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少日記》今日上映,導演卓亦謙:直面傷痛,才能解決問題

作者:羊城派

上周日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上,電影《年少日記》獲得12項提名,為導演卓亦謙赢得新晉導演獎。4月19日,影片在内地正式上映,内地觀衆終于可以一睹這部港片話題之作的真容。

家庭暴力、兒童輕生、情緒問題,通通濃縮在95分鐘的《年少日記》裡。故事基調沉重,卻意外赢得觀衆共鳴。去年在香港上映後,影片引發讨論,本土票房突破2345萬元。在内地點映後,豆瓣評分不降反升,高達8.6分。

《年少日記》今日上映,導演卓亦謙:直面傷痛,才能解決問題

《年少日記》是卓亦謙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他将許多私人經驗和情感傾注其中,片中的成長之痛濃烈得足以沖擊觀衆。影片監制爾冬升比卓亦謙年長30歲,是影壇前輩也是人生前輩,他對這個故事又有另一番感悟。電影在内地上映前夕,兩人一同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專訪。

卓亦謙:

片中很多角色是不同成長階段的我

《年少日記》從中學老師鄭Sir(盧鎮業飾)的視角切入,他在班裡發現一封匿名遺書,由此想起一本多年前的日記,以及自己不快樂的童年往事。

影片以一本日記貫穿始終,對卓亦謙而言,《年少日記》本身也如同他的私人日記。大學時,卓亦謙的一位好友突然輕生離世,他自此開始關注自殺相關的消息。有一段時間,新聞接連報道學生輕生事件,他腦中有一萬個問号卻找不到答案,當中的不解、愧疚甚至憤懑,最終催生出《年少日記》。

片中,成人與少年時期雙線并行:10歲的小男孩鄭有傑生活在一個令人窒息的家庭,父親暴戾,母親懦弱,優秀的弟弟獨享寵愛,他隻是家中“笨的那個”;到了成人的時間線,鄭Sir仍被原生家庭的陰影纏繞,而他的學生則面臨成長煩惱,學校卻依舊唯成績論,悲劇似乎一再重複。卓亦謙坦言,他将自己生命中的種種經曆和感受拆解重組,融入故事中:童年的孤獨、抑郁的經曆、對好友離世的遺憾……“裡面很多角色都有我的影子,是不同成長階段的我。”

《年少日記》今日上映,導演卓亦謙:直面傷痛,才能解決問題

一次頗為私人的創作,引發的強烈反響讓卓亦謙始料不及。上周六的廣州點映場,影片進行到後半段,黑暗的影廳裡抽泣聲此起彼伏。在為電影收獲好評而欣喜之餘,卓亦謙語氣中也有一點苦澀:“這個故事引發那麼多共鳴,其實也不是一件好事。”影片指向近年來屢屢掀起熱議的原生家庭創傷、青少年情緒問題和輕生問題,觀衆得到的強烈共鳴,大機率來自于他們與片中角色共享相似的傷痛記憶。

卓亦謙坦言影片主題沉重,曾一度猶豫是否應該拍出來,但他最終決定積極面對:“如果不拿出來讨論,距離解決問題隻會越來越遠。電影出來之後發生了一件很好的事,妹妹看完後,她跟我展開一次漫長而深刻的對話,我很珍惜這件事。大家看完電影,彼此多聊了一些内心的感受,這是很好的。”

爾冬升:

片中父母讓我開始思考女兒的教育

電影在香港上映時,爾冬升偷偷去影院看了三次,觀察觀衆的反應。“這部電影奇妙的地方在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齡的觀衆都能被打動。”他說。

而當爾冬升回歸到觀衆身份,他又怎樣看待這部影片?他笑言:“我小的時候被我爸打得更嚴重!但父親去世之後,我其實沒有怎麼恨他。好像那個年代就是這樣的,當然現在時代已經變了。其實電影裡的事情沒有怎麼發生在我身上。我沒有朋友輕生,頂多是被老爸打,我媽媽對我很溫柔,反而哥哥比較嚴厲。”

讓爾冬升有共鳴的不是鄭Sir,而是片中的父母。這對父母做了一次錯誤示範,讓爾冬升重新思考教育這件事。“我女兒現在8歲多,正在學鋼琴。以前我從來不看報紙的教育版,但看完《年少日記》之後我開始看了。現在的孩子書包那麼重、要上那麼多補習班,其實我能了解父母的心情,因為社會競争大,他們擔心孩子的前途,是以他們才會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逼他們變得更優秀。但如果逼得太緊,破壞了親子關系,是不是得不償失呢?是不是給了孩子更大的壓力呢?這部電影讓我開始思考我應該怎麼對待我的女兒。”

爾冬升希望能有更多年輕父母走進電影院:“我一直說,拍電影是提出問題,我們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如果這部電影對正在養育兒女的父母有一點啟發,我覺得就已經是很大的功德。”

《年少日記》今日上映,導演卓亦謙:直面傷痛,才能解決問題

“首部劇情電影計劃”

讓香港新導演可以“任性”拍片

在剛剛過去的金像獎中,香港電影如何實作世代更替再次引發大衆讨論。爾冬升不擔心香港電影青黃不接:“《年少日記》拍攝時,我隻去過三次探班。上映後我們辦了一個慶功宴,那時候我才第一次跟台前幕後所有從業人員見面。我發現有90%的人我是不認識的,當時我就說:‘我覺得(香港)電影圈有救了。因為新的力量出現了。’”爾冬升感受到新生代電影人與老一輩的不同:“老實說,我入行的時候,行業中的教育水準并不高,到拍攝現場能聽到很多粗口。但他們這一代不同,教育水準高了,更理性了,這是很大的差別。”

近年來香港新導演不斷湧現。以今年金像獎為例,最佳導演的五強名單中,有三位也是新晉導演的提名者。新生力量的出現,其中一個原因是政府的扶持。以《年少日記》為例,這是香港“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獲獎作品,由香港電影發展資金為未拍過劇情長片的導演提供資金資助。“這個計劃有一個優點,這些資金是直接給了導演,不需要回收。是以導演不需要面對投資方,也沒有市場壓力。是以他們可以創作任何自己想要的東西。包括為《年少日記》做監制時,我也不會從商業角度看這部電影。你們想表達什麼、想怎麼拍,就盡量去拍。我隻協助你做到劇本完整,後期再給一些意見。”爾冬升說。正因有“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支援,近年來,香港出現《一念無明》《流水落花》等一批頗有現實關懷的新導演作品,為港片吹來一股新風。

《年少日記》今日上映,導演卓亦謙:直面傷痛,才能解決問題

“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奢侈的任性。到了第二部長片,導演必須直面市場和投資方。卓亦謙是幸運的,他的第二部長片已經在計劃中,是一部商業片。如何平衡市場期待和個人表達?他說:“這是一個新的開始。我以往的短片、MV和《年少日記》這部長片都是自編自導,但我始終要訓練自己去拍其他人寫的故事。但我相信我在任何故事裡都能找到自己,會把自己的風格帶到影片裡。既然是拍商業片,我要做的就是盡我的能力講故事,好好跟觀衆溝通,對老闆負責。”

至于爾冬升對香港的新導演有什麼寄語?他說:“别推任何的工作。網大(網絡大電影)、廣告等等,盡量都接,要多練手,不要錯過任何做導演的機會。”

《年少日記》今日上映,導演卓亦謙:直面傷痛,才能解決問題

文 | 記者 胡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