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破真相

作者:世间一分钟

开宝九年的农历十月十九日夜,北宋的宫廷突降大雪,这一夜注定将会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事实也的确如此。

当时,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心中有着一股莫名的不安,急召胞弟晋王赵光义前来议事。赵光义匆匆赶至皇宫,抵达后便被引入太祖的内室,而后身边的人全部被支开。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破真相

殿内烛光摇曳,赵匡胤坐在那里神情沉思,赵光义也不由得生出一丝不安。三更时分,外面的雪越下越大,宫殿被一片银装素裹所笼罩。

赵匡胤站起身来手持柱斧步出殿外,鼓捣着门外的雪,嘴里说着“好做!好做!”这一个词是什么意思无人知晓,很快赵光义离开皇宫,不久北宋宫廷传来赵匡胤驾崩的消息。

赵光义则登基称帝,开始他作为宋太宗的统治生涯,而“那一夜发生了什么”也成为北宋历史上的谜团,至今赵匡胤的死是不是宋太宗造成的依旧众说纷纭。

对于此事司马光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一语道破真相,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有一定的道理,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斧声烛影可信吗

“烛影斧声”的故事最早见于北宋僧人文莹所写的《湘山野录·续录》,大致意思与上述的记载类似,即开宝九年的农历十月十九日夜天降大雪,赵匡胤急诏晋王赵光义入宫。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破真相

随后便命让宦官和妃妾退避三舍,自己独自与晋王在寝殿对酌,至于二人讲述了什么无人可知,只能看见殿内摇曳的烛影下晋王(赵光义)“有不可胜之状”。

五更天时,有人发现赵匡胤驾崩,赵光义在太祖灵柩前即位。“不可胜之状”再加上赵光义是最大受益者,所以有人便将赵匡胤的死归咎在他的身上。

那么,赵匡胤为何要让赵光义进宫呢?关于此事稍微带一些神话色彩。话说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发迹前曾遇到一个道士,道士告诉兄弟二人“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

当时他们并不理解此句话的含义,直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才知晓,那十个字是自己登基的日子。多年后,太祖在洛阳又遇到那个道士,并询问自己还能够活多久。

道士则说“如果(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晚上是晴天,可再活12年”,原本那天晚上星斗灿烂,可突然间却阴霾四起、雪雹骤降,赵匡胤这才急忙召弟弟进宫商议事情。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破真相

从这个角度来说,《湘山野录·续录》所记载的事情并不够严谨,毕竟真正的历史怎么可能存在神话色彩,存在一定的人为杜撰与虚假性。

再者说南宋史学家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时,也对《湘山野录·续录》中“烛影斧声”的事情加润色;

南宋徐大焯在其《烬余录·甲编》甚至说赵光义半夜调戏花蕊夫人,赵匡胤发现后“以玉斧斫地”,怒气攻心而后驾崩。

其实不管是《湘山野录·续录》、《续资治通鉴长编》或者《烬余录·甲编》,对于赵匡胤、赵光义之间“那一夜的事情”多少都存在个人主观色彩,可信却又不能全信。

既然赵匡胤的死与赵光义关联不大,为何他又是皇帝的继承人、最大的受益者呢?这个时候有人说与“金匮之盟”有关系。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破真相

金匮之盟

何为金匮之盟,这件事情依旧要追溯到开宝九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终前召见他和他的弟弟赵光义,奄奄一息之间询问赵匡胤“你知道自己为何能够夺取天下吗?”

赵匡胤则回答是祖宗的庇护,但杜太后却说之所以能够夺取天下,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年幼。

言外之意就是北宋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如果你传位给自己的尚处少年的儿子,北宋江山有可能会陷入危机之中。

为避免出现其他朝代的问题,杜太后让赵匡胤立下金匮之盟,由宰相赵普记录,《杜太后传》:“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

关于此事《涑水记闻》也有记录,即杜太后病危时要求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建隆遗事》则是这样记录的,赵匡胤酒后向母亲表态自己驾崩后会传位赵光义,而赵光义则会传位给弟弟赵廷美,后者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破真相

总的来说,金匮之盟只有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北宋的皇位必须要传给年长的人,这样才能够保障北宋的江山不会出现“幼主”,国内也就不会出现动荡。

回首两宋时期,的确没有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似乎金匮之盟的确存在过。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历史上的确有关于金匮之盟的记载,但其真正被揭露的时间是在赵光义登基后,这个时间点就有点敏感了。

试想一下,大陆古代皇位继承制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兄终弟及”之存在于部分少数民族政权。

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赵光义若想自己登基名正言顺,必须要拿出一些具备说服力的东西出来。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破真相

在这样的情况下,编写一个“金匮之盟”也合情合理,所以有人说金匮之盟只是赵光义为粉饰自己的身份的一个借口罢了,而不是能够继承皇位的原因。

结合赵匡胤执政晚期的情况来看,赵光义之所以能顺利继承皇位并不是什么阴谋,只是一个政治博弈的结果。

皇权博弈的结果

众所周知,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所记载的东西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其《涑水纪闻》并未记录“烛影斧声”这件事情,由此可见“斧声烛影”一事的真实性的确存在商榷。

不过,《涑水纪闻》却清楚记录了赵匡胤驾崩后赵光义进宫的情形。

大致内容如此,赵匡胤是在开宝九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夜驾崩后,孝章宋皇后第一时间便命内侍都知王继恩,前来召唤太祖的皇子赵德芳入宫。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破真相

召儿子入宫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继承皇位,可是王继恩并没有前去召唤赵德芳,而是径直前往晋王府通知赵光义,在这个过程中还遇到了程德元。

于是两人便一起去了晋王府,进入晋王府后王继恩立即前往见赵光义,将太祖驾崩的消息一一详述,还请求晋王赶紧前往皇宫。不过,赵光义害怕其中有诈有所犹豫,并且称需要与家人商量。

王继恩则十分着急地说,不能再耽搁了要不然定然会出现变故,催促晋王尽快动身,最终晋王决定进宫。

三人连通报都未通报直接进入太祖的寝殿,宋皇后看到王继恩返回以为是儿子进宫了,还迫切询问是否德芳到了。

王继恩还没有回答晋王的身影便已经显露,宋皇后见到晋王时愕然之余马上改口称“官家”,这是北宋时期对皇帝的一种尊敬,还称自己与儿子之命都托付给他了。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破真相

很显然她已经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未来的皇帝之位必然是小叔子的,称呼对方为“官家”也是一种认命,晋王则流着泪表示“我们共保富贵,不用担忧”。

综上可知,司马光并不认可“斧声烛影”,甚至连“金匮之盟”都很少提及,他仅仅只用一句话便概括那场所谓的阴谋,即

“宋皇后让王继恩去请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去了赵光义的府邸。”

在政治博弈中,谁能够占得先机谁就具备主动性,在王继恩的帮助下赵光义率先进入皇宫掌控局面。

其余的事情就很好处理了,只需要稍微粉饰一下即可把“黑的说成白的”,毕竟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破真相

赵光义想要夺权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赵匡胤也知道弟弟安的什么心,却又无可奈何?从迁都一事便可以看出来。

曾经赵匡胤想要迁都洛阳,表面原因是洛阳有山川险要方便防守,还给出十条迁都的理由,其实根本原因是赵光义在开封经营多年,势力遍布各个部门,不迁都根本无法限制他对皇位的威胁。

就好比当年的武则天为何要从长安迁都洛阳,主要就是因为李唐后人在长安的势力根深蒂固,不迁都无法发展属于自己的根基。

言归正传,对于此事赵光义联合百官一同反对,还说保护天下“在德不在险”,即江山稳固不在于地势险要,而在帝王的仁德。

总之这件事情没有达成迁都一事不了了之,宋太祖在哀叹中“下诏东归”。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宋太宗究竟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破真相

《续资治通鉴》对于此事有清晰的记载,赵匡胤的迁都的理由充分、合情合理,但最后赵光义却更胜一筹,足见其在开封府势力大的惊人。

由此也不难想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都是无力的,所谓的“斧声烛影”、“金匮之盟”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前者是民间的一种揣测,而后者则是统治者的一种粉饰手段。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