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又見蘭花草——緻敬胡适經典詩歌

作者:讀睡詩社
又見蘭花草——緻敬胡适經典詩歌
又見蘭花草——緻敬胡适經典詩歌

我從山中來,帶着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

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

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夜夜不相忘。

但願花開早,能将宿願償。

1921年夏天,胡适去西山遊玩,曾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的友人,熊秉三夫婦送給他一盆蘭花草。他歡喜回家,悉心照料,一直等到秋天,卻始終沒有開出花來,于是有感而發,寫下這首小詩,取名《希望》 。我們先來看看原文:

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一日望三回,望得花時過。

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創作背景:1917年1月1日,胡适在《新青年》上發表論文《文學改良刍議》 ,同月,陳獨秀正式就任北大文科學長,也把《新青年》從上海遷來北京編輯,他寫信邀請遠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的胡适到北京大學任教。

7月,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的胡适,從美國傳回。9月10日,到北平報到就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并直接參與《新青年》的編務活動,與陳獨秀一起倡導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

1919年5月,五四運動爆發。新文化運動也因政治的助力,迅速發展到全國各地,彙內建了全國規模的偉大文化革命的洪流。胡适和陳獨秀大力倡導五四運動,二人成為五四運動的中堅代表。胡适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是革命統一戰線中的一員,但相較于陳獨秀李大钊二人,他性格較為溫和,不是一個革命者,而是一個改良者。

1920年2月,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出版,其中《兩隻蝴蝶》原名“朋友”,寫于1916年8月23日,可看作中國詩歌從文言到白話的第一次轉變。

胡适的這首詩,寓意着對生命的珍惜和希望,同時也寄托着對新文化運動的熱切希望與堅定信念,以及對自由主義思想在中國傳播的期待,是以取名《希望》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蘭花是不畏嚴寒、耐得寂寞、堅定高潔的君子象征,是以詩中也隐含表現了自己的貞潔與操守。

後記:1975年,台灣民謠運動興起,1976年又發生了音樂史上著名的“淡江事件”,在““唱自己的歌”口号的感召下,一大批為我們所熟知的校園民謠在這一時期被創作了出來,如 《外婆的澎湖灣》、《鄉間的小路》、《童年》等,這其中,就包括塵封已久的詩歌《蘭花草》 。

1979年,台灣女歌手銀霞和男歌手劉文正分别發行了自己的專輯,并且兩張專輯中都收錄了同一首歌曲《蘭花草》 ,作曲署名也都是陳賢德、張弼。其中首唱是銀霞,而由劉文正演唱的《蘭花草》則獲得當年香港龍虎榜榜首。事實證明:越是簡單的才越是經典的。

有感于此,筆者也試拟了一篇,向經典緻敬:

《又見蘭花草》

夢中我醒來,又見蘭花草。

蘭花還是你,我卻人已老。

百曲皆流過,唯有這首歌。

每日詠三遍,鼻腔還哼着。

今聽女兒唱,回憶幼時光。

心中起漪漣,堪堪不能忘。

期待東風早,花開滿院香。

又恐春歸去,日月煎人腸。

又見蘭花草——緻敬胡适經典詩歌

作者:華靈,原名梁成豪,男 漢族 1974年生,河南省南陽市卧龍區人。中國當代先鋒詩人,新銳作家,讀睡詩社專欄詩人。現為當地一名鄉村醫生。第一部詩集《情歌與哀歌》于2015年4月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順利出版,并于當年6月摘得中國詩歌會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新詩人獎銀獎,8月又斬獲青島第二屆紅高粱筆會銅獎。第二部詩集《美女蛇》也正在籌劃出版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