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匡胤死于斧聲燭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兇手?司馬光一語道破真相

作者:世間一分鐘

開寶九年的農曆十月十九日夜,北宋的宮廷突降大雪,這一夜注定将會有不尋常的事情發生,事實也的确如此。

當時,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心中有着一股莫名的不安,急召胞弟晉王趙光義前來議事。趙光義匆匆趕至皇宮,抵達後便被引入太祖的内室,而後身邊的人全部被支開。

趙匡胤死于斧聲燭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兇手?司馬光一語道破真相

殿内燭光搖曳,趙匡胤坐在那裡神情沉思,趙光義也不由得生出一絲不安。三更時分,外面的雪越下越大,宮殿被一片銀裝素裹所籠罩。

趙匡胤站起身來手持柱斧步出殿外,鼓搗着門外的雪,嘴裡說着“好做!好做!”這一個詞是什麼意思無人知曉,很快趙光義離開皇宮,不久北宋宮廷傳來趙匡胤駕崩的消息。

趙光義則登基稱帝,開始他作為宋太宗的統治生涯,而“那一夜發生了什麼”也成為北宋曆史上的謎團,至今趙匡胤的死是不是宋太宗造成的依舊衆說紛纭。

對于此事司馬光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一語道破真相,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看有一定的道理,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斧聲燭影可信嗎

“燭影斧聲”的故事最早見于北宋僧人文瑩所寫的《湘山野錄·續錄》,大緻意思與上述的記載類似,即開寶九年的農曆十月十九日夜天降大雪,趙匡胤急诏晉王趙光義入宮。

趙匡胤死于斧聲燭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兇手?司馬光一語道破真相

随後便命讓宦官和妃妾退避三舍,自己獨自與晉王在寝殿對酌,至于二人講述了什麼無人可知,隻能看見殿内搖曳的燭影下晉王(趙光義)“有不可勝之狀”。

五更天時,有人發現趙匡胤駕崩,趙光義在太祖靈柩前即位。“不可勝之狀”再加上趙光義是最大受益者,是以有人便将趙匡胤的死歸咎在他的身上。

那麼,趙匡胤為何要讓趙光義進宮呢?關于此事稍微帶一些神話色彩。話說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發迹前曾遇到一個道士,道士告訴兄弟二人“金猴虎頭四,真龍得真位”。

當時他們并不了解此句話的含義,直到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匡胤才知曉,那十個字是自己登基的日子。多年後,太祖在洛陽又遇到那個道士,并詢問自己還能夠活多久。

道士則說“如果(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晚上是晴天,可再活12年”,原本那天晚上星鬥燦爛,可突然間卻陰霾四起、雪雹驟降,趙匡胤這才急忙召弟弟進宮商議事情。

趙匡胤死于斧聲燭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兇手?司馬光一語道破真相

從這個角度來說,《湘山野錄·續錄》所記載的事情并不夠嚴謹,畢竟真正的曆史怎麼可能存在神話色彩,存在一定的人為杜撰與虛假性。

再者說南宋史學家李焘著《續資治通鑒長編》時,也對《湘山野錄·續錄》中“燭影斧聲”的事情加潤色;

南宋徐大焯在其《燼餘錄·甲編》甚至說趙光義半夜調戲花蕊夫人,趙匡胤發現後“以玉斧斫地”,怒氣攻心而後駕崩。

其實不管是《湘山野錄·續錄》、《續資治通鑒長編》或者《燼餘錄·甲編》,對于趙匡胤、趙光義之間“那一夜的事情”多少都存在個人主觀色彩,可信卻又不能全信。

既然趙匡胤的死與趙光義關聯不大,為何他又是皇帝的繼承人、最大的受益者呢?這個時候有人說與“金匮之盟”有關系。

趙匡胤死于斧聲燭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兇手?司馬光一語道破真相

金匮之盟

何為金匮之盟,這件事情依舊要追溯到開寶九年,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後臨終前召見他和他的弟弟趙光義,奄奄一息之間詢問趙匡胤“你知道自己為何能夠奪取天下嗎?”

趙匡胤則回答是祖宗的庇護,但杜太後卻說之是以能夠奪取天下,是因為後周的皇帝年幼。

言外之意就是北宋也面臨着類似的問題,如果你傳位給自己的尚處少年的兒子,北宋江山有可能會陷入危機之中。

為避免出現其他朝代的問題,杜太後讓趙匡胤立下金匮之盟,由宰相趙普記錄,《杜太後傳》:“汝死後當傳位于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

關于此事《涑水記聞》也有記錄,即杜太後病危時要求趙匡胤傳位給弟弟;《建隆遺事》則是這樣記錄的,趙匡胤酒後向母親表态自己駕崩後會傳位趙光義,而趙光義則會傳位給弟弟趙廷美,後者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

趙匡胤死于斧聲燭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兇手?司馬光一語道破真相

總的來說,金匮之盟隻有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北宋的皇位必須要傳給年長的人,這樣才能夠保障北宋的江山不會出現“幼主”,國内也就不會出現動蕩。

回首兩宋時期,的确沒有出現“主弱臣強”的局面,似乎金匮之盟的确存在過。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曆史上的确有關于金匮之盟的記載,但其真正被揭露的時間是在趙光義登基後,這個時間點就有點敏感了。

試想一下,大陸古代皇位繼承制是“嫡長子繼承制度”,“兄終弟及”之存在于部分少數民族政權。

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趙光義若想自己登基名正言順,必須要拿出一些具備說服力的東西出來。

趙匡胤死于斧聲燭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兇手?司馬光一語道破真相

在這樣的情況下,編寫一個“金匮之盟”也合情合理,是以有人說金匮之盟隻是趙光義為粉飾自己的身份的一個借口罷了,而不是能夠繼承皇位的原因。

結合趙匡胤執政晚期的情況來看,趙光義之是以能順利繼承皇位并不是什麼陰謀,隻是一個政治博弈的結果。

皇權博弈的結果

衆所周知,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他所記載的東西具備一定的客觀性,其《涑水紀聞》并未記錄“燭影斧聲”這件事情,由此可見“斧聲燭影”一事的真實性的确存在商榷。

不過,《涑水紀聞》卻清楚記錄了趙匡胤駕崩後趙光義進宮的情形。

大緻内容如此,趙匡胤是在開寶九年農曆十月十九日夜駕崩後,孝章宋皇後第一時間便命内侍都知王繼恩,前來召喚太祖的皇子趙德芳入宮。

趙匡胤死于斧聲燭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兇手?司馬光一語道破真相

召兒子入宮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繼承皇位,可是王繼恩并沒有前去召喚趙德芳,而是徑直前往晉王府通知趙光義,在這個過程中還遇到了程德元。

于是兩人便一起去了晉王府,進入晉王府後王繼恩立即前往見趙光義,将太祖駕崩的消息一一詳述,還請求晉王趕緊前往皇宮。不過,趙光義害怕其中有詐有所猶豫,并且稱需要與家人商量。

王繼恩則十分着急地說,不能再耽擱了要不然定然會出現變故,催促晉王盡快動身,最終晉王決定進宮。

三人連通報都未通報直接進入太祖的寝殿,宋皇後看到王繼恩傳回以為是兒子進宮了,還迫切詢問是否德芳到了。

王繼恩還沒有回答晉王的身影便已經顯露,宋皇後見到晉王時愕然之餘馬上改口稱“官家”,這是北宋時期對皇帝的一種尊敬,還稱自己與兒子之命都托付給他了。

趙匡胤死于斧聲燭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兇手?司馬光一語道破真相

很顯然她已經意識到發生了什麼,未來的皇帝之位必然是小叔子的,稱呼對方為“官家”也是一種認命,晉王則流着淚表示“我們共保富貴,不用擔憂”。

綜上可知,司馬光并不認可“斧聲燭影”,甚至連“金匮之盟”都很少提及,他僅僅隻用一句話便概括那場所謂的陰謀,即

“宋皇後讓王繼恩去請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去了趙光義的府邸。”

在政治博弈中,誰能夠占得先機誰就具備主動性,在王繼恩的幫助下趙光義率先進入皇宮掌控局面。

其餘的事情就很好處理了,隻需要稍微粉飾一下即可把“黑的說成白的”,畢竟曆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趙匡胤死于斧聲燭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兇手?司馬光一語道破真相

趙光義想要奪權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趙匡胤也知道弟弟安的什麼心,卻又無可奈何?從遷都一事便可以看出來。

曾經趙匡胤想要遷都洛陽,表面原因是洛陽有山川險要友善防守,還給出十條遷都的理由,其實根本原因是趙光義在開封經營多年,勢力遍布各個部門,不遷都根本無法限制他對皇位的威脅。

就好比當年的武則天為何要從長安遷都洛陽,主要就是因為李唐後人在長安的勢力根深蒂固,不遷都無法發展屬于自己的根基。

言歸正傳,對于此事趙光義聯合百官一同反對,還說保護天下“在德不在險”,即江山穩固不在于地勢險要,而在帝王的仁德。

總之這件事情沒有達成遷都一事不了了之,宋太祖在哀歎中“下诏東歸”。

趙匡胤死于斧聲燭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兇手?司馬光一語道破真相

《續資治通鑒》對于此事有清晰的記載,趙匡胤的遷都的理由充分、合情合理,但最後趙光義卻更勝一籌,足見其在開封府勢力大的驚人。

由此也不難想象,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陰謀都是無力的,所謂的“斧聲燭影”、“金匮之盟”或許根本就不存在,前者是民間的一種揣測,而後者則是統治者的一種粉飾手段。

對于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