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故事|新質生産力下的春耕“新把式”

作者:春河月亮

視訊加載中...

四月農事忙,各地的農業工作者正運用科技創新成果助力春耕生産。科學家通過分子設計育種的先進手段,讓鹽堿地裡長出大豆;工程師攻克多項技術難題,自主研發出智能拖拉機,提高耕地效率;新農人學習先進技術,為農場裝上智慧“大腦”,有效節水節肥……新質生産力下的春耕“新把式”,正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着源源動力。

先進手段育良種

吉林省長春市正值春耕備耕時節,在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态研究所(下稱“東北地理所”)的育種實驗室内,科研人員們如同園丁一般,照料着上百株在模拟環境中茁壯成長的大豆植株。

中國故事|新質生産力下的春耕“新把式”

中國大豆産需缺口大,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同時,中國分布着大片的鹽堿地,選育出适合鹽堿地大面積種植的大豆品種有助于提高大豆自給率,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種業振興是關鍵之舉。采用國際上先進的分子設計育種手段,是目前實作國産大豆育種突破的途徑之一。”東北地理所研究員馮獻忠說。

中國故事|新質生産力下的春耕“新把式”

應用分子設計育種技術選育耐鹽堿大豆品種并不容易。馮獻忠說,為了培育出耐鹽堿的大豆新品種,專家團隊曾将2000多個大豆品種分别種在中重度鹽堿裡進行實驗,最終能存活下來的隻有十幾種。

“東生118”是東北地理所應用分子設計育種技術經過多年選育出來的耐鹽堿大豆新品種。去年在吉林省農安縣小城子鄉,當地企業在過去糧食作物難以生長的鹽堿地裡試種了500畝“東生118”,實作每畝240公斤的高産。

今年春耕,東北地理所與種子企業合作,在吉林省西部的鹽堿地加大“東生118”的推廣應用。“我們今年計劃推廣10萬畝,能夠帶動當地大豆産量提升。”東北地理所進階工程師冷建田說。

大國工匠鑄良機

中國一拖集團進階工程師王建華最近不小心把腳踝摔骨折了,他打趣地說:“曾經中國的智能拖拉機技術就像我這條瘸腿,是中國農機的一個短闆,但現在我們已經攻克多項技術難題,有了自己的無人駕駛智能拖拉機。”

王建華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在他小時候,父親花了三年時間才開荒了40畝地。“父親用鐵鍬一鍬一鍬把地翻過來,然後再打碎,土質非常硬,牛都犁不動,隻能人工挖。如果當時家裡有拖拉機,可能一天都用不了就完事了。”

“後來,村裡有人買了拖拉機,‘東方紅’牌的。我從那時候就對拖拉機産生了興趣。”王建華說,他大學和研究所學生學的是自動化和控制工程,2008年畢業後他來到了“東方紅”拖拉機誕生的地方——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剛好趕上公司正在研發智能拖拉機。

中國故事|新質生産力下的春耕“新把式”

“國外的拖拉機幾十年前就實作了動力換擋,相當于乘用車的自動擋,當時國内這項技術還是空白。”王建華說,中國一拖在全國第一個開始了動力換擋拖拉機的研制。

王建華和兩位同僚承擔的是動力換擋拖拉機的電控系統,它相當于拖拉機的大腦,讓智能拖拉機能夠按照指令進行操作。“首先要摸清關鍵零部件的參數,對每個零部件都要進行專項試驗,每一項試驗至少要采集幾十萬條資料。”

2016年,經過多年的艱苦攻關和一系列性能及可靠性試驗,中國自主研發的電控系統全面應用于“東方紅”動力換擋拖拉機,實作了中國在該領域零的突破。

中國故事|新質生産力下的春耕“新把式”

“以前,我們全家6口人種40畝地,累得脫層皮。現在,一個人輕松管理幾千畝地,我們的大馬力拖拉機一天能耕400畝地。”王建華說。

今年春耕,中國一拖生産的智能拖拉機已在中國大地上廣泛使用。王建華和他的同僚們正在研發電柴混合動力拖拉機,讓拖拉機的燃油效率更高,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智慧“大腦”耕良田

當下,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區智慧農場裡,“90後”新農人焦瑞端坐在排程大廳内,通過近200平方米的智慧大屏将農作物的長勢盡收眼底。

自10歲起,焦瑞一放學就跑回家,仔細觀摩父親是如何将十裡八村的農機修葺一新的。“慢慢地,這些農機的各個部件叫啥我都了然于胸,從小就感覺我和農機很有緣。”焦瑞說。

中國故事|新質生産力下的春耕“新把式”

2014年,焦瑞購買了2架植保無人機後,逐漸通過谯城區組織的“新農人”教育訓練課程學習農業種植、農田管護和農機使用等技能,并和農機制造企業以及高校合作,改造原有的植保無人機,使其能夠對帶狀複合種植的玉米、大豆進行噴藥作業。

焦瑞“農機能手”的名聲在當地引起了關注。2021年,谯城區農業農村局聯合華南農業大學的專家來農場實地考察,認為焦瑞的農場“地連片、田成方,适合機械化作業”。就這樣,焦瑞的智慧農場初步成型。

“今年春耕,我們隻用了4個人,花2天時間就完成了1000多畝小麥的除草與施肥工作。”焦瑞說,農場裡的收割機、拖拉機、植保無人機和自走式高杆噴霧機都可以按照在平闆電腦上設定好的路線自動地完成任務。

如今,焦瑞在智慧大屏上可以實時檢視田地裡的土壤墒情監測系統、蟲情監測站、氣象監測系統、水肥一體化自動灌溉系統傳來的資料,在手機上動一動手指就可對特定區域進行定量施肥與灌溉。

中國故事|新質生産力下的春耕“新把式”

“以往隻有作物表現出幹旱情況時人工才知道灌溉,現在通過傳感器的資料,我能夠在幹旱發生初期就補水,比人工觀察至少快一星期,并且還能節水節肥。”焦瑞說,每半小時更新一次的蟲情監測站能預測近期哪種蟲病發生機率高,讓他能夠未雨綢缪。得益于此,農場裡小麥、玉米、大豆的産量每年都有所增加。

“農機能手”并未停下他創新的腳步,他計劃立足亳州市“中華藥都”的産業優勢,研制藥材除草機,“從化學除草變為實體除草,減少中藥材農藥的殘留,把亳州藥材的名聲打得更響。”焦瑞說。

監制:衛鐵民 劉暢

記者:徐欣濤 劉金輝 薛欽峰

視訊:徐欣濤 杜宇 魏蒙

報道員:谷峰 張健

編輯:劉暢

新華社對外部、新華社河南分社、新華社吉林分社、新華社安徽分社

聯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