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法律职场的几个真相:关于学历、跳槽、隐形门槛

作者:麦读法律阅读
法律职场的几个真相:关于学历、跳槽、隐形门槛

扫码添加夏浅浅个人微信

回复 书单

领取100+份优质法律书单

麦读君按:职场有自己的真相,什么被接纳,什么不被理解,什么有含金量,什么困难重重,听听过来人讲得真心话,方便你更好地做自己的选择。

法律职场的几个真相:关于学历、跳槽、隐形门槛

作者=吖milk来源=豆瓣小组 | People in Law 法律圈的同学们原题=法律职场中的几个真相

真相一

研究生专业对于工作的影响没那么大,

有时候甚至连学校排名的影响也没那么大

一位学霸师妹和我说考研的时候心仪某名校的A专业,但这个专业偏理论,担心不好就业,犹豫要不要考虑另外一所同样也是五院四系学校但难度小一些的本校热门专业。她咨询,研究生专业是不是会对就业有很大的影响。

我告诉她,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还是取决于她未来想从事的工作方向。从我浅显的法律工作经验来看,就法律毕业生而言,通常就业有公务员、律师、法务、高校任教这几个主流方向。先说高校任教,我认为走这条路一定要选自己最喜欢的专业,毕竟学术研究确实相对枯燥,需要热爱来支持,否则会很痛苦。

如果是公务员,有些热门岗位会挑专业,我研究生读的也是非常非常偏门的专业,偏门到当时全国仅有两所院校开设此专业(没错,就是比较法学,屏幕前的你是不是连听都没听说过)。毕业时对照了一下考公务员的招考通知,发现只能考无特定专业方向的法学职位,所以多少有些受限制。如果担心感兴趣的专业未来影响考公务员,我建议先研究一下意向地区最近几年的公务员招考公告,再做决定。

如果未来的工作方向是律师或法务,相对而言专业限制会小一些。比起研究生专业,用人单位更看重学校的名气及应届生本人的潜质。无论研究生什么专业,参加工作以后都是要从头开始学起。如果应聘的毕业生有良好的可塑性,即便是冷门专业毕业,用人单位也愿意花心思、精力培养。

另外一名师妹则是咨询我,她在申请香港高校的LLM,其中A校比B校的排名更高。她目前的雅思成绩虽然已经达到申请这两个学校的标准,但是无疑申请 A 校会面临激烈竞争,优势不大。她有点纠结要不要重新刷雅思分数,增加自己申请A校成功的几率。她咨询,未来如果想要进入红圈所,申请学校的排名名次影响大吗?

我说,仅从未来想进入红圈所从事律师这个职业规划而言,A校和B校在红圈所中的认可度并没有太大差别。在红圈所中,大部分HR和合伙人的认知并不像学生一样这么清晰。对不少人而言,无非就是世界名校(如常春藤名校以及牛津、剑桥等如雷贯耳的学校)和其他学校。我知道有位合伙人就一直认为,某美国T20学校是堪比世界名校的一流学校,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他都另眼相看。因他早年曾经带过一位天赋极高且待人接物很优秀的律师,正是从这个学校毕业。因此他的认知里这所学校就是名校,从这个学校毕业的都是人才。

我和师妹说,这种认知也许和实际情况有偏差,但人之常情。所以,学生时代看重学校排名,工作以后可能会发现其实学校带来的加成也很有限。当然A校可能校友更优秀,进入 A 校意味着有机会认识更多牛人,但如果仅仅是从就业的角度考虑,即使没有申请到 A 校确实也不必过于惋惜。

真相二

但法律圈子还是相对而言比较看重教育背景的,

尤其对于应届生而言

你看到这里也许会说,这不就和前面说的自相矛盾了吗?莫急,听我慢慢分析。

我记得《令人心动的 offer》里,几名到律所实习的学生第一次见面,大家没什么话聊,就互相问对方哪里毕业。面对北大、人大等高校的学生,来自非“五院四系”的实习生多少有点尴尬。弹幕中还有人评论说这是“学历歧视”,但这个现象在职场,尤其是法律圈子似乎还是比较普遍的。坊间流传红圈所招聘有“Target School List”,也非空穴来风。红圈所的招聘卷到什么程度,不仅研究生要在这个名单上,就连本科也要在这个名单上,甚至大家秘而不宣的认知中,本科院校才代表了一个人真正的教育背景。想想自己高考填志愿时根本没有想这么多,只是因为有认识的人在五院四系的学校读过法学,我就稀里糊涂地填了本科学校作为第一志愿,幸好这个学校还在名单上,我才有机会敲开红圈所的门。

我们研三找工作时,我劝一位无论学业成绩和工作能力都在我之上的闺蜜兼同班同学也投简历到红圈所试试,她直接说,我知道自己本科毕业院校不是红圈所的目标学校,不想试了。当时的我还为她觉得惋惜,后来在律所实习的时间长了,发现同龄人确实基本都是目标本科学校毕业,才知道闺蜜的担忧不无道理。

后来我仔细想过这个现象存在的原因,还是因为法学专业太普遍。而学历就是一道筛选机制,用人单位利用高考和考研的信息来降低筛选成本。说白了,就是法学专业太卷,并非人为刻意制造的“歧视”。即便是如我前面所说,“有时候学校排名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前提也是在本科学历符合要求的情况下,这一说法才成立。我问过从事IT行业的朋友,他们普遍认为IT行业没有法律行业卷,最起码比起学历,技术经验和工作履历在求职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所以,学历的影响大或不大,都是相对而言的。对于同段位的学校而言,影响没那么大,对于跨段位的学校而言,影响就会变得很大。

我在律所工作时目睹了一位实习生“美化”简历被 HR 发现,并因此弄丢了几乎已经到手的offer,双方闹得不欢而散的事。站在 HR的角度,不诚实固然是无法接受的诚信问题。但是实习生口口声声控诉“学历歧视”,认为自己能力已经得到认可,律所又何必揪着细节不放,又把这场争论导向另外一个焦点问题:“学历歧视”真的存在吗?我想这背后发挥作用的,并不是人的观念,而是经济学原理。我们无法改变它,只能适应这个规则。

真相三

收入与劳累程度成正比,

尤其是在毕业的前几年

在校学生比较爱问我的一个问题是:在红圈所工作有多苦?我总是会问,996你觉得辛苦吗?一个师妹想了想回答我说,苦呀,我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晚上还能放松,周末还可以出去玩。我说,那红圈所的工作可能比996都苦。记得996这个词刚出来的时候,我还和一位律所同事笑说,996 也不错呀,起码晚上9点以后以及周末还有一天可以休息。

红圈所相比其他法律工作收入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前几年各大圈所争相进入“3万元俱乐部”。即使 Entry Level 没有达到月薪3 万元,至少也是 2.5万元起步了,否则怎么能和其他律所抢人才。加上红圈所团队的奖金普遍2 个月起,有些所能给到 6 个月,甚至有些团队能给到 12 个月。这样的待遇可以说,丝毫不逊色于互联网大厂(广州有红圈所另当别论,薪资比照北上打 6-7 折)。

但与高薪相对的,也是高强度的工作。现在的毕业生在做职业规划时,性价比总是被放在第一位,公务员显然是拔得性价比评选头筹。我的本科辅导员也告诉我,律所的招聘启示应者寥寥。有人问我,有没有“收入尚可但没那么累的工作”,我只能很坦诚地说,也不是没有,但这种职位必然竞争激烈。你怎么知道你就是“天选之子”呢?

一个很残酷的真相就是:年轻人往往并没有太多选择,至少我觉得除了讲性价比,还是要多想想自己成长的空间。红圈所能够带来的除了是工作期间的高收入以外,在我看来,它更长久的影响还在于,一个持续被认可的身份。即便从红圈所离职后再找工作,曾经在“某某所”工作过的经历都会让这个圈子里的人在还未见面时对陌生的你多一份认可。

凭借这份认可,即使离开红圈所这个圈子,也可以帮助转型的候选人在获得“工作生活平衡”的岗位时更具竞争力。我的不少前同事进入知名公司从事法务工作,相比红圈所时工作量有所减轻,但工资收入仍然维持不错的水平。能够获得这工作,其中也少不了红圈所身份的加成。

对于准备毕业或刚毕业的职场萌新而言,在能够拼搏的年纪攒多一点可选择的资本,未来转型时才更有底气。这是你需要知道的职场真相。

【求生欲说明:我没有说考公不好的意思,只是说,除了考公以外还可以有别的也很好的就业选择。】

真相四

你能开启怎样的人生赛道,

有时候并没有选择

我读本科时,一直对公司、商业有着浓厚兴趣,所以我的民商法一直学得比其他法律科目好,读研选择导师时也是直奔民商法、公司法专业的导师。然而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做的却是与公司法、民商法风马牛不相及的劳动法,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深度接触与公司法相关的工作。主要原因在于我实习期间进入的团队是劳动组(后改为公司合规部),就此我开启了自己劳动法专业的生涯。

所以当有人问我,某某所擅长某方向业务,Ta想成为这个所的实习生要怎么办时,我只能说,你可以在官网找找从事那个方向的合伙人或网站公布的招聘邮箱,直接投递简历,但是至于能不能成为这个合伙人团队的一员,得看这个合伙人的团队有没有空缺。

找工作有时候和谈恋爱一样,需要缘分。我们常说,毕业生就像一张白纸,其实说白了,就是放在哪里都一样从头开始学习,那就哪里有坑放哪里。如果毕业生非要死磕某个方向,而那个方向刚好不缺人,用人单位也只能考虑别的应届生了。

恰恰因为我知道,应届生在毕业的时候没有太多选择的空间,所以我时常反过来劝在校生,在学校的时候想学什么专业或研究什么课题尽管放手去做。如果为了就业去考虑专业方向,很可能最终未必如愿,既然如此,不如在有选择权的时候找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学习。

真相五

职业转型有窗口期,

不要在犹豫中错过最佳时期

最近一位工作7年的前同事红圈所资深律师和我说,厌倦了非诉职业,想转型做诉讼律师,让我帮忙留意看市场上有没有合适的职位。我说,目前红圈所想做诉讼的团队如果招有经验的律师,也是考虑有诉讼经验的律师,应该不会考虑非诉律师,更何况你已经到了资深级别。无论是不是红圈所,合伙人招一个资深律师进团队可能都会有所顾虑。

我还认识一位在律所做了十几年已经达到顾问级别的律师,转型进入外资公司。我和她差不多同期进入公司,也都是从律师转型。除开个人因素,我能明显感受到当我们都遇到沟通不顺畅的问题时,部门领导和其他同事对我更加宽容。短短数月后那位同事就选择离开公司,重新回到律所工作。

当然,在这些年和同行的交流过程中,不乏有律师或法务之间切换赛道成功,但年纪越大,转型的成本和阻力都会越大,因为转型必然面临思维方式的转换。比如法务更看重沟通协调能力,需要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公司可执行的方案。而律师则需要在专业知识方面不遗余力地输出,不容任何专业方面的错误及疏漏。在同一或类似岗位工作久了,日积月累思维固化后想要转换,必然会有一定的适应期。无论是哪种转型,即便是外资公司转换内资公司,都要面临这种时期。

所以,年轻其实并非一无所有,至少有学习和被塑造的机会,这种机会来之不易。一个浅显的道理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年轻人经验尚缺,因而愿意给予更多机会,也更有耐心。而随着工作经验累积,外界对工作成果的期望值也会提高。资深专业人士如果犯低级错误,必然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即使人有愿意从头再来的决心,外界可能也不一定给予更多的机会。

假如你不喜欢眼前的工作,谋求转型,那我的建议是,无论什么工作,越早转型,成功的机会越大。

真相六

职场里的隐形门槛

之前有一次听直播,主播是法律招聘市场的猎头。直播中有位观众提问,大概的意思是自己争取某个机会没有成功,公司方给出的意见是气场不合适。主播可能与这位观众认识,直接说她知道这个岗位的直接领导要求法律本科毕业,而候选人是非法律本科毕业的,但是因为过往的工作经验比较优秀,所以公司给了面试机会。但目前给出“气场不合”的婉拒理由,大概率是在面试完这位候选人之后又看到更合适的其他法律本科毕业的候选人。

我知道有一位法务总监招人也有类似的硬性条件,就是不看非法律本科出身的候选人。久而久之,公司HR也已了解这位法务总监的要求,非法律本科的候选人的简历甚至不会出现在她的邮箱里。

初入职场时,隐形门槛大多在学历等教育背景。而进入到相对高阶的法律职场中,隐形门槛会变为相关行业或领域的工作经验。多年前互联网公司受人追捧时,我也曾面试本地一家知名社交软件公司的法务。面试过程并不顺利,因为没有相关行业经验,我和面试官之间并没有什么可以交流的话题,大家东拉西扯聊些有的没的,很快面试就结束了。不用等到面试完,面试中我就已经知道自己肯定没戏了。

职场中有很多隐形门槛,这种隐形门槛并不会大张旗鼓写在招聘启事中,但在每一次机会来临时,都会暗中发挥着自己的筛选作用。隐形门槛的要求也与候选人当下的个人能力无关。候选人不必因为一次两次的面试受挫而感到心灰意冷。

如何避开这些隐形门槛呢?对于已经发生的学历和职业经历,我们无法改变。对于未来还待谱写的职业历程,则要提前了解市场变化,做好职业规划。比如,能提前了解到红圈所对于英语能力有一定要求的话,那在校时就要注重提高英语能力,主动参加英文辩论赛、与境外大学的交换生项目等,有条件的考虑在境外读研究生。又比如,用人单位还是比较看重每一段职业经历的连贯性的,职场人应尽量避免冲动辞职,导致简历上的每一段经历太过短暂而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

其实,拥有稳定、连贯的职业经历,恰恰说明这位候选人对于自身职业发展有清晰、理性的定位,对职业需求有准确的理解。而这,是一位职场人成熟的职业素养体现,也是令用人单位心动的特质。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和立场《推开法学之门:法学学业规划与就业指南》

法律职场的几个真相:关于学历、跳槽、隐形门槛

一句话推荐:这是一本专为在校法科生而写的作品:法学院学什么?如何准备专业考试?如何保研?如何参加夏令营?如何申请法学博士?如何考研?如何选择院校?如何准备出国留学?法学专业的就业选择有哪些?如何成为公务员?如何成为律师?如何成为公司法务?如何成为法学院教师?如何成为涉外法律人?法律行业有哪些业务领域?法律人要具备哪些职业技能?考研、留学、就业,三者如何抉择与规划?各个职业的真实现状和未来前景是怎样的?非法本如何入读法学院?法学路上,你将遇到的各种问题,你会需要的各种信息、攻略、过来人的经验分享与案例,都在这本书里。本书详细介绍 ↓

12位法学院院/校长推荐,打破信息差,帮你找到自己的人生规划

《法学的11种可能:中国法学名家对话录》

法律职场的几个真相:关于学历、跳槽、隐形门槛

一句话推荐:一个法科生的人生,有多少种可能?本书通过对话苏力、梁治平、季卫东、陈瑞华、白建军等十余位法学大家,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治学心得、方法与历程,为法学院学子打开了法学研习的大门和条条道路。本书详细介绍 ↓

苏力、陈瑞华、季卫东……11位当代法学家拍了拍你,邀请你接入他们的对话

《不负热爱:法大、耶鲁、华尔街历险记》

法律职场的几个真相:关于学历、跳槽、隐形门槛

一句话推荐:我们与世界难得相遇一场,不如竭尽全力追寻此生热爱。一个法律学霸女神漂洋过海追寻热爱的真诚分享,从求学、求职到经历职场坎坷、追问人生意义终于找到答案的多彩旅程。在这本书里,丹喵(赵丹洋)分享了自己15岁上中国政法大学、20岁进入美国耶鲁法学院,22岁进入华尔街顶级律所,25岁离开律所开始人生新起点的成长历程,并介绍了她在学习、演讲、写作、职业、时间和情绪管理等方面所总结的个人方法和人生感悟。丹喵曾以她无限的热情和真诚的分享,通过微博、知乎、公众号等平台,激励和帮助了许多迷茫中的青年人。在本书中,她将首次完整地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学习方法和人生哲学,激励更多的读者走上寻找自我的道路。本书详细介绍 ↓

法律新鲜人:我在法大、耶鲁、华尔街的这十年

《写给年轻法律人的信》

法律职场的几个真相:关于学历、跳槽、隐形门槛

一句话推荐:豆瓣评分9.2!陈少文老师利用书信问答的方式解答了年轻法律人会遇到的各种难题,这些解答温暖而坚定。很多读者读完的感觉都是:如果早点遇到本书该多好!其实这本书适合所有年轻人,不仅仅是年轻法律人。本书详细介绍 ↓

陈少文:这些写给年轻法律人的信,为我一生最重要的创作

扫码添加夏浅浅个人微信

每天分享法律人专属日签

也非常欢迎投稿!

- 彩蛋 -

点击↓进入麦读书店回复 书单获取麦读小书单合集

法律职场的几个真相:关于学历、跳槽、隐形门槛
法律职场的几个真相:关于学历、跳槽、隐形门槛
法律职场的几个真相:关于学历、跳槽、隐形门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