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實故事:40多年前的記憶,永遠無法抹去

作者:老家許昌
真實故事:40多年前的記憶,永遠無法抹去

文‖王秋芬 圖‖網絡

在時光的洗滌中,始終有件事停泊在我的記憶深處。每當想起,内疚之心便油然而生。

那是40多年前的10月,記得是一個周六下午,母親讓我拉着架子車去給我姐家送東西。架子車上放了一袋麥子,一袋蘿蔔,一袋白菜。

當我拉着架子車走到火車道路時,猶豫了片刻。(想看看本文作者王秋芬老師上回寫了啥美文?歡迎點選下面的連結:消逝的風物,難忘的童年和頭上的傷疤)

真實故事:40多年前的記憶,永遠無法抹去

如果走大路得20裡地,順着火車路走十幾裡地,少走幾裡地,不至于走到天黑。以前去我姐家也走過這條近路,于是我決定走火車路。

我拉着架子車在火車路上走着。火車路道兩旁不是很寬,也就能過個架子車。兩邊都是很深的莊稼地,我小心翼翼地走着。

當我拉着架子車走了有四五裡時,眼前的一條深溝擋住了去路。不知道什麼時候,火車道路挖斷了一條深溝,這條溝又深又寬。咋過去呢?要是再回去走大路太遠了。

正左右為難時,一位老人大約有七十來歲,肩上背了一把鐵鍁,鍁頭上挂了一個籃子,像是拾糞的。他走到我跟前說:“小妮,你不知道這火車道挖斷了好多天了?在這個地方建小橋裡。”我帶着哭腔說:“不知道。”“那你這是去哪裡?是回家的?你的家在哪裡?”我說:“我是洪北村的,去鳳翅山姐家送幾袋東西。”他說:“那你再拐回去走大路都走到天黑了。”

我一聽着急地哭了。這位老人說:“小妮,你别哭了,我想想辦法。”

真實故事:40多年前的記憶,永遠無法抹去

說着,他把鐵鍁和籃子往地上一放,把車子上的三袋東西都搬了下來,然後說:“小妮,我給你幫忙,把車子從溝邊拉到溝的對面。再把這幾袋東西背過去,裝在車子上,你不用再拐回去走大路了。”

我看看溝那麼深,又看看他瘦弱的身體。咋拉過去呢?他說:“别害怕,我在前面托着車把,你在後面抓着車幫,咱一點一點往下挪。”

我現在想想都害怕。

他用身子扛着車子,兩隻粗糙幹裂的手使勁抓住車把,我抓着車幫。就這樣一點一點往下挪,終于把架子車拉到了下面。

當時我看到他的臉憋得通紅,喘着氣,我不知道說什麼才好。

他說:“歇會兒,再往上拉。”歇了一會兒,他拉着車子繞過深溝,準備往上拉。

往上拉難度更大,一不小心,連人帶車都會掉下來。他用車子上的車襻套在他背上,再繞過胸前。兩手抓住車把往上拉,讓我站在車側面推。

他說:“小妮,如果正拉着時拉不動了,你就趕緊躲開,不要再推了。”

真實故事:40多年前的記憶,永遠無法抹去

我說:“那你呢?”他說;“不要管我,我有辦法。”

開始往上拉了,我沒按照他說的,我就站在車尾使勁的往上推。當快拉上去的時候,我沒有一點力氣了,車子一點也不動了。我用腿支撐着車尾木闆,他用手抓住草根。車襻繃得緊緊的,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來。

正在這時,過來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同志,背着自行車,要繞過這個深溝。這位老人喘着氣說:“同志,同志,幫幫忙,幫幫忙,把這架子車拉上去。”我也說:“叔叔,叔叔,幫幫忙吧。”那位同志看了我倆一眼,背着自行車繞過深溝,騎上車子可走了。

這位老人喘着氣說:“小妮,他不幫忙算了,咱倆再加一把勁就能拉上來了。”也不知道他哪來的勁頭,真的一口氣可把架子車拉上去了。

然後他也不歇會。下去,再上來,就這樣把三袋東西都背了過來,裝上車子。他說:“小妮,天不早了,你趕緊拉着車子走吧。我也該回家了。”

真實故事:40多年前的記憶,永遠無法抹去

我激動得一時說不話來。

我拉着架子車到天黑才走到了姐家。

在姐家住了一晚上,周日下午我拉着架子車回到家裡,把去我姐家路上的經過給母親說了。母親很自責,說不應該讓我一個人去姐姐家。母親問我,幫助拉車的那位老人是哪兒的?得買些禮物看看那位老人家,答謝一下。我說:“不知道是哪的,大約有70多歲,身體也不是很好,好像也有病,不停地喘氣。”母親說:“不知道是哪的,咋辦呢?”

後來母親多次打聽,才知道這位老人和我外婆家是一個村的,他是個五保戶,沒兒沒女,沒事的時候都去火車道路拾樹葉。

那天,母親買了點東西,讓我一塊去看望那位老人。找到了他家,遺憾的是他人已經不在了。聽鄰居們說他有哮喘病,那年冬天特别冷,沒熬過年就去世了。

這件事雖然過去幾十年了,但這位善良的老人幫我拉車的情景會不時地浮現在眼前。這無法彌補的遺憾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記憶。

真實故事:40多年前的記憶,永遠無法抹去

【作者簡介】王秋芬,禹州市人,國小教師。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号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檔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号立即删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号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