談起。

這是一群懷揣夢想的高中生。聯考之後,他們在一起交流着各自的成績和錄取結果。他們說,有的優等生發揮穩定,去了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武漢大學;有的人超常發揮,竟然去了清華北大;有的尖子生發揮失常,隻去了一所普通的一本學校;有的不擅長學習的同學,像他自己預測的那樣,考上一所專科學校。

那年9月,這群懷揣夢想的同學帶着不一樣的心情進入了各自的大學,有的充滿希望,有的心情灰暗,有的在平靜中感受到一絲迷茫……

後來,15年過去了,大家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有的人熱愛學術,一路讀到博士,現在正在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有的人進了大廠,留在一線城市,每天都有趕不完的項目,加不完的班;有的人當年學習成績墊底,但是腦子特别活,畢業後就自己做生意,現在已經是一家公司的老闆;有的人對自己的專業不感冒,但從小對畫畫有着濃厚的興趣,後來轉行學習畫畫,現在已經成了網絡上小有名氣的繪畫部落客……

或許你已經看出來了,這個普通而典型的班級就是你我曾經的中學班級,這個班級的故事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上演。

看到這篇文章的你,距離當年的聯考可能已經有了5年、10年、15年的時光。在這裡,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現在,回想起那場被稱為“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試”,你還覺得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嗎?

這個問題,相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

一種不同展現在年齡上,年齡越大的人對聯考重要性的認同就會越弱。剛上大學的時候,得知更好的學校有更好的師資和教育環境,難免會為自己運氣不好或者不夠努力而感到遺憾。找工作的時候,或許有了更高的文憑,但提起第一學曆的時候,心裡還是要打一陣退堂鼓。後來,後來習慣了職場,在生活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立足之地,就漸漸地可以腳踏實地的生活,很少再去回想學生時代的成績了。

另一種不同展現在你能得到的收獲上,一個人現在得到的越多,對自己的生活越滿意,在聯考上的遺憾就會越少。如果一個人隻能拼學曆,或者因為學曆而處處碰壁,自然就會覺得聯考特别重要。一個人越是能在學曆之外取得更多的收獲,比如創業成功,找到了自己的愛好,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等,他就越會感覺,聯考其實沒那麼重要。

自信點,其實很多高學曆的人都是很水的

2 比學曆更重要的是什麼?

在我們的社會中,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是線性的:好好學習就是為了上一所好大學,考上好大學就是為了找到好工作。到了“好工作”這一步,就好像到了幸福的終點,或者說到了“好工作”這個點上,很多人就看不清前方還有什麼。然而,好工作真的能讓人幸福嗎?或者在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要思考另外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呢?

對于很多人而言,好工作就意味着穩定、體面、收入高,但這樣的工作可能并不能讓人快樂。比如,穩定的工作往往比較枯燥,做的時間長了就會覺得很沒意思,天天都在盼着趕快退休。體面的工作往往束縛較多,總會讓人感覺到身不由己;工資高的工作壓力也大,拿的錢越多,要承擔的風險就越大。

當然不是說高學曆和好工作就不值得追求。事實上,如果你考上了很好的學校或者找到了很好的工作,那都是值得慶祝和珍惜的。隻是,我們不能把人生的盼望或者幸福的保障全都寄托在這一件很小的事情上。因為你越是縮小自己的眼界,越是緊緊抓住這一根細小的樹枝,你面臨的風險就越大。

那麼,比學曆更重要的是什麼呢?或者說不受學曆限制,并且比學曆發揮的作用更大的東西是什麼呢?其實這樣的東西有不少,但今天,我們單獨來談一個和學曆有關系、有相似之處,但很容易被忽略的因素:獨立思考的能力。

為什麼要談獨立思考呢?因為獨立思考遠遠比去哪裡學、學什麼更為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那他學的再多也隻是一個知識儲備器,會的再多也隻是一個機器人——必須由他人告訴他能做什麼、該做什麼,他隻能按照固定的程式生活。

而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可以做任何事。不管他學什麼,對他都不是一個限制,而是一種引導。他可以學一個專業,卻發現自己并不喜歡、并不适合,然後及時轉行去做自己擅長的事。他可以有很多的興趣愛好,這些興趣愛好為他打開了眼界,為他提供了更多選擇。他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志向,并由此出發,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實,相比于學曆和工作,獨立思考才是更可靠的鐵飯碗。因為學曆代表着過去,工作或多或少都要依賴他人或者受到環境限制,而獨立思考是一種永遠不會消失、永遠不會被取代的能力。這種能力能讓人在逆境中不受困于失敗,在順境中不迷失自我。或利或順,他總能堅持自己要走的道路。

自信點,其實很多高學曆的人都是很水的

3 值得奔赴的遠方

人往前走,人奔赴遠方,往往出于兩種心境。

一種是想離開現在。因為讨厭現在的處境,因為不想過現在的生活,是以希望這樣的生活能趕快結束,自己能立刻換一個環境,換一個心情。這種心境是逃避式的,其中的驅動力是内心的不滿、痛苦和焦慮。

一種是想探索未來。這樣的人對目前的生活是知足的。但這種知足不會把人留在現在。相反,因為從現在的生活中品嘗到了幸福和甘甜,是以對未來更有期待。這種心境是期待式的,其中的驅動力是内心的好奇、渴望和熱情。

這兩種心境都很正常,因為誰在煩惱苦悶的日子裡都想趕緊逃離焦慮和壓力,誰在有快樂的日子裡都覺得前方是值得奔赴的。

是以,今天我們聊着兩種心境,并不是要分優劣,而是說我們要盡可能地去管理、引導自己的思想,讓自己的思想可以少受環境和他人的幹擾,在不同的環境下,都能超越心情的限制,采取明智的行動。

比如,你可以因為聯考失利、工作不順心而煩惱、郁悶,但不要總是糾結于“如果我當時複讀了會怎麼樣”“找了這個工作接下來可怎麼生活”。你要能看到比一次考試、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東西,隻要這個東西在,隻要你全力去追求這個東西,你就會快速成長。等你長到足夠強壯高大,可以一步跨越現在的困境,就會發現原來這根本不是一塊巨石,而是一顆小石子。

能忍受困境的人,在順境中往往也能保持安靜。因為他的希望不是由環境給的,要是來源于他的所思所想,來源于他心中的目标和渴望。

人有了希望,就永遠不會遇上絕境。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點個“贊”和“收藏”,或者轉發讓更多人看見吧。】

【既然來了,那就别走了。關注“誓約”,讓我們在下一個話題裡再次相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