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武帝既然後悔逼死太子,為何不善待曾孫劉病己?看遺诏中說了啥

作者:玉生煙

漢武帝劉徹在晚年時期,對于當年巫蠱之禍導緻太子劉據慘死一事感到十分後悔。他甚至在長安建立思子宮以寄托哀思。然而,當得知劉據的孫子劉病己尚在人世時,劉徹卻沒有對其善加照料,反而任由劉病己在獄中煎熬。這其中究竟有什麼隐情?漢武帝在遺诏中又交代了什麼?

漢武帝既然後悔逼死太子,為何不善待曾孫劉病己?看遺诏中說了啥

一、巫蠱之禍的背後

漢武帝劉徹在位54年,是西漢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劉徹雄才大略,開創了"文景之治"後的全盛時期。然而,随着劉徹年事已高,朝中的權力鬥争也愈演愈烈。

劉徹晚年時,後宮嫔妃衆多,各自為其子争奪太子之位。其中,皇後衛子夫所出的長子劉據是當時的太子,而鈎弋夫人所生的幼子劉弗陵則是劉徹的寵兒。劉徹為劉弗陵取名"弗陵",意為"非常不凡",可見其對這個兒子寄予厚望。

太始三年,鈎弋夫人懷孕十四個月,生下了劉弗陵。劉徹認為這個孩子與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堯相似,便将鈎弋夫人的寝宮大門命名為"堯母門"。這一舉動,無疑是在向外界宣告,劉弗陵很有可能會取代劉據,成為太子。

眼看劉徹有廢太子之意,劉據感到十分恐慌。他多次想要面見父親,卻總是受到阻攔。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劉據決定舉兵自保。然而,這一行為卻被劉徹視為謀反,最終導緻劉據被廢黜,并慘死獄中。

巫蠱之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據史料記載,丞相公孫賀之子被人告發與陽石公主私通,并且行巫蠱之術,詛咒皇帝。劉徹聞訊大怒,下令徹查此事。公孫賀父子最終死于獄中,陽石公主也被處死。

然而,這場巫蠱之禍并未就此平息。衛青的長子衛伉,以及衛長公主之子曹宗也被牽連,最終被處死。值得注意的是,公孫賀和衛伉都是太子劉據的姻親,是劉據的堅定支援者。

漢武帝既然後悔逼死太子,為何不善待曾孫劉病己?看遺诏中說了啥

以劉徹的政治智慧,他不可能不知道這場巫蠱之禍會牽連太子。如果他真的想讓劉據繼位,完全可以壓下此事,不讓它繼續擴大。但是,劉徹并沒有這樣做。相反,他任由事态發展,最終導緻太子劉據被卷入其中,慘死獄中。

由此可見,巫蠱之禍很可能隻是劉徹想要廢黜太子的一個借口。他對劉弗陵的偏愛,早已表明了他想要換太子的意圖。而巫蠱之禍,不過是這場權力鬥争的導火索罷了。

在這場鬥争中,劉據成為了犧牲品。他的妻兒也幾乎被殺絕,隻有尚在襁褓中的皇曾孫劉病己幸免于難。然而,劉病己雖然逃過一劫,卻也被關押在獄中,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劉徹雖然後悔逼死太子,卻并沒有善待這個無辜的孩子。他任由劉病己在獄中煎熬,仿佛這個孩子與他毫無關系。直到劉徹駕崩前夕,才下令大赦天下,劉病己這才得以活命。

然而,劉徹并沒有對劉病己的去向做出任何安排。若非獄吏丙吉同情劉病己的遭遇,拒絕郭穰的處死指令,恐怕劉病己也難逃一死。劉徹雖然後悔逼死太子,卻似乎并不打算善待劉病己。這其中,究竟有什麼隐情?

二、劉病已的大難不死

在巫蠱之禍中,太子劉據及其三子一女,諸妻、妾皆遇害。在這場腥風血雨中,隻有尚在襁褓中的皇曾孫劉病已幸免于難。然而,劉病已雖然逃過一劫,卻也被關押在"郡邸獄"中,過着悲慘的生活。

所謂"郡邸獄",是指各諸侯王、郡守等在長安的邸舍中臨時設立的監獄。這些監獄條件惡劣,犯人在其中備受折磨。劉病已雖然年幼,卻也要忍受這樣的苦難。

史書中并沒有詳細記載劉病已在獄中的生活狀況。但是,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孩童在陰暗潮濕、缺乏照料的牢獄中,會受到怎樣的摧殘。他每天都要面對饑餓、寒冷、疾病的威脅,還要忍受獄卒的欺淩。這樣的日子,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折磨。

漢武帝既然後悔逼死太子,為何不善待曾孫劉病己?看遺诏中說了啥

就在劉病已在獄中煎熬時,漢武帝劉徹已經駕崩。然而,劉徹并沒有在遺诏中對劉病已的去向做出任何安排。劉病已的命運,似乎就要這樣在牢獄中終結。

然而,命運卻在此時出現了轉機。一個名叫丙吉的獄吏,同情劉病已的遭遇,決定冒死相救。

原來,漢武帝駕崩前,曾指令内谒者令郭穰到長安的監獄中,将所有犯人的名字抄錄下來,不分罪過大小,全部處死。郭穰來到郡邸獄,要将劉病已也列入死刑名單。

但是,丙吉認為劉病已年幼無辜,不該受到如此懲罰。他挺身而出,拒絕郭穰的要求。郭穰與丙吉對峙了一夜,最終沒能将劉病已帶走。

郭穰隻好傳回,向劉徹報告此事,并彈劾丙吉。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劉徹聽後卻沒有追究丙吉的責任,反而下令大赦天下。

這道大赦诏書,無疑是劉病已的救命稻草。因為這道诏書,劉病已得以在獄中活了下來。他雖然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尊貴的地位,但至少保住了性命。

丙吉冒死相救劉病已的舉動,無疑是令人敬佩的。在那個動亂的年代,能夠挺身而出,維護一個孩童的生命,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正義感。丙吉雖然隻是一介獄吏,卻展現出了一個士大夫的風骨。

然而,丙吉的救助,隻是讓劉病已暫時逃過了死劫。劉病已雖然獲得了大赦,但卻沒有一個明确的身份和地位。他不能再回到皇宮,也無處可去。

丙吉看到劉病已的處境,決定将他送到京兆尹那裡,讓京兆尹安置他的去處。但是,京兆尹卻不敢收留這個敏感的孩子,又将劉病已送了回來。

漢武帝既然後悔逼死太子,為何不善待曾孫劉病己?看遺诏中說了啥

就這樣,劉病已開始了一段輾轉流離的生活。他雖然獲得了自由,但卻沒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作為皇室後代,他本應該錦衣玉食,受萬人敬仰。但是,因為一場政治鬥争,他卻淪落到了這般境地。

劉病已的遭遇,反映了那個動蕩年代的殘酷。在權力鬥争面前,人命似乎變得微不足道。無辜的孩童,也會成為政治鬥争的犧牲品。劉病已雖然幸運地活了下來,但他的人生,卻也是以而徹底改變了。

三、漢武帝遺诏的考量

漢武帝劉徹在臨終前,曾經下令大赦天下,這才使得劉病已在獄中幸免于難。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劉徹雖然在晚年時對逼死太子一事感到後悔,卻并沒有在遺诏中對劉病已的去向做出妥善安排。

要了解劉徹的這一決定,我們需要從當時的政治形勢來分析。首先,劉徹雖然對逼死太子感到後悔,但他并沒有改變讓劉弗陵繼位的決定。在遺诏中,劉徹明确指定劉弗陵為太子,并且要求群臣輔佐新君。

這一決定,無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劉徹在位時,曾多次考慮廢掉太子劉據,改立幼子劉弗陵。這既有對劉弗陵的偏愛,也有政治上的考量。劉徹晚年時,朝中的勢力已經發生了變化。以衛青、霍去病為代表的外戚集團雖然受到打擊,但仍然擁有一定的實力。而以趙飛燕、上官桀為代表的"新貴"集團,則在劉徹的支援下迅速崛起。

在這樣的形勢下,劉徹選擇讓年幼的劉弗陵繼位,無疑是為了鞏固"新貴"集團的地位。一個年幼的皇帝,必然需要依靠大臣輔佐。而這些大臣,正是劉徹信任的"新貴"們。通過扶持劉弗陵,劉徹實際上是在為"新貴"集團的執政掃清障礙。

相比之下,如果讓劉病已繼位,情況就要複雜得多。劉病已雖然年幼,但他畢竟是太子劉據的嫡孫。他的繼位,無疑會受到太子一黨的擁護。而這些人,恰恰是劉徹想要打擊的對象。

是以,從政治角度來看,劉徹不可能讓劉病已繼位。那麼,他是否可以在遺诏中,對劉病已的生活做出一些安排呢?比如,賜予他一個封号,或者給他一些封地,讓他遠離政治漩渦,安享晚年。

漢武帝既然後悔逼死太子,為何不善待曾孫劉病己?看遺诏中說了啥

但是,劉徹最終沒有這樣做。他在遺诏中,隻是簡單地提到要将劉病已收養于掖庭,并令宗正将其名字錄入皇家宗譜。這樣的安排,看似是在保護劉病已,實際上卻是将他置于一個尴尬的境地。

所謂掖庭,是皇宮中專門用來教養皇子、公主的地方。劉病已雖然被收養于此,但他既不是皇子,也不是公主。他的地位,無疑是極其微妙的。而宗譜,則是皇家的族譜。将劉病已的名字錄入宗譜,雖然承認了他的皇室血統,但卻沒有給他任何實際的地位和權力。

這樣的安排,恰恰反映了劉徹的顧慮。他不願意給劉病已任何實際的權力,生怕這個孩子長大後會對皇位産生觊觎。但是,他又不能完全抛棄劉病已,因為這畢竟是他兒子劉據的血脈。

是以,劉徹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式。他在名義上承認了劉病已的皇室身份,但卻沒有給他任何實際的權力。他讓劉病已遠離政治中心,但卻沒有給他一個安穩的歸宿。

這樣的安排,無疑是一種權衡。劉徹在兒子和孫子之間,在政治和親情之間,做出了一個艱難的選擇。他雖然對逼死太子感到後悔,但卻沒有勇氣徹底改變既定的政治格局。

當然,劉徹的這一決定,也與他晚年的心境有關。在巫蠱之禍後,劉徹的身心都受到了巨大的創傷。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開始對權力産生厭倦。在這樣的心境下,他很可能對政治鬥争失去了興趣,隻想盡快解決皇位繼承的問題。

是以,他選擇了一個看似折中,實則消極的方式。他沒有徹底解決劉病已的問題,而是将這個問題留給了後人。他雖然在遺诏中交代了劉病已的去向,但卻沒有給出一個明确的方案。

這樣的決定,無疑是有遺憾的。但是,它也反映了劉徹晚年的無奈和疲憊。在權力的漩渦中,即使是一代雄主,也難免會感到困惑和無助。劉徹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做出了一個不完美,但卻合情合理的選擇。

四、遺诏的意外影響

漢武帝既然後悔逼死太子,為何不善待曾孫劉病己?看遺诏中說了啥

漢武帝劉徹在遺诏中對劉病已的安排,雖然是一種權宜之計,但卻在此後的曆史中産生了意想不到的影響。

首先,這道遺诏無意中為劉病已日後繼位提供了合法性。按照漢朝的律令,隻有皇子才有資格繼承皇位。劉病已雖然是皇孫,但卻不是嫡出的皇子。按理說,他是沒有資格成為皇帝的。

但是,劉徹在遺诏中提到要将劉病已收養于掖庭,并令宗正将其名字錄入皇家宗譜。這兩個舉動,實際上是在承認劉病已的皇室身份。雖然劉徹沒有明确指定劉病已為繼承人,但他卻為劉病已日後的繼位提供了一個合法的理由。

事實上,在漢昭帝劉弗陵去世後,劉病已之是以能夠順利繼位,這道遺诏起到了關鍵作用。當時,朝中大臣對于皇位的繼承問題争論不休。有人主張由劉弗陵的兒子繼位,也有人主張改立宗室子弟。

但是,太皇太後王政君站出來,援引漢武帝的遺诏,認為劉病已才是合法的繼承人。她指出,劉病已不僅是皇室宗親,而且還被漢武帝收養于掖庭,名字也被錄入了宗譜。這些,都證明了劉病已的皇位繼承權。

在王政君的支援下,劉病已最終成功登基,成為漢宣帝。這一結果,雖然出乎漢武帝的預料,但卻在客觀上實作了他"承認劉病已皇室身份"的遺願。

其次,劉病已的繼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實作了漢武帝"讓劉病已遠離政治"的願望。劉病已雖然成為了皇帝,但他在位時,卻鮮少幹預政事。

這既有劉病已個人性格的原因,也有其成長經曆的影響。劉病已自幼失去父母,又長期生活在掖庭之中。這樣的經曆,讓他養成了謙遜、節儉、不事張揚的性格。即便成為皇帝,他也沒有改變這些習慣。

在位期間,劉病已将大量權力下放給宰相和三公。他本人則專注于修身養性,過着簡樸的生活。他不喜歡奢侈,不喜歡鋪張,甚至連宮女的數量都大大減少。他常常穿着布衣,吃着粗食,和百姓沒有什麼差別。

漢武帝既然後悔逼死太子,為何不善待曾孫劉病己?看遺诏中說了啥

這樣的帝王,自然不會過多地幹預政治。在他的統治下,朝政基本上由宰相和三公掌控。這雖然不是漢武帝的本意,但卻在客觀上實作了他"讓劉病已遠離政治漩渦"的願望。

最後,劉病已的繼位,也為漢朝的中興奠定了基礎。劉病已在位期間,雖然不太過問政事,但卻任用了一批賢明的大臣。這些大臣,如汲黯、韋玄成、李尋等,都是有才幹、有見識的政治家。

在他們的治理下,漢朝的政治逐漸走上了正軌。農業得到恢複,商業得到發展,社會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特别是在稅收方面,劉病已采納大臣的建議,減輕了百姓的賦稅負擔。這一舉措,大大緩解了社會沖突,為漢朝的中興奠定了基礎。

當然,劉病已時期的政治清明,也與其個人的節儉有關。由于劉病已不喜奢侈,朝廷的開支大大減少。這樣,國家财政就有了盈餘,可以用于減稅和其他惠民措施。

總之,漢武帝臨終前的這道遺诏,雖然隻是一個權宜之計,但卻在此後的曆史中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為劉病已的繼位提供了合法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實作了漢武帝"讓劉病已遠離政治"的願望。更重要的是,它為漢朝的中興奠定了基礎,使得漢朝能夠在動蕩之後重新走上繁榮的道路。

這也許就是曆史的奇妙之處。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決定,卻可能改變一個王朝的命運。漢武帝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做出了一個不完美,但卻影響深遠的選擇。這個選擇,不僅改變了劉病已的人生軌迹,也改變了漢朝的曆史程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