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說“自負盈虧問題因按勞配置設定的實作自然消失”(答陳延湖)

作者:鐘建民的理論之說

在《勞權體制下的生産資料配置與市場經濟問題(答欲知常)》一文中,我談到了實作了按勞配置設定的企業不存在虧損問題,企業自負盈虧問題由于按勞配置設定的實作自然消失。對此,陳延湖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見:

“【自負盈虧問題則由于按勞配置設定的實作自然消失(真正實作按勞配置設定的企業是不存在虧損問題的)】,鐘先生的這個論斷缺乏論據支撐。在商品經濟社會,勞權企業必須把産品變成商品才能最終展現勞動成果的價值,用貨币而非用物或服務來展現勞動成果的價值,消費價值更是要用貨币來展現。産品不能變成商品,則企業一定虧損。産品變成了商品,企業也可能盈利,也可能虧損。 比如,一家生産手機的勞權企業,如果生産的手機賣不出去,就沒有現金淨流入,形成的消費價值一定是負值,那麼這家企業一定虧損。在這種情況下,這家企業的勞動者拿什麼來消費呢?難道是把堆積如山的手機配置設定給自己企業的勞動者嗎? 是以,真正實作按勞配置設定的企業是不存在虧損問題的,這一論斷是武斷的,是不符合實際的。”

另外,欲知常在評論中也談到:“個人認為市場經濟體制下,虧損到這一部分都彌補不了是可能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就是良性競争,企業虧損也是有可能的,如果扣除原材料成本,産品收益小于折舊與勞動者最低消費水準的總和,這個時候是保折舊還是保最低消費水準?如果這個收益差額小于折舊與勞動者最低消費水準,那麼既不能保證勞動者的最低消費水準,也不能保證折舊,如此哪怕勞動者不拿任何配置設定,國有資産的保值也做不到。”

現在就此問題回答兩位朋友。

勞權經濟學有一個理論稱為經濟實體理論:認為現代社會生産實體就是兩個勞動相結合形成的經濟實體,而這種經濟實體由于活勞動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互相關系的不同,分别表現出資産實體和勞動實體的性質和特征。是以,運用這兩種經濟實體的基本原理為分析架構,我們可以解讀現實的一切經濟模式。

當我們說到資産實體時,它是指以資産者為主體,并且滿足資産者對資産增殖要求的經濟實體,與這種實體相适應的制度就是以資産者為主體的、全面展現資産所有權的、适合企業作為資産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制度,我們稱為産權制度。它的運動特征是勞動力價值處于預定狀态,企業的生産經營活動表現為資産價值量的波動,表現為剩餘價值量的波動。也就是說,作為獨立的資産實體存在和發展的産權企業的特征表現生産資料價值量的盈虧變化,而勞動力價值則放在優先保證的地位。

當我們說到勞動實體時,它是指以勞動者為主體,并且滿足勞動者對勞動價值化要求的經濟實體,與這種實體相适應的制度就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展現勞動所有權的、适合企業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制度,我們稱為勞權制度。它的運動特征是生産資料價值處于預定狀态,企業的生産經營活動表現為勞動價值量的波動,表現為消費價值量的波動。也就是說,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勞權企業的基本特征表現為消費價值量的波動,表現為員工勞動收入的波動,而生産資料價值量則處于優先保證的地位。

為什麼産權型企業要優先保證勞動者的工資支付,而讓企業的生産經營活動的變化表現為生産資料價值量的波動?

因為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勞動者的勞動力是按照契約讓渡給企業的。是以,按照約定,企業在勞動者提供勞動之後,應該把約定的工資支付給勞動者,以完成勞動力的交易過程;這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把勞動力價值預先固定,并及時支使,可以把勞動者的收入排除在生産成果的配置設定之外,進而使生産過程能夠展現資産者或股東按資配置設定,多資多利的利益要求。

那為什麼勞權型企業要優先保證生産資料的價值補償,讓企業生産經營活動的變化表現為勞動收入的波動呢?

因為公有的生産資料所有性質常常會超越企業員工集體,企業員工有權使用公有資産,但必須在不損害公有資産的前提下才能使用這些公有資産;另外作為滿足企業員工取得消費價值的物質手段,企業也必須要使企業的公有資産價值量最起碼保持在不變狀态,甚至必要時還必須進行資産量的追加,以滿足再生産的需要;另一方面,勞權型企業要展現勞動者按勞配置設定、多勞多得的利益要求,也必須把生産資料轉移價值量首先區分開來并優先補償,這樣才能使企業的生産經營過程的變化表現為勞動收入量的變化,進而展現員工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

但是,大家可能會異口同聲地說,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怎麼會有企業不發生虧損呢?勞權企業自然也不可能保證企業不發生虧損啊。

在勞權企業,采用的是展現勞動所有權的生産結果配置設定模式。這種配置設定模式的特點,可以用“補償消耗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餘下都是自己”來概括。從這個生産結果配置設定模式來看,第一保證的是生産資料價值補償部分;其次是滿足公共需要的扣除部分,勞動者的收入最後作為生産成果,以餘額的形式出現。也就是說,當勞權企業經營碰到風險時,首先造成的損失,是由勞動者直接承擔的,即損失多少就會使勞動者的消費價值量減少多少。勞權企業的資産要發生虧損,必須在勞動者的勞動收入一無所有,公共需要的滿足也完全為零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客觀上,為了應對經營風險,勞權企業也會通過公共需要扣除項目來進行風險資金的儲備,因而一旦經營引發企業業績下坡,企業可以用儲備的避險資金來救急,以渡過困難時期。按勞配置設定,因為它的生産結果配置設定模式,從根本上決定了公有資産處于保值狀态。

當然,如果一個勞權企業發生了不得不虧損到資産價值時,這時的勞權企業即應該啟動關閉順序(産權企業的結束是破産,勞權企業的結束是關閉)。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公有制企業,哪怕是一個村辦企業,其資産也屬于全體村民所有所有,企業内部也不存在完整獨立的資産所有者,因而企業是無權用公有資産來承擔經營責任。勞權企業由企業勞動者用集體的勞動成果來承擔經營責任。

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産隊,就是典型的勞權型企業。生産隊搞得好,社員會糧食有餘,年收入相對較高;相反,生産隊搞得不好,就可能發生大家餓肚皮,甚至需要外出讨飯。

産權企業存在和發展的先決條件是必須首先支付勞動力的價值(哪怕是破産也要先支付勞工工資),勞權企業的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公有資産必須處于保值狀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