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又见兰花草——致敬胡适经典诗歌

作者:读睡诗社
又见兰花草——致敬胡适经典诗歌
又见兰花草——致敬胡适经典诗歌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

1921年夏天,胡适去西山游玩,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的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喜回家,悉心照料,一直等到秋天,却始终没有开出花来,于是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小诗,取名《希望》 。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望三回,望得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创作背景:1917年1月1日,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论文《文学改良刍议》 ,同月,陈独秀正式就任北大文科学长,也把《新青年》从上海迁来北京编辑,他写信邀请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胡适到北京大学任教。

7月,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胡适,从美国返回。9月10日,到北平报到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并直接参与《新青年》的编务活动,与陈独秀一起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也因政治的助力,迅速发展到全国各地,汇集成了全国规模的伟大文化革命的洪流。胡适和陈独秀大力倡导五四运动,二人成为五四运动的中坚代表。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是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一员,但相较于陈独秀李大钊二人,他性格较为温和,不是一个革命者,而是一个改良者。

1920年2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出版,其中《两只蝴蝶》原名“朋友”,写于1916年8月23日,可看作中国诗歌从文言到白话的第一次转变。

胡适的这首诗,寓意着对生命的珍惜和希望,同时也寄托着对新文化运动的热切希望与坚定信念,以及对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期待,所以取名《希望》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是不畏严寒、耐得寂寞、坚定高洁的君子象征,所以诗中也隐含表现了自己的贞洁与操守。

后记:1975年,台湾民谣运动兴起,1976年又发生了音乐史上著名的“淡江事件”,在““唱自己的歌”口号的感召下,一大批为我们所熟知的校园民谣在这一时期被创作了出来,如 《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童年》等,这其中,就包括尘封已久的诗歌《兰花草》 。

1979年,台湾女歌手银霞和男歌手刘文正分别发行了自己的专辑,并且两张专辑中都收录了同一首歌曲《兰花草》 ,作曲署名也都是陈贤德、张弼。其中首唱是银霞,而由刘文正演唱的《兰花草》则获得当年香港龙虎榜榜首。事实证明:越是简单的才越是经典的。

有感于此,笔者也试拟了一篇,向经典致敬:

《又见兰花草》

梦中我醒来,又见兰花草。

兰花还是你,我却人已老。

百曲皆流过,唯有这首歌。

每日咏三遍,鼻腔还哼着。

今听女儿唱,回忆幼时光。

心中起漪涟,堪堪不能忘。

期待东风早,花开满院香。

又恐春归去,日月煎人肠。

又见兰花草——致敬胡适经典诗歌

作者:华灵,原名梁成豪,男 汉族 1974年生,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人。中国当代先锋诗人,新锐作家,读睡诗社专栏诗人。现为当地一名乡村医生。第一部诗集《情歌与哀歌》于2015年4月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顺利出版,并于当年6月摘得中国诗歌会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新诗人奖银奖,8月又斩获青岛第二届红高粱笔会铜奖。第二部诗集《美女蛇》也正在筹划出版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