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禹治水區域:考古又一重大發現,難怪帝舜會禅位給大禹

作者:曆史評談

帝堯時期,爆發了一場空前的大洪水,帝堯尋求治水者,四嶽推薦了“鲧”。但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被剛提拔上來的舜處死。

在此之後,舜推薦了大禹,“使續鲧之業”,最終經過十三年治水,“過家門不敢入”,大禹治水成功,後來帝舜“薦禹于天”,并禅位給大禹。

問題在于:帝舜可謂大禹的殺父仇人,那麼帝舜為何還要禅位給大禹,如此不怕大禹對他部族或後人報複嗎?或許,有人認為舜禹都是胸懷天下的道德楷模,但再高的道德,似乎也不能對殺父之仇無動于衷。對此,現代考古取得又一發現,或許可從側面解釋帝舜禅位大禹的原因。

大禹治水區域:考古又一重大發現,難怪帝舜會禅位給大禹

大禹治水區域範圍

按照史書記載,大禹近乎治理九州水系,涉及範圍很廣。但我們都知道,以4000年前的生産力與交通能力,大禹不太可能治理如此龐大區域的水系,況且治水涉及的區域,與夏朝疆域都大緻相當了。

既然如此,大禹最可信的治水區域,大概在何處呢?以文獻與考古來看,其中有兩個區域可以大緻确定。

大禹治水區域:考古又一重大發現,難怪帝舜會禅位給大禹

首先,颛顼是大禹爺爺,東夷伯益輔佐大禹治水。夏朝初期,東夷後羿政變,導緻太康失國,這也證明夏初都城與東夷勢力相距不遠;同時考古與文獻表明,颛顼應在河南濮陽縣一帶。是以,從人物關系上看,大禹與夏朝初都應在山東西部或河南東北部一帶,而這裡是古河濟地區。

其中,在河南濮陽範縣和山東菏澤鄄城縣,有一地名叫雷澤(又名雷夏澤、或雷澤夏),史記說“舜耕曆山,漁雷澤”,大禹建立的王朝叫夏朝,不知其中是否存在關聯。

大禹治水區域:考古又一重大發現,難怪帝舜會禅位給大禹

其次,在安徽蚌埠塗山南麓、淮河東岸,考古發現“禹會村遺址”,距今4000年上下,被确認為“一處經過人工實施的具有專一性功能的大型盟會場所”。更巧合的是,文獻表明最遲漢代已有“禹會村”,且禹會村周圍還有塗山!是以,禹會諸侯或塗山之會的地點,如今來看最可能是在禹會村遺址,說明大禹治水範圍包括淮河。

由此,大禹治水的區域,大緻在古河濟、淮河蚌埠段這一帶,而這些都屬于東夷區域。

大禹治水區域:考古又一重大發現,難怪帝舜會禅位給大禹

難怪帝舜禅位大禹

大禹治水成功,拯救了蒼生,得到萬民擁戴,于是帝舜禅位給大禹。在古今主流史料中,突出了一個“德”字,這無疑是正确的價值觀,但卻未必是完整的曆史真相。

首先,上文談到的禹會村遺址,史書上還記載了一件事,就是大禹與塗山氏聯姻。文獻記載,淮河流域為淮夷民族聚居地,淮夷是東夷族群中強大的一部,其中淮夷中又以塗山氏最強。是以,大禹獲得了東夷九部中的淮夷支援。

關于大禹與塗山氏聯姻,其中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塗山氏是大禹第一任妻子,還是再娶的?東漢趙晔 《吳越春秋·越王無馀外傳》中有“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之說,如此塗山氏就不太可能是大禹第一任妻子。如此,大禹娶塗山氏,本質上是兩個強大部落的聯姻。

大禹治水區域:考古又一重大發現,難怪帝舜會禅位給大禹

其次,除了塗山氏之外,臯陶與伯益顯然支援大禹,故而後來大禹先準備禅位臯陶(早逝),後來禅位給伯益。其中,伯益嬴姓東夷,秦人祖先,史記中有“嬴姓十四氏”記載,是一股非常強大的東夷勢力。

至于臯陶,有說源于少昊之墟,就是山東曲阜人,嬴姓,如此肯定是東夷人,據傳其封地為臯城(今安徽六安市),還有說他是山西洪洞縣臯陶村人。但以大禹活動範圍來看,臯陶更可能屬于東夷集團,隻是與伯益的關系有待考證。

是以,大禹治水一方面于民有恩,一方面獲得諸多支援,其中尤其是塗山氏、臯陶、伯益。同時,大禹部族實力也很強大,夏初時已有斟灌氏、斟鄩氏、夏後氏等。在既有不世之功、又有衆多強大勢力支援的情況下,帝舜隻能禅位于大禹。

大禹治水區域:考古又一重大發現,難怪帝舜會禅位給大禹

餘論

關于舜禹禅讓,韓非子認為“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大禹實質動用武力逼迫帝舜,最終導緻帝舜以百歲之齡死于荒蠻之地九嶷山。

這種說法的确有其道理,因為甲骨文中的“德”還沒有“心”,本義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内涵與後世的“德”不大相同。而且,西周才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大力提倡“德治”。是以,後世以“德”來解讀禅讓,還比如用“德”來解釋商湯與文王得國、夏桀與纣王失國的原因,顯然有失偏頗。

或許,帝舜是以禅位大禹,盡管不是韓非子說的那麼殘酷,但應該也是“槍杆子裡面出政權”。大禹取得衆多勢力支援(原因或是治水之德,或是其他,或兼而有之),具有強大實力基礎,于是帝舜隻能傳位大禹,用後世解讀就是大禹“德配其位”。

參考資料:史記、韓非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