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讀創用戶端記者 聶燦
日前,“文學在福田”系列活動邀請知名曆史作家、2018年度“中國好書獎”得主吳鈎和青年作家陳再見做客福田區圖書館,以“‘包青天’與‘潘金蓮’——從文學作品看宋朝司法制度”為主題進行對談,從文學視角重新認識宋朝這一古代文明頂峰,為讀者呈現從中國曆史深處打撈出來的優良傳統。對談實況于4月19日在福田區圖書館微信視訊号、B站“光明森林club”等平台上線播出。
包拯是曆史上的真實人物,而“包青天”這麼一個稱呼則是明清以後才誕生的。是以,在影視作品中所看到的包青天,已經很大程度與曆史原型相分離,而是變成了文學作品中的虛構人物;潘金蓮則沒有曆史原型,更多是一個符号性的人物。在吳鈎看來,這兩個小說人物實際上代表了古代司法的“罪與罰”,通過解讀古典小說,可以更好地看見宋代司法的一些特征。
在對談中,吳鈎表示,雖然“包青天”和“潘金蓮”這兩個人物從文學角度而言塑造得很成功,但卻容易讓讀者誤把小說當成真正的曆史。吳鈎将文學作品中的細節和曆史現實進行了細緻的對比,為讀者呈現了解讀文學作品的新視角。
比如潘金蓮和西門慶通奸,旁人有沒有去衙門告發的權利?吳鈎說,在小說中可以,但在真實的曆史場景中,是行不通的。“按照宋代的司法制度,妻子如果與别人通奸,那麼到底要不要去告官,是由作為受害者的丈夫來決定的,第三方是沒有權利去舉報。”吳鈎認為,這展現宋代司法人性化的一面,“這個規定表面上看可能就維護她丈夫的這種特權,但實際上是維護了妻子免受誣告。如果一個女性被人檢舉通奸,不管是屬實還是不屬實,都将輕易對她的清白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傷。”
回到真實的曆史情境中,潘金蓮、西門慶、王婆這三個人應該怎麼判刑?創作曆史類作品,最重要的是什麼?在活動現場,吳鈎一一回應了現場讀者的提問。吳鈎認為,曆史寫作或非虛構寫作,最重要的是克制想象力和自己的情感,一定基于史料去創作,減少“合理想象”。而陳再見認為,文學作品必須要保持想象力,要對你所看到的聽到的東西保持好奇心。他表示,對寫作者而言,應該“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為創作留下充足的想象依據。
“文學在福田”系列講座由福田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福田區圖書館承辦。活動以文學為主線,特邀祝勇、楊揚、魏微、止庵、吳鈎、于是、文珍等國内知名作家,以及深受大衆喜愛的讀書up主,帶來主題多樣、形式活潑的文學對談,向讀者展示文學的多重魅力。同時,“文學在福田”線上欄目也策劃了七期高品質文學對談,展現高品質的經典閱讀為讀者賦能、為城市賦能的新姿态,為建設書香福田注入活力,打造高品質的現代化國際化愛閱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