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戰時期“最難打”的一座城,日軍打3年沒攻下,卻留下11萬白骨

作者:釺城墨客

1937年日軍開始全面侵華戰争,因經濟、軍事實力遠超大陸,再加上戰前準備充分,侵華日軍一路勢如破竹,短時間内便占領大半個華北地區。

1939年繼廣州、武漢等城市相繼淪陷後,湖南地區成為抗日戰争的最前線,日本侵略者策劃攻打長沙,企圖通過占領這座重要城市迫使國民政府投降。

抗戰時期“最難打”的一座城,日軍打3年沒攻下,卻留下11萬白骨

然而,日軍嚴重低估大陸軍民的頑強抵抗,在長達三年的時間裡,長沙經曆三次重大戰役,日軍雖屢次進攻,卻始終未能攻克這座城市,最終損失兵力超過11萬人,留下11萬具白骨。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座抗戰“最難打”的城池,如何在敵人猛烈的攻勢下屹立不倒。

湖南抗日的序幕,第一次長沙會戰

如上述所言,1939年廣州和武漢相繼淪陷,湖南成為抗日戰争中的重要戰略地區。長沙作為湖南省會,不僅是大陸的政治中心,更是整個西南地區的軍事和經濟的重要節點。

日本侵略者将目光投向這裡的原因很簡單,希望通過占領長沙進一步控制整個湖南,如此便可切斷大陸軍隊的南北交通線,迫使國民政府(當時在重慶)投降。

9月日本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甯次策劃一場大規模進攻,企圖通過一戰迅速占領長沙,進而達成既定的戰略目标。

抗戰時期“最難打”的一座城,日軍打3年沒攻下,卻留下11萬白骨

當時他調集大約10萬日軍,組成龐大的進攻陣容,包括步兵、炮兵、海軍陸戰隊和化學部隊,分别從湘北、贛北和鄂南三個方向包圍長沙。

日本軍隊整裝待發,緊張地進行最後的戰前準備,炮火在炮台上整齊排列,天空中戰鬥機呼嘯而過,整個軍隊如同一部龐大的戰争機器,我軍陣嚴陣以待,

面對日軍的步步逼近,第九戰區代司令薛嶽臨危受命,指揮長沙保衛戰。當時,薛嶽是一位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将領,曾在萬家嶺大捷中展現出卓越的指揮能力。

通過一番研究他決定利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地形優勢,與日軍展開周旋作戰,阻止敵人的迅速推進。

長沙城内的街道上彌漫着一片緊張的氣氛,居民們紛紛撤離,城牆上布滿堅守的士兵,緊握武器随時準備迎接戰鬥。

抗戰時期“最難打”的一座城,日軍打3年沒攻下,卻留下11萬白骨
薛嶽親自前往前線,視察各處防禦工事并鼓舞士氣,堅定地告訴将士們:“長沙是我們最後的防線,絕不能讓敵人突破!”

9月14日日軍按照計劃開始進攻,日軍的炮火猛烈轟擊,湘北新牆河一帶瞬間硝煙彌漫。薛嶽指揮第60軍和第52軍在此頑強抵抗,利用地形優勢以逸待勞,逐漸消耗敵軍的有生力量。

一時間戰火連天炮聲震耳欲聾,士兵們在掩體中堅守陣地不斷反擊......岡村甯次見久攻不下指令使用化學武器,毒氣彌漫在戰場上,給大陸軍隊造成了嚴重傷亡。

盡管如此薛嶽并沒有讓士兵們死守陣地,而是分梯次進行阻擊,進而達到預定的消耗敵人目标。

簡單來說就是依靠山林之利,隻要敵人攻下防線就迅速撤退,将敵人引入下一個包圍圈。

抗戰時期“最難打”的一座城,日軍打3年沒攻下,卻留下11萬白骨

除此之外,薛嶽将軍巧妙地運用獨創的“天爐戰法”,戰術的核心是通過逐層設防,将敵人一步步引入預設的包圍圈,然後在中心地帶進行合圍殲滅。

随着我軍一層層的阻擊,日軍逐漸陷入困境,甚至岡村甯次自己都陷入新牆河沿線包圍圈。當他意識到自己中了埋伏,試圖緊急撤退卻為時已晚。

薛嶽将日軍的補給線切斷,使其陷入彈盡糧絕的困境,敵人在損失了兩萬多人後不得不撤退。第一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以頑強的意志和巧妙的戰術,擊退敵人的進攻保住了長沙。

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失利後,日軍并沒有放棄攻占長沙的計劃,1941年日軍第十一軍再次調集重兵準備發起第二次進攻。

這次的指揮官是阿南惟幾,先後集結4個師團、2個支隊的陸軍,以及部分日本空軍和海軍(長江),共計12萬兵力,再次浩浩蕩蕩向長沙發起挑戰。

抗戰時期“最難打”的一座城,日軍打3年沒攻下,卻留下11萬白骨

日軍在嶽陽和臨湘一帶集結,士兵們嚴陣以待,阿南惟幾則在指揮部内制定詳細的作戰計劃,想要通過迅速突破湘北防線占領長沙。

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日軍的目的與第一次多少有些不同,更側重于通過占領長沙擷取豐富的物資和戰略資源,為進一步的侵略行動提供支援。

1941年9月7日第二次長沙會戰打響,日軍從湘北方向發動猛攻,炮火傾瀉而下戰鬥異常激烈,新牆河一帶再次成為主戰場,雙方激戰數日。

日軍一度突破我軍防線,渡過南岸占領重要陣地,面對敵人的猛烈進攻薛嶽迅速調集第4、第58和第20軍前往支援,展開激烈的反擊。

戰鬥中的新牆河畔河水被染紅,雙方在陣地上反複争奪,經過激烈的戰鬥我軍終于将日軍趕回北岸,算是暫時保住了這一重要的軍事防線。

抗戰時期“最難打”的一座城,日軍打3年沒攻下,卻留下11萬白骨

新牆河戰鬥的後期,日軍企圖從青山沖擊偷襲我軍後方。所幸我軍早有準備,在增援部隊的支援下将日軍堵截在湘江口附近,經過一系列激烈的戰鬥,日軍傷亡慘重不得不撤退。

第二次長沙會戰曆時數周,雙方損失都不小,我軍靠着對地理環境熟悉成功切斷日軍的補給線,迫使敵人撤退再一次保住長沙的防線,打擊了日軍的嚣張氣焰。

不過,在這之後雙方僅僅迎來三個月的短暫和平,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役正式爆發。為了加快侵華的腳步,日軍決定再次進攻長沙。

這一次日軍集結了駐武漢的12萬軍隊,再次由阿南惟幾指揮,企圖通過第三次進攻一舉拿下長沙。薛嶽将軍預見到日軍肯定會有所行動,決定不再坐以待斃而選擇主動出擊。

根據當時的局勢,他制定新的作戰計劃,準備通過将敵人引入長沙城内,形成合圍之勢實施甕中捉鼈的戰術。

抗戰時期“最難打”的一座城,日軍打3年沒攻下,卻留下11萬白骨

很快日軍開始向長沙靠攏,我軍假意應敵佯裝不敵撤退,日軍一步步被引入長沙城。

日軍攻入長沙長舒一口氣,多年來一直想要攻下的地方終于得償所願,卻不知已經陷入我軍的重重包圍。

就在這個時候長沙城内的街道上戰火紛飛,建築物被炮火摧毀,在增援部隊的支援下我軍對城内的日軍發起猛烈反攻。

日軍被包圍在長沙城中很多武器都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薛嶽再一次切斷日軍的補給線,經過數天激戰,日軍陷入困境損失慘重被迫撤退,第三次長沙會戰依舊以中國軍隊的勝利告終。

薛嶽将軍的抗戰曆程

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是中國抗日戰争史上的重要篇章,長沙的堅守不僅保衛這座戰略要地,更極大地鼓舞全國軍民的士氣,打破日軍想要快速滅亡大陸的氣焰。

抗戰時期“最難打”的一座城,日軍打3年沒攻下,卻留下11萬白骨

在這場戰役中我軍以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成功粉碎日軍的進攻,為全國抗戰赢得寶貴的時間。

據統計三次戰役中共計殲滅日軍11萬人,這一數字背後是對日本侵略者的打擊,但同樣也是無數中國軍民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看到這裡或許有些人會産生疑惑,全面抗戰初期日本軍隊連三個月都沒用,就從東北一路打到北京、南京,為何小小的長沙城都難以攻破呢?

長沙坐落在湖南的心髒地帶,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擁有着獨特的山川之力地形優勢,非常适合進行防禦。

在長沙三次會戰中,我軍一直善于利用地形的優勢巧妙地進行防禦,以每一條大河、每一座大山為小戰場,設下内外夾攻的陷阱成功地殲滅大量的日軍。

抗戰時期“最難打”的一座城,日軍打3年沒攻下,卻留下11萬白骨

随着戰役的進行,我軍又不斷開辟大量的伏擊點,而當地的地理優勢能夠很好地滿足這一要求,使得日軍在長沙保衛戰中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傷亡數達十多萬人。

古人雲“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湖南的地理優勢雖然沒有四川那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便利,但比起華北平原卻有着極大的優勢。

除地形的優勢外,長沙鎮守的指揮人員也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他們能夠靈活地調整戰略,根據日軍的攻勢作出針對性的應對。

日軍在吃過一次虧後逐漸小心謹慎起來,長沙指揮人員卻能夠以各種不同的戰術,将敵人打個措手不及,最終取得戰争的勝利。

最值得一提的一位将軍莫過于薛嶽,作為長沙會戰的主要指揮官,他的軍事才能和上司能力可是得到廣泛認可。

抗戰時期“最難打”的一座城,日軍打3年沒攻下,卻留下11萬白骨

上述曾提到,他運用“天爐戰法”成功擊退日軍的多次進攻,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又采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先後兩次粉碎日軍占領長沙的陰謀。

抗戰勝利後薛嶽繼續為國家和軍隊服務,擔任多個重要職務直至晚年,至今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貢獻依舊是我們津津樂道的故事。

在這曠日持久的侵華戰争中,長沙的每一寸土地都見證戰士們的英勇與犧牲,長沙的街道上留下無數戰士的鮮血,而他們的英勇事迹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

戰後,長沙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逐漸走上複興之路,經過多年建已經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城市,經濟繁榮社會和諧,老百姓生活幸福。

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有這樣一句話“中國要滅亡,湖南人先死絕”,這句話并不是空穴來風,單單三次長沙會戰就足以說明一二。

對于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