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法律職場的幾個真相:關于學曆、跳槽、隐形門檻

作者:麥讀法律閱讀
法律職場的幾個真相:關于學曆、跳槽、隐形門檻

掃碼添加夏淺淺個人微信

回複 書單

領取100+份優質法律書單

麥讀君按:職場有自己的真相,什麼被接納,什麼不被了解,什麼有含金量,什麼困難重重,聽聽過來人講得真心話,友善你更好地做自己的選擇。

法律職場的幾個真相:關于學曆、跳槽、隐形門檻

作者=吖milk來源=豆瓣小組 | People in Law 法律圈的同學們原題=法律職場中的幾個真相

真相一

研究所學生專業對于工作的影響沒那麼大,

有時候甚至連學校排名的影響也沒那麼大

一位學霸師妹和我說考研的時候心儀某名校的A專業,但這個專業偏理論,擔心不好就業,猶豫要不要考慮另外一所同樣也是五院四系學校但難度小一些的本校熱門專業。她咨詢,研究所學生專業是不是會對就業有很大的影響。

我告訴她,這個問題的答案主要還是取決于她未來想從事的工作方向。從我淺顯的法律工作經驗來看,就法律畢業生而言,通常就業有公務員、律師、法務、高校任教這幾個主流方向。先說高校任教,我認為走這條路一定要選自己最喜歡的專業,畢竟學術研究确實相對枯燥,需要熱愛來支援,否則會很痛苦。

如果是公務員,有些熱門崗位會挑專業,我研究所學生讀的也是非常非常偏門的專業,偏門到當時全國僅有兩所院校開設此專業(沒錯,就是比較法學,螢幕前的你是不是連聽都沒聽說過)。畢業時對照了一下考公務員的招考通知,發現隻能考無特定專業方向的法學職位,是以多少有些受限制。如果擔心感興趣的專業未來影響考公務員,我建議先研究一下意向地區最近幾年的公務員招考公告,再做決定。

如果未來的工作方向是律師或法務,相對而言專業限制會小一些。比起研究所學生專業,用人機關更看重學校的名氣及應屆生本人的潛質。無論研究所學生什麼專業,參加工作以後都是要從頭開始學起。如果應聘的畢業生有良好的可塑性,即便是冷門專業畢業,用人機關也願意花心思、精力培養。

另外一名師妹則是咨詢我,她在申請香港高校的LLM,其中A校比B校的排名更高。她目前的雅思成績雖然已經達到申請這兩個學校的标準,但是無疑申請 A 校會面臨激烈競争,優勢不大。她有點糾結要不要重新刷雅思分數,增加自己申請A校成功的幾率。她咨詢,未來如果想要進入紅圈所,申請學校的排名名次影響大嗎?

我說,僅從未來想進入紅圈所從事律師這個職業規劃而言,A校和B校在紅圈所中的認可度并沒有太大差别。在紅圈所中,大部分HR和合夥人的認知并不像學生一樣這麼清晰。對不少人而言,無非就是世界名校(如常春藤名校以及牛津、劍橋等如雷貫耳的學校)和其他學校。我知道有位合夥人就一直認為,某美國T20學校是堪比世界名校的一流學校,從這個學校畢業的學生他都另眼相看。因他早年曾經帶過一位天賦極高且待人接物很優秀的律師,正是從這個學校畢業。是以他的認知裡這所學校就是名校,從這個學校畢業的都是人才。

我和師妹說,這種認知也許和實際情況有偏差,但人之常情。是以,學生時代看重學校排名,工作以後可能會發現其實學校帶來的加成也很有限。當然A校可能校友更優秀,進入 A 校意味着有機會認識更多牛人,但如果僅僅是從就業的角度考慮,即使沒有申請到 A 校确實也不必過于惋惜。

真相二

但法律圈子還是相對而言比較看重教育背景的,

尤其對于應屆生而言

你看到這裡也許會說,這不就和前面說的自相沖突了嗎?莫急,聽我慢慢分析。

我記得《令人心動的 offer》裡,幾名到律所實習的學生第一次見面,大家沒什麼話聊,就互相問對方哪裡畢業。面對北大、人大等高校的學生,來自非“五院四系”的實習生多少有點尴尬。彈幕中還有人評論說這是“學曆歧視”,但這個現象在職場,尤其是法律圈子似乎還是比較普遍的。坊間流傳紅圈所招聘有“Target School List”,也非空穴來風。紅圈所的招聘卷到什麼程度,不僅研究所學生要在這個名單上,就連大學也要在這個名單上,甚至大家秘而不宣的認知中,大學院校才代表了一個人真正的教育背景。想想自己聯考填志願時根本沒有想這麼多,隻是因為有認識的人在五院四系的學校讀過法學,我就稀裡糊塗地填了大學學校作為第一志願,幸好這個學校還在名單上,我才有機會敲開紅圈所的門。

我們研三找工作時,我勸一位無論學業成績和工作能力都在我之上的閨蜜兼同班同學也投履歷到紅圈所試試,她直接說,我知道自己大學畢業院校不是紅圈所的目标學校,不想試了。當時的我還為她覺得惋惜,後來在律所實習的時間長了,發現同齡人确實基本都是目标大學學校畢業,才知道閨蜜的擔憂不無道理。

後來我仔細想過這個現象存在的原因,還是因為法學專業太普遍。而學曆就是一道篩選機制,用人機關利用聯考和考研的資訊來降低篩選成本。說白了,就是法學專業太卷,并非人為刻意制造的“歧視”。即便是如我前面所說,“有時候學校排名的影響也沒有那麼大”,前提也是在大學學曆符合要求的情況下,這一說法才成立。我問過從事IT行業的朋友,他們普遍認為IT行業沒有法律行業卷,最起碼比起學曆,技術經驗和工作履曆在求職中發揮着更大的作用。

是以,學曆的影響大或不大,都是相對而言的。對于同段位的學校而言,影響沒那麼大,對于跨段位的學校而言,影響就會變得很大。

我在律所工作時目睹了一位實習生“美化”履歷被 HR 發現,并是以弄丢了幾乎已經到手的offer,雙方鬧得不歡而散的事。站在 HR的角度,不誠實固然是無法接受的誠信問題。但是實習生口口聲聲控訴“學曆歧視”,認為自己能力已經得到認可,律所又何必揪着細節不放,又把這場争論導向另外一個焦點問題:“學曆歧視”真的存在嗎?我想這背後發揮作用的,并不是人的觀念,而是經濟學原理。我們無法改變它,隻能适應這個規則。

真相三

收入與勞累程度成正比,

尤其是在畢業的前幾年

在校學生比較愛問我的一個問題是:在紅圈所工作有多苦?我總是會問,996你覺得辛苦嗎?一個師妹想了想回答我說,苦呀,我在學校學習的時候,晚上還能放松,周末還可以出去玩。我說,那紅圈所的工作可能比996都苦。記得996這個詞剛出來的時候,我還和一位律所同僚笑說,996 也不錯呀,起碼晚上9點以後以及周末還有一天可以休息。

紅圈所相比其他法律工作收入高也是不争的事實,前幾年各大圈所争相進入“3萬元俱樂部”。即使 Entry Level 沒有達到月薪3 萬元,至少也是 2.5萬元起步了,否則怎麼能和其他律所搶人才。加上紅圈所團隊的獎金普遍2 個月起,有些所能給到 6 個月,甚至有些團隊能給到 12 個月。這樣的待遇可以說,絲毫不遜色于網際網路大廠(廣州有紅圈所另當别論,薪資比照北上打 6-7 折)。

但與高薪相對的,也是高強度的工作。現在的畢業生在做職業規劃時,成本效益總是被放在第一位,公務員顯然是拔得成本效益評選頭籌。我的大學輔導員也告訴我,律所的招聘啟示應者寥寥。有人問我,有沒有“收入尚可但沒那麼累的工作”,我隻能很坦誠地說,也不是沒有,但這種職位必然競争激烈。你怎麼知道你就是“天選之子”呢?

一個很殘酷的真相就是:年輕人往往并沒有太多選擇,至少我覺得除了講成本效益,還是要多想想自己成長的空間。紅圈所能夠帶來的除了是工作期間的高收入以外,在我看來,它更長久的影響還在于,一個持續被認可的身份。即便從紅圈所離職後再找工作,曾經在“某某所”工作過的經曆都會讓這個圈子裡的人在還未見面時對陌生的你多一份認可。

憑借這份認可,即使離開紅圈所這個圈子,也可以幫助轉型的候選人在獲得“工作生活平衡”的崗位時更具競争力。我的不少前同僚進入知名公司從事法務工作,相比紅圈所時工作量有所減輕,但工資收入仍然維持不錯的水準。能夠獲得這工作,其中也少不了紅圈所身份的加成。

對于準備畢業或剛畢業的職場萌新而言,在能夠拼搏的年紀攢多一點可選擇的資本,未來轉型時才更有底氣。這是你需要知道的職場真相。

【求生欲說明:我沒有說考公不好的意思,隻是說,除了考公以外還可以有别的也很好的就業選擇。】

真相四

你能開啟怎樣的人生賽道,

有時候并沒有選擇

我讀大學時,一直對公司、商業有着濃厚興趣,是以我的民商法一直學得比其他法律科目好,讀研選擇導師時也是直奔民商法、公司法專業的導師。然而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做的卻是與公司法、民商法風馬牛不相及的勞動法,甚至很長一段時間也沒有深度接觸與公司法相關的工作。主要原因在于我實習期間進入的團隊是勞動組(後改為公司合規部),就此我開啟了自己勞動法專業的生涯。

是以當有人問我,某某所擅長某方向業務,Ta想成為這個所的實習生要怎麼辦時,我隻能說,你可以在官網找找從事那個方向的合夥人或網站公布的招聘郵箱,直接投遞履歷,但是至于能不能成為這個合夥人團隊的一員,得看這個合夥人的團隊有沒有空缺。

找工作有時候和談戀愛一樣,需要緣分。我們常說,畢業生就像一張白紙,其實說白了,就是放在哪裡都一樣從頭開始學習,那就哪裡有坑放哪裡。如果畢業生非要死磕某個方向,而那個方向剛好不缺人,用人機關也隻能考慮别的應屆生了。

恰恰因為我知道,應屆生在畢業的時候沒有太多選擇的空間,是以我時常反過來勸在校生,在學校的時候想學什麼專業或研究什麼課題盡管放手去做。如果為了就業去考慮專業方向,很可能最終未必如願,既然如此,不如在有選擇權的時候找準自己感興趣的内容去學習。

真相五

職業轉型有視窗期,

不要在猶豫中錯過最佳時期

最近一位工作7年的前同僚紅圈所資深律師和我說,厭倦了非訴職業,想轉型做訴訟律師,讓我幫忙留意看市場上有沒有合适的職位。我說,目前紅圈所想做訴訟的團隊如果招有經驗的律師,也是考慮有訴訟經驗的律師,應該不會考慮非訴律師,更何況你已經到了資深級别。無論是不是紅圈所,合夥人招一個資深律師進團隊可能都會有所顧慮。

我還認識一位在律所做了十幾年已經達到顧問級别的律師,轉型進入外資公司。我和她差不多同期進入公司,也都是從律師轉型。除開個人因素,我能明顯感受到當我們都遇到溝通不順暢的問題時,部門上司和其他同僚對我更加寬容。短短數月後那位同僚就選擇離開公司,重新回到律所工作。

當然,在這些年和同行的交流過程中,不乏有律師或法務之間切換賽道成功,但年紀越大,轉型的成本和阻力都會越大,因為轉型必然面臨思維方式的轉換。比如法務更看重溝通協調能力,需要将專業知識轉化為公司可執行的方案。而律師則需要在專業知識方面不遺餘力地輸出,不容任何專業方面的錯誤及疏漏。在同一或類似崗位工作久了,日積月累思維固化後想要轉換,必然會有一定的适應期。無論是哪種轉型,即便是外資公司轉換内資公司,都要面臨這種時期。

是以,年輕其實并非一無所有,至少有學習和被塑造的機會,這種機會來之不易。一個淺顯的道理是,所有人都能了解年輕人經驗尚缺,因而願意給予更多機會,也更有耐心。而随着工作經驗累積,外界對工作成果的期望值也會提高。資深專業人士如果犯低級錯誤,必然是難以接受的。是以,即使人有願意從頭再來的決心,外界可能也不一定給予更多的機會。

假如你不喜歡眼前的工作,謀求轉型,那我的建議是,無論什麼工作,越早轉型,成功的機會越大。

真相六

職場裡的隐形門檻

之前有一次聽直播,主播是法律招聘市場的獵頭。直播中有位觀衆提問,大概的意思是自己争取某個機會沒有成功,公司方給出的意見是氣場不合适。主播可能與這位觀衆認識,直接說她知道這個崗位的直接上司要求法律大學畢業,而候選人是非法律大學畢業的,但是因為過往的工作經驗比較優秀,是以公司給了面試機會。但目前給出“氣場不合”的婉拒理由,大機率是在面試完這位候選人之後又看到更合适的其他法律大學畢業的候選人。

我知道有一位法務總監招人也有類似的硬性條件,就是不看非法律大學出身的候選人。久而久之,公司HR也已了解這位法務總監的要求,非法律大學的候選人的履歷甚至不會出現在她的郵箱裡。

初入職場時,隐形門檻大多在學曆等教育背景。而進入到相對高階的法律職場中,隐形門檻會變為相關行業或領域的工作經驗。多年前網際網路公司受人追捧時,我也曾面試本地一家知名社交軟體公司的法務。面試過程并不順利,因為沒有相關行業經驗,我和面試官之間并沒有什麼可以交流的話題,大家東拉西扯聊些有的沒的,很快面試就結束了。不用等到面試完,面試中我就已經知道自己肯定沒戲了。

職場中有很多隐形門檻,這種隐形門檻并不會大張旗鼓寫在招聘啟事中,但在每一次機會來臨時,都會暗中發揮着自己的篩選作用。隐形門檻的要求也與候選人當下的個人能力無關。候選人不必因為一次兩次的面試受挫而感到心灰意冷。

如何避開這些隐形門檻呢?對于已經發生的學曆和職業經曆,我們無法改變。對于未來還待譜寫的職業曆程,則要提前了解市場變化,做好職業規劃。比如,能提前了解到紅圈所對于英語能力有一定要求的話,那在校時就要注重提高英語能力,主動參加英文辯論賽、與境外大學的交換生項目等,有條件的考慮在境外讀研究所學生。又比如,用人機關還是比較看重每一段職業經曆的連貫性的,職場人應盡量避免沖動辭職,導緻履歷上的每一段經曆太過短暫而給用人機關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

其實,擁有穩定、連貫的職業經曆,恰恰說明這位候選人對于自身職業發展有清晰、理性的定位,對職業需求有準确的了解。而這,是一位職場人成熟的職業素養展現,也是令用人機關心動的特質。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和立場《推開法學之門:法學學業規劃與就業指南》

法律職場的幾個真相:關于學曆、跳槽、隐形門檻

一句話推薦:這是一本專為在校法科生而寫的作品:法學院學什麼?如何準備專業考試?如何保研?如何參加夏令營?如何申請法學博士?如何考研?如何選擇院校?如何準備出國留學?法學專業的就業選擇有哪些?如何成為公務員?如何成為律師?如何成為公司法務?如何成為法學院教師?如何成為涉外法律人?法律行業有哪些業務領域?法律人要具備哪些職業技能?考研、留學、就業,三者如何抉擇與規劃?各個職業的真實作狀和未來前景是怎樣的?非法本如何入讀法學院?法學路上,你将遇到的各種問題,你會需要的各種資訊、攻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與案例,都在這本書裡。本書詳細介紹 ↓

12位法學院院/校長推薦,打破資訊差,幫你找到自己的人生規劃

《法學的11種可能:中國法學名家對話錄》

法律職場的幾個真相:關于學曆、跳槽、隐形門檻

一句話推薦:一個法科生的人生,有多少種可能?本書通過對話蘇力、梁治平、季衛東、陳瑞華、白建軍等十餘位法學大家,為我們展示了他們的治學心得、方法與曆程,為法學院學子打開了法學研習的大門和條條道路。本書詳細介紹 ↓

蘇力、陳瑞華、季衛東……11位當代法學家拍了拍你,邀請你接入他們的對話

《不負熱愛:法大、耶魯、華爾街曆險記》

法律職場的幾個真相:關于學曆、跳槽、隐形門檻

一句話推薦:我們與世界難得相遇一場,不如竭盡全力追尋此生熱愛。一個法律學霸女神漂洋過海追尋熱愛的真誠分享,從求學、求職到經曆職場坎坷、追問人生意義終于找到答案的多彩旅程。在這本書裡,丹喵(趙丹洋)分享了自己15歲上中國政法大學、20歲進入美國耶魯法學院,22歲進入華爾街頂級律所,25歲離開律所開始人生新起點的成長曆程,并介紹了她在學習、演講、寫作、職業、時間和情緒管理等方面所總結的個人方法和人生感悟。丹喵曾以她無限的熱情和真誠的分享,通過微網誌、知乎、公衆号等平台,激勵和幫助了許多迷茫中的青年人。在本書中,她将首次完整地分享自己的成長曆程、學習方法和人生哲學,激勵更多的讀者走上尋找自我的道路。本書詳細介紹 ↓

法律新鮮人:我在法大、耶魯、華爾街的這十年

《寫給年輕法律人的信》

法律職場的幾個真相:關于學曆、跳槽、隐形門檻

一句話推薦:豆瓣評分9.2!陳少文老師利用書信問答的方式解答了年輕法律人會遇到的各種難題,這些解答溫暖而堅定。很多讀者讀完的感覺都是:如果早點遇到本書該多好!其實這本書适合所有年輕人,不僅僅是年輕法律人。本書詳細介紹 ↓

陳少文:這些寫給年輕法律人的信,為我一生最重要的創作

掃碼添加夏淺淺個人微信

每天分享法律人專屬日簽

也非常歡迎投稿!

- 彩蛋 -

點選↓進入麥讀書店回複 書單擷取麥讀小書單合集

法律職場的幾個真相:關于學曆、跳槽、隐形門檻
法律職場的幾個真相:關于學曆、跳槽、隐形門檻
法律職場的幾個真相:關于學曆、跳槽、隐形門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